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遠大的理想,要徐徐下手,久久見功,默默留意。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科羅拉多州長山的山坡上,躺著一棵大樹的殘軀。自然學家告訴我們,它曾經有過400多年的曆史。在它漫長的生命裏,曾被閃電擊中過14次,無數次暴風驟雨侵襲過它,都未能讓它倒下。但在最後,一小隊甲蟲的攻擊使它永遠也站不起來了。那些甲蟲從根部向裏咬,漸漸傷了樹的元氣。雖然它們很小,卻是持續不斷地進攻。這樣一個森林中的巨木,閃電不曾將它擊倒,狂風暴雨不曾將它動搖,卻因一小隊用大拇指和食指就能捏死的小甲蟲而倒了下來。
這是卡耐基引述別人講過的一個故事,他是要說明常常為小事煩惱,會損壞人的身心健康。而從這個故事,大家還可以發現另一個人生的哲理,這就是明朝人呂坤講的:要想完成艱巨的任務(撼動龐然大物、摧毀堅固的東西),要慢慢地下手,長久地顯出功效,默默地用心。如果挽袖子使猛力(想一下子成功),一開始自己就失敗了。
你看,麵對那棵科羅拉多州的大樹,閃電不可謂不凶,狂風不可謂不猛,暴雨不可謂不疾,但都缺乏持久性,結果大樹依然不倒。再看那不起眼的小甲蟲,“徐徐下手,久久見功,默默留意”,終於靠鍥而不舍的韌勁創造了“撼大摧堅”的奇跡。
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麵對“撼大摧堅”的艱巨任務,運動員要向世界紀錄挑戰,科學家要解開大自然的奧秘,企業家要躋身世界強者的行列,就是一般人,也會有一些困難的工作要去做。比如要把一堆磚頭從甲地搬到乙地,如何做?有人可能會一次搬100塊磚,太急於求成了,剛一動手就閃了腰。而有的人一次隻搬自己能搬動的十多塊磚,持續地搬下去,再多的磚頭也會搬完。
莎士比亞說:“斧頭雖小,但多次砍劈,終能將一棵堅硬的大樹伐倒。”
還有一位作家說過:“在任何力量與耐心的比賽中,把寶押在耐心上。”
小甲蟲的取勝之道,就在持之以恒的耐心上。
一位青年問著名的小提琴家格拉迪尼:“你用了多長時間學琴?”格拉迪尼回答:“20年,每天12小時。”
也有人問基督教長老會著名牧師利曼·比徹,他為那篇關於“神的政府”的著名布道詞,準備了多長時間?牧師回答:“大約40年。”
現在有一種流行病,就是浮躁。許多人總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他們有如呂坤講的那種“攘臂極力”的人,不去做紮紮實實的長期努力,而是想靠僥幸一舉成功。比如投資賺錢,不是先從小生意做起,慢慢積累資金和經驗,再把生意做大,而是如賭徒一般,借錢做大投資、大生意,結果往往慘敗。網絡經濟一度充滿了泡沫。有人並沒有認真研究市場,也沒有認真考慮它的巨大風險性,隻覺得這是一個發財成名的“大餡餅”,一口吞下去,最後沒撐多久,草草倒閉,白白“燒”掉了許多鈔票。
現在當影視明星,做電視節目主持人成為許多青年男女的夢想。每年廣播學院、戲劇學院、電影學院招生,都會吸引來成百上千的“俊男靚女”。他們中不少人隻看到了明星的風光無限,沒有看到他們成功背後所付出的辛勞與努力,以為靠著漂亮的臉蛋就能成為第二個趙薇、章子怡。他們忘了,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明星”,是“撼大摧堅”的功夫,所謂“台上1分鐘,台下10年功”,需要“徐徐下手,久久見功,默默留意”。北影的一位老師曾評價說:“很多孩子外形條件很好,可是文化素養太差。”美麗的花兒不是一夜間開放的。這些年輕人應該聽聽大發明家愛迪生是如何說的:
“我從來不做投機取巧的事情。我的發明除了照相術,也沒有一項是由於幸運之神的光顧。一旦我下定決心,知道我應該往哪個方向努力,我就會勇往直前,一遍一遍地試驗,直到產生最終的結果。”
俗話說得好:滾石不生苔。堅持不懈的烏龜能快過靈巧敏捷的兔子。凡事不能持之以恒,正是很多人最後失敗的根源。英國詩人布朗寧寫道:
實事求是的人要找一件小事做,找到事情就去做。
空腹高心的人要找一件大事做,沒有找到卻身已故。
實事求是的人做了一件又一件,不久就做一百件。
空腹高心的人一下要做百萬件,結果一件也未實現。
要想“久久見功”,就要同自己的惰性作鬥爭。有時要強迫自己一件一件地去做,並從最困難的事先做。有一個美國作家在編輯《西方名作》一書時,應約要撰寫102篇文章。這項工作花了他兩年半的時間。加上其他一些工作,他每周都要幹整整七天。他沒有先揀最容易闡述的文章入手,而是給自己定下一個規矩:嚴格地按照字母順序進行,絕不允許跳過任何一個自感費解的觀點。另外,他始終堅持每一天都首先完成困難較大的工作,再幹其他的事。事實證明,這樣做是行之有效的。
呂坤講“撼大摧堅”,除了要“久久見功”即有耐力有恒心外,還講到要“徐徐下手”,就是說麵對要完成的工作,不能不問三七二十一,上來就做。要在著手做之前,先周密思考,找好下手的地方,確定完成的方法。如小甲蟲進攻大樹,就是從根部開始下手的。再如庖丁解牛,要摸清牛的筋骨脈絡、身體構造,才好下刀,遊刃有餘。三國時代,劉備要打天下,如此“撼天摧堅”的功業要想完成,光憑一腔熱血,與關羽、張飛一道勇猛衝殺是不行的。於是便有了“三顧茅廬”,有了諸葛亮的“隆中對”,確定了“以蜀建國,三分天下”,最終再圖統一的戰略。戰略已定,便不怕挫折和失敗,積小勝為大勝,終於在與強大敵手的爭奪中,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成功。
完成艱巨的工作,需經曆“久久見功”的過程。過程長,耗時也多,極容易產生疲憊和絕望。這種情況下就要“默默留心”,不是傻幹,而是尋找比較聰明的辦法,把艱苦的長過程“縮短”。
在田徑比賽中,馬拉鬆是最艱苦的比賽,他對運動員的速度、耐力、意誌都是嚴峻的考驗。而日本運動員山田本一卻能輕鬆應對,在1984年的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和1986年的意大利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中,他均獲得了冠軍。他說,他是用智慧戰勝對手的。他在自傳中談了他的取勝秘訣:每次比賽之前,他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看上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他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又以同樣的鬥誌衝向第二個目標。四十多公裏的賽程,就這樣被分解成幾個小目標跑完了。山田本一說:“起初,我並不懂這個道理,我把目標定在四十多公裏外終點線上的那麵旗幟上,結果我跑了十幾公裏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