進士及第
▽曾國藩的抱負 ▽登龍門 ▽縣試 ▽科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乙未歲暮雜感詩 ▽辛醜雜詩 ▽抱負偉大,誌望宏遠
曾國藩的抱負
“平生企高遐,力微不自量。樹德追孔周,拯時儷葛亮。又兼韓歐技,大言足妖妄。”
這是曾國藩青年時代的抱負。
登龍門
男兒立世,當然不能沒有德追周孔、功淩管葛的抱負,但若要施展抱負,必須先占好位置;而要占好位置,則必須去登龍門,應科舉。科舉雖然不是容納英雄的地方,但在清朝的中國,平時除了科舉以外,就沒有獲取功名的餘地,如果不去應科舉,就不得不甘於終身不遇。於是曾國藩在青年時代,與通常中國人的出身相同,汲汲於做好應科舉的準備。
縣試
曾國藩十六歲應縣試,取為佾生。縣試是最初的考試,就學的童生在本籍州縣參加考試。考試分為幾段,由縣官考察。第一段要寫以四書為題的作文,五言六韻排律,到了開試時間,樂手奏樂,炮手發炮;第二段要寫以五經為題的作文;第三段、第四段也要按照出題寫詩作文;到了第五段,縣官預設筵席,在場內宴請應試者。取為第一等者稱為“案首”。
科試
曾國藩經過縣試以後,去應科試,補了縣學生員。這是道光十三年癸巳(日本天保四年),他此年二十三歲。所謂科試,就是學政召集其管下的生員以及已經府縣試的童生加以檢驗的考試,其考試成績分為六等,分別升降。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四十三歲時才得以補了縣學生員,曾國藩則在二十三歲就補上了。由此可見,他的學識到這時已經超出一般人。
鄉試
道光十四年甲午(日本天保五年),曾國藩應鄉試,中了舉人。鄉試是將管下生員召集到該省首府舉行的考試,又稱“貢舉”。其考試分為三段,曆時八天,題目又都是四書五經、詩及策問。考試官是皇帝特派的欽差,考場事務由巡撫或總督監管,惟有順天府由皇帝欽定。考試中式的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魁元”。中式者都叫“副貢生”。
會試
翌年乙未,曾國藩去應會試,榜上無名,留在北京。道光十八年戊戌(日本天保九年)又應會試,中榜,取為貢士。會試是在鄉試之後的第二年三月份舉行的考試,全國的舉人用官費旅行,聚集於京城。考業由禮部管轄,考試官為大學士、尚書等官員,稽察大臣為親王、大學士、都統等官員。其中式的發榜,也就是登第告示,由皇帝特命鈐榜大臣來執行。中式者稱為“貢士”。
殿試
曾國藩在會試中式的下一個月參加了殿試,進士及第,取為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殿試是在會試同一年四月二十一日召集全國貢士於保和殿由皇帝親自舉行,由兩名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內選取六人任閱卷大臣,即副考官。領侍衛內大臣率鑾儀衛兵守衛宮門。考試隻有一段,題目稱為“製策”。開試時,大學士奉上製策的題目,授給禮部尚書,頒給貢士。製策有數條,要一一條對書寫,書寫有格式,一畫之誤就不得中選。每條限三百字,全文須在千字以上。其優劣分為三種: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名,第一稱“狀元”,第二稱“榜眼”,第三稱“探花”,賜予進士及第。其他無定員,都賜進士出身。發榜儀式有引見、賜宴及金銀、簪花、銀兩的恩賜,待遇優渥。在清朝,這是人生榮譽的極點。曾國藩進士及第,為踏上仕途的第一步,也是從來功成名就的立足之地。
乙未歲暮雜感詩
曾國藩進京,在道光十年甲午之交,翌年乙未參加會試,沒有中榜,留在京城,不懈地鑽研經史。《乙未歲暮雜感詩》寫道:
去年此際賦長征,豪氣思屠大海鯨。湖上三更邀月飲,天邊萬嶺挾舟行。竟將雲夢吞如芥,未信君山剗不平。偏是東皇來去易,又吹草綠滿蓬瀛。
韶華彈指總悠悠,我到人間廿五秋。自愧望洋迷學海,更無清福住糟邱。尊前瓦注曾千局,腳底紅塵即九州。自笑此身何處著,笙歌叢裏合閑遊。
為臧為否兩蹉跎,搔首乾坤踏踏歌。萬事拚同駢拇視,浮生無奈繭絲多。頻年蹤跡隨波譎,大半光陰被墨磨。匣裏龍泉吟不住,問予何日斫蛟鼉。
詩中可見曾國藩雄誌落落,奇氣搖鬥牛,這就是他當年的本色。
辛醜雜詩
曾國藩還有《道光辛醜雜詩》一首,寫道:
早歲事鉛槧,傲兀追前軌。張綱挈陬維,登山造岌峩。述作窺韓愈,功名鄴侯擬。三公渺如稊,萬金睨如屣。腸胃鬱千奇,不敢矜爪觜。稍待蘭蕙滋,烈芬行可喜。豈期撾駑駘,前驅不逾咫!滔滔大江流,年光激若矢。春秋三十一,頑然亦如此。染絲不成章,橘遷化為枳。壯盛百無能,老蒼真可恥。樗散吾所甘,多是慚毛裏。
抱負偉大,誌望宏遠
由此可知,曾國藩抱負偉大,誌望宏遠,不滿足於區區眼前的虛名與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