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則能過關有當然,有自然,有偶然。君子盡其當然,聽其自然,而不惑於偶然;小人期於偶然,拂其自然,而棄其當然。
人人都想取得成功——學子想考上清華、北大或出國留學,老板想讓自家的產品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中國足球想“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科學家想在納米技術上取得更大突破,網絡公司老總想在納斯達克上市,電影演員想捧得奧斯卡金像獎。
那麼,成功的願望怎樣才能實現?先看兩個寓言故事。
古代宋國有一個農夫,他非常想發財。他總覺得每日勞作,難以很快實現發財夢。這天,他幹著幹著就不想幹了,一不高興,就坐到樹底下睡覺去了。也巧,恰有一隻兔子,冒冒失失跑來,一頭撞在樹上,死了。農夫不費吹灰之力,得了一隻兔子。他覺得自己找到既不勞作又能發財的方法了。這以後他就天天坐在樹底下,等更多的兔子來撞樹。“守株待兔”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另一個故事的主角也是個宋國的農夫。他在田裏插好了秧,就盼著秧苗快快長大,好有一個大豐收。他性子太急了,每天都要去看看秧苗長高了沒有。這天他幹了一天活回來,非常疲勞。家人問他忙什麼,他回答:“我把秧苗都往高拔了拔,這樣它們就可以長得快了。”這就是另一個成語“揠苗助長”的出處。
這兩個人的做法在大家看來,自然是可笑的。但實際上有些人在追求成功時,也常會這樣做,隻是沒意識到罷了。
明朝人呂坤說,事有當然,有自然,也有偶然。有見識的人做事,都是盡力按應該的做法,即“當然”去做。在做的過程中,要順遂自然規律。而對於偶然發生的情況,不要被它迷惑,幹擾自己做事。
而有些人卻不是這樣。如“守株待兔”中的那個人,偶然白撿個兔子,就死抱著“偶然”不放,放棄了原來“靠勞作致富”這個“當然”。結果呢,田荒了,兔子也沒有再來。
“揠苗助長”裏的那個人,犯了另一種錯誤。他雖然看起來也在努力實踐“當然”,但他卻違背了自然,結果也不妙,那些秧苗全死了。
可見,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須把握好“當然”、“自然”和“偶然”。
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這是不言而喻的。“強扭的瓜不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光有成功的願望是不行的,比如打仗,自己力量太弱,非要跟強敵硬碰硬,非輸不可。隻能按客觀規律辦事,避敵鋒芒,尋找敵人的弱肋出拳,慢慢積小勝為大勝。毛澤東在井岡山時的兵法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