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交往,最忌諱衝動,歌德曾說:“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以及整個命運的,隻是一瞬間。” ,往往我們一瞬間的衝動,就會毀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在我們與人打交道的時候,不妨多考慮一下後果,做到“遇事休衝動,三思而後行”,做足人情,許多事情往往就會有轉機。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這是孔老夫子說過的一句話,大意是說一個人說了大話而不知道慚愧,那麼他實現此話的概率是很小的了。還有人說凡是說大話的人要麼就是特別自負,要麼就是純粹吹牛。我不知道我是孔老夫子口中之人,還是後麵自負之人,或者就是純粹吹牛,反正話是說出來了,心裏也後悔了。有一些人總在別人麵前吹噓自己神通廣大,無所不能。他們自認為隻有這樣,別人才能尊重自己、喜歡自己,自己也會因此而更有麵子。而事實上情況卻恰恰相反,自我的吹噓隻會讓他人更討厭你。一個真正成功的人不會自吹自擂,因為別人的眼睛是亮的,所以,有本事要讓別人去說,不能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不知收斂、吹噓自己的人,當真相被揭開時隻會顏麵無光、威風掃地。
我們來看一則寓言故事:斑鳩強占了小喜鵲的窩,看著無家可歸的喜鵲.斑鳩開心地說: "你可知道誰是鳥中之王?"
小喜鵲膽戰心驚地說: "您是鳥中之王!"斑鳩滿意地飛走了。不久,斑鳩又啄光了小麻雀、頭上的毛,然後傲慢地問小麻雀:"你可知道誰是鳥中之王?"
小麻雀嚇壞了,它結結巴巴地說: "您......您是......鳥中之王!"
斑鳩這下神氣極了,它真以為自己已是鳥中之王了,於是耀武揚威地飛來飛去,誰知迎麵碰到了老鷹,斑鳩不知深淺地大喝一聲: "你可知道誰是鳥中之王?"
老鷹沒做聲,隻是雙翅用力一扇,可憐的斑鳩便從空中跌落到草叢裏。老鷹威嚴地說: "這下你可知道誰是鳥中之王了吧?"斑鳩在草叢裏掙紮了半天,才趔趔趄趄地站起來。
斑鳩不知高低,自我吹噓為鳥中之王,結果被老鷹...巴掌就打出了原形,威風掃地。其實,真正實力雄厚的才是王者,嘴上功夫是要不得的。
“吹牛皮”的人,常常是外強中幹的,而且他們的目的隻不過是為了引起大家對他的關注,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朋友、同事相處,貴在講信用。自己不能辦到的事情,胡亂吹噓,會給人留下華而不實的印象。比如,某某人在酒桌上幾杯酒下肚後,便開始吹噓“和某某局長是鐵哥們,和某處長是朋友,和某某市長是親戚”等等,簡直是有通天的本事,似乎無所不能。幾位朋友說起生意上或事業上的難處,這位老兄便拍胸脯、打包票說:”沒問題,這事全包在老兄身上。”待酒一醒,才發覺他攤上了麻煩,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幫人辦事,也許找人能辦事,可也得大費周折,求爺爺告奶奶。這牛吹的,把自己都給繞進去了。幫不上忙,朋友麵前多沒麵子,可真要幫忙,還確實是力不從心,強人所難,真是尷尬。
自吹自擂還會成為被人嘲笑挖苦的對象。你在那兒吹得天花亂墜,唾沫星子四濺,可周圍的聽眾要麼打哈哈,要麼揭破你的牛皮,要麼在那兒取笑你,要麼幹脆走開。你這樣的人在那些正經人的眼中,無異於人生舞台上的跳梁小醜,醜態百出,愚不可及。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在你不具備某種能力的情況下,誇下海口,大包大攬,結果隻會耽誤了事情,進而影響到自己的聲譽,別人會覺得:其實你根本就不行。
大家還記得有一年的春節晚會上郭東林演的一個小品嗎?是講一個職員在單位因為職位低而被人看不起,後來他發現無論職位多高的人在買火車票的問題上都覺得很困難,所以大家認為能在別人買不到車票的情況下搞到票的人很有本事。這個職員本來在火車站沒有熟人,為了表明自己有能力,他硬是對別人說自己在火車票售完後依然能搞到票,結果有很多同事請他幫忙,他是有求必應,答應了別人,而自己確實沒有熟人,隻好半夜三更去排隊買票,結果托他買票的人越來越多,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有時他不得不自己貼錢買高價票,更別說抱著被子上火車站一呆就是 一夜的痛苦了。這就是沒有考慮自己的能力,輕易地答應幫忙造成的後果。票買來了,大家認為你真了不起;買不來,那人就會認為,你既然能給別人買來,為什麼不給我買,是看不起我吧!於是反而失去了信譽。
天真的人應該懂得保護自己,該推托的必須推托,不要凡事都往自己身上攬,這樣別人才會重視你,尊重你。千萬別吹牛,更不要抹不開麵子。這樣隻能加重了自己的負擔,導致自己生活的太累。
雖然吹牛皮不是一個好的性格特點,可是社會中卻到處是吹牛的人,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自吹自擂的僻好,好像不吹一吹,別人就看不起自己,心裏那種癢癢無法撓息,直至吹牛變成一種令人討厭的習慣。
自吹自擂也許一時一事一地會撈到好處,蒙別人一把,滿足自己一下,可從長遠來看,若養成信口開河、自吹自擂的習慣,那你必定招致周圍人的討厭,影響你事業的成功、做人的完美。
因此,對於自吹自擂這種不良的性格特征,我們應盡力去克服。主要的辦法是加強自己的知識麵和經驗,不要讓無謂的虛榮心害了自己,隻要你變得自信、自尊起來,你自然就不會再去自吹自擂。用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勝過用空話吹噓自己。
不計瑣事,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有誌向、有理想的人,不應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隻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實現自己的夢想。
在生活中,有的人總是拿什麼都當回事,特別愛鑽牛角尖。尤其是對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不亦樂乎,誰也不肯甘拜下風,說著就較起真來,以至於非得決一雌雄才算罷休。結果,他們有的大打出手,或者鬧得不歡而散、同事結怨、反目成仇,以至因小失大,後悔莫及。
在職場中,往往有很多表麵上看起來是吃虧的事情,比如工作的調動,環境的變遷,上司的冷遇等等。麵對這些事情,我們應該做到能夠泰然處之,“小不忍則亂大謀”,心胸開闊,目光放遠一些。看這些事情對自己的長遠發展是否有利,而不去做匹夫之勇。對於剛入職一年多的新人來說,別人還沒有對你的較多的了解,為今之計盡量多看、多聽、少說——領導不告知你的事不用問,領導要你幹的事用心幹,畢竟上天給予了我們隻有一張嘴卻有兩隻耳朵和眼睛……不說並非你什麼也不知道,隻是說的時候還未到。等有一天機會來臨時你就應該“好好”說,讓別人高看你。如何讓別人高看你是另一個更需要技巧的東西,這是因為人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它包含著兩個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的方麵,一個是建構自己,它是指人對自身的設計、塑造和培養;另一個是表現自己,也就是把人的自我價值顯現化,獲得社會的實現和他人的承認。表現自我絕對稱不上是什麼錯。這世上如果沒有了“表現”,恐怕也就沒有天才和蠢才的區分了。一位在外企工作隻做了4年就做到公司高級副總裁的女性,有人問她怎樣才能在一個公司飛速攀升?她說當然要靠能力。不過這個能力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真才實學”,而是指表現能力的能力。她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生活如同一場接一場的秀,一個人做秀能力的高低決定他在生活舞台上的票房號召力。但要切記的是表現別過分張揚:即是說不能光有“敢於表現”,還需要“善於表現”,不要讓人感覺自己的表現欲過強。如果對方看出你的表現欲過強,看出你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表現,他們會認為你沒什麼本事,反而輕瞧了你。還會認為你在“弄虛作假”,人們最不喜歡不坦誠的人,覺得這種人不可交、不可信。
所以,一旦有機會,每個人都要用一種間接、自然的方式表彰自己的功勞。如果不習慣自我推銷,也可請別人從客觀的角度助一臂之力。你會發覺,不露痕跡地讓人注意到你的才幹及成就,比敲鑼打鼓地自誇效果更好。真的,對於職場中的年輕人來說,還需要修煉內功,做到“喜怒不形於色,是非不辨於言”,才能使自己在受到別人輕視、作弄、欺騙甚至侮辱時,而能夠包容含蓄,不發一言,不表慍怒,使他人無從捉摸我的內心深處。這其中的趣味是奧妙無窮,同時也藏著很大的機謀與作用。所謂‘靜以製動,觀人入微’,則他人對你再也不敢加以侮弄欺騙了。反擊要等機會,不可盲目。機會不成熟,自己更被動。
將人們擊垮的有時並不是那些看似滅頂之災的挑戰,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一些人常常被困在這些有名和無名的憂煩之中,它一旦出現,人生的歡樂便不翼而飛,生活中仿佛再沒有了晴朗的天,真是吃飯不香,喝酒沒味,幹工作沒勁,幹事業沒心,玩沒意思。這一切,隻因為他們陷入了多餘的憂煩之中,也正是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消耗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私生活質量,使生活失去光彩,最終讓大部分人一生一事無成。顯然,這是一種最愚蠢的選擇。
人生一世,誰都不甘平庸,都想成就一番大業,不虛此生。其中,忍也是成就大業的必備心理素質。所謂“忍小謀大”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就得忍住那些小欲望,或一時一事的幹擾。創造條件奔向更大的目標。
有人說,你每天考慮的事情,就代表你自身的價值。如果我們每天都在考慮著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其實就是在將自己貶得一文都不值。如果你還看得起自己,那好,就不要為那些無謂的小事浪費心神了。大行不顧細節,大禮不辭小讓,那些沒用的小事就由它們去吧,咱還要留著有用之身幹大事呢!
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產生了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這個例子同樣也可以映射到生活裏麵,比方說你的上司對你有點微詞你要是忍不下去 炒了老板的魷魚 也許就影響到你以後在這個行業更大的發展!就如同趙括沒有受得了白起的挑釁貿然出兵,導致40萬趙軍被活埋。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該忍的不忍,該讓的不讓,逞一時之英豪,最後危及己身。做人應凡事要用理智來指導你的行動;無關緊要處的較量該讓的要毫不猶豫地謙讓。這樣為人處世,表麵上看是退是讓,殊不知,與世無爭,實則是進是保,是與世大爭,大爭者若無爭。
因此,我們在做人做事時,要善於在一些事情上,表現出自己糊塗的一麵,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不如掩藏起自己的精明。畢竟,我們的一生不應該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即便有那個能力,也沒有那個必要。該糊塗時糊塗,該聰明時聰明,正如俗語俗話所言“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就是對小事不斤斤計較,果斷地將那些無益的事情拋棄,不去理它,隻在關鍵時刻顯身手。
認為”忍是懦弱者的哲學”,這隻不過是從表麵上看問題,恰恰相反,忍是強者的哲學。隻有誌存高遠、目光銳利、意誌堅強的人,才不會為小小不平之事而盲動。
不露鋒芒,適時展露自己很重要
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不難遇到以下問題:有一些事,人人已想到、認識到了,卻無一人當眾說出來。這些人並非傻子,而是都學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是大傻子。老話有一句叫:“槍打出頭鳥。”這話你爭著說,必定犯著時忌,或說中別人之痛處,這樣你就會倒黴了。
王羲之十歲的時候,聰明伶俐。大將軍王敦十分喜歡他,常常帶他在身邊,有時把他安置在帳中同寢。
一天,大將軍早起,而王羲之仍貪睡在床。不一會兒,王敦的屬下錢鳳急匆匆地走進來,屏退左右,密議叛國起兵的大事,但王敦忘了王羲之還在帳中睡覺。
其實此時王羲之並沒有睡著,他在床上聽得清清楚楚。他知道自己已聽到逆謀,斷無僥幸存活的可能,於是吐出口水,把被褥、床頭和自己的麵頰都弄濕了,繼續假裝熟睡。
王敦與錢鳳正談得津津有味時,忽然想起帳中還有王羲之,不由大驚道:“糟了!如今不得不除掉這小娃兒了。”
王敦前去打開帳子一看,隻見被子、枕頭一大片涎水——王羲之仍然好夢正酣呢!
由於王羲之裝作熟睡的樣子從而避開了王敦的猜疑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日後成為中國的一代書聖。
不難設想,王敦為了保住計謀的秘密,為了事業的成功,他絕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個不該知道這個密謀的人,隻要王羲之還醒著,或者隻要有跡象表明王羲之還醒著,王敦就會不假思索地殺死他。
明明知道的事情卻故意裝著不知道,明明看得分明的東西卻裝得看不見,這就是心裏明白表麵糊塗。人人都有身處險境的時候,明知故問常常是明哲保身或達到目的的重要變通手段。
有一次,曹操建造了一座花園,造成後,他去觀看,未置可否,隻是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離開了。眾人都不解其意,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是嫌門太寬了。”監工立即命令工匠們重建,曹操再去看時,大喜,問:“誰知吾意?”左右告之:“楊修也。”曹操雖喜,心甚妒之。
還有一件事,平時曹操擔心被人暗害,便對左右的人說:“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靠近。”一日,他午睡時被子落在地下,一近侍給他拾起複蓋在身。曹操拔劍殺之,然後又倒頭入睡。起床後,假意問道:“是誰殺了我的近侍?”眾人以實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眾人都以為曹操是夢中誤殺,今見曹操又是痛哭,又是厚葬,不但不怪曹操,還多有稱讚之詞。臨葬時,楊修指著死者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聽說後,愈加嫉恨,便想找機會懲治這位“能人”。後來曹操的軍隊與劉備在漢水作戰,兩軍對峙,久戰不勝,是進是退曹操心中猶豫,適逢廚子送進雞湯,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悼入帳問夜間口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行軍主簿楊修一聽夜間口令為“雞肋”,便立即讓士兵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悼忙問其故。楊修曰:“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丞相的意思是如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本來曹操在進退兩難之際,真有班師北歸之意,但見楊修又說破他的心思,非常氣惱,便大聲嗬斥道:“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
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怎麼使用。財富可以使人過得很好,也可能使人毀掉。凡事總有兩麵,好的和壞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聰明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時不要輕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渾厚,讓人家不眼紅你。低調做人,並不是要抹殺個性,遮擋陽光,也不是妄自菲薄,自我壓製,而是張揚而不張狂、內斂而不壓抑,是圓滑而不世故,它是聰明的處世方法。
在人生中,無論是工作還是人際交往,都要時時注意,收斂自己的性格低調做人。太招搖、太張揚,不僅不會得到別人的肯定,有時還可能影響別人而引起別人的嫉妒和反感,最終釀成悲劇。成大事的人都都善於將自己的行動建立在切實可行的客觀條件基礎上,當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就耐心等待機會的到來。適時展露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口若懸河、好出風頭、心中藏不住半點秘密的人非常淺薄,時間長了也令人反感乃至厭惡。相反,那些看來口齒笨拙或者總是隱藏自己才幹的人,卻往往成竹在胸,計謀過人,恰到少處的解決問題的人更容易成功。
冤家宜解不宜結,別與仇恨較勁兒
有人說,寬容是一種修養,一種處變不驚的氣度,一種坦蕩,一種豁達。寬容是人類的美德。荷蘭的斯賓諾沙說過: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征服的。寬容一如陽光,親切,明亮。溫暖的寬容也確實讓人難忘。二戰結束後不久,在一次酒會上,一個女政敵高舉酒杯走向邱吉爾,並指了指邱吉爾的酒杯,說:“我恨你,如果我是您的夫人,我一定會在您的酒杯裏投毒!”顯然,這是一句滿懷仇恨的挑釁,但邱吉爾笑了笑,挺友好地說:“您放心,如果我是您的先生,我一定把它一飲而盡!”這樣從容不迫的回答也就了給對方一個極其寬容的印象。寬容是一種大智慧,一種大聰明!
事實上,人心往往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寬容大度征服。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曹操就是這樣一個不計私仇、寬以待人的人。張繡曾是曹操的死敵,陳琳曾為袁紹寫檄文痛罵曹操,但他們歸降後,曹操卻不計前嫌,委以重任,才換來張繡與陳琳心悅誠服,誠心歸順。
故事裏的人,或許會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在大多數人的生活裏,這種仇恨一般不至於達到那種地步,也不過是工作生活上的一點小摩擦罷了,隻要矛盾並沒有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境況,總是可以化解的。記住:敵意是一點一點增加的,也可以一點一點削弱。中國有句老話:冤家宜解不宜結。人與人之間,低頭不見抬頭見,還是少結冤家比較有利於你。
比如說,同事曾經與你為一個職位爭得麵紅耳赤,不過,今天你倆已分別成為不同部門的主管,雖然沒有直接接觸,但將來的情況又有誰曉得?所以你應該為將來鋪好路。
如果你無緣無故去邀約對方或送禮給他,太突兀,也太自貶身價了,應該伺機而動才好。例如,從人事部探知他的出生日期,在公司發動一個小型生日會,主動集資送禮物給他……記著,沒有人能抗拒好意的。
要是對方攉升新職,這就是最佳的時機了,寫一張賀卡,衷心送出你的祝福吧;如果其他同事替他搞慶祝會,你無論多忙碌,也要抽空參加;否則就私下請對方吃一頓午餐吧,恭賀之餘,不妨多談大-家在工作方麵的喜與樂,對過往的不愉快事件絕口不提,拉近雙方距離。
記著,這些親善工作必須提前抓緊機會去做,否則到了你與他有直接麻煩才行動,就太遲了,也隻會予人“市儈”之感。
或許有些人認為,寬容是軟弱的表現,寬容隻能讓我們退讓和忍受。寬容應該是相互的,如果我對他寬容,他對我卻不寬容,豈不是就吃了大虧?抱有這種認識和思想的人,實際上他們已經不寬容了,他們理解的寬容是片麵的、極端的。
有甲乙兩人,某甲向某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某乙拒絕。不久某乙向某甲借馬,某甲遂答:“上回你不借我鐮刀,所以這回我不借馬給你。” 這是報複。
如果某甲向某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某乙拒絕。不久某乙向某甲借馬,某甲雖然答應,卸趁借馬之機向某乙說道:“上回你不借我鐮刀,但是這回我卻借你馬匹。”這是憎惡。
如果某甲向某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某乙拒絕。不久某乙向某甲借馬,某甲欣然答應,不但絕口不提上次借鐮刀的事,還熱情地告訴某乙這匹馬的習性。這就是寬容。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見到的多是具有報複之心和憎惡之情的人,而那種具有寬容的博大胸懷的人,必將在眾人中脫穎而出。
另外,即便隻從“利己”的一麵出發,忘掉過去的仇怨,可以使我們輕裝上陣,心中充滿了自信與安定。
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力士名叫赫格利斯,從來都是所向披靡、無人能敵的,因此,他是何等的躊躇滿誌、春風得意,唯一的遺憾就是找不到對手。
???? 有一天,他行走在一條狹窄的山路上,突然,一個趔趄,他險些被絆倒。他定眼一瞧,原來腳下躺著一隻袋囊。他猛踢一腳,那隻袋囊非但紋絲不動,反而氣鼓鼓地膨脹起來。赫格利斯惱怒了,揮起拳頭又朝它狠狠地一擊,但它依然如故,仍迅速地脹大著;赫格利斯暴跳如雷,拾取一根木棒朝它砸個不停,但袋囊卻越脹越大,最後將整個山道都堵得嚴嚴實實。
???? 氣急敗壞卻又無可奈何之下,赫格利斯累得躺在地上,氣喘籲籲。不一會兒,一位智者走來,見此情景,困惑不解。赫格利斯懊喪地說:這個東西真可惡,存心跟我過不去,把我的路都給堵死了。智者淡淡一笑,平靜地說:朋友,它叫“仇恨袋”。當初,如果你不理會它,或者幹脆繞開它,它就不會跟你過不去,也不至於把你的路給堵死了。
????人生在世,人際間的摩擦、誤解乃至糾葛、恩怨總是在所難免,如果肩上扛著“仇恨袋”,心中裝著“仇恨袋”,生活隻會是如負重登山,舉步維艱了,最後,隻會堵死自已的路。 一味與仇恨較勁兒,浪費的是你的青春與精力。當有一天自己鑽了牛角尖的時候,你可以換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把自己的力量都放在喜歡的、能產生成績的事情上多好,你可以拍拍手轉身走掉,決不會遭到任何阻攔。安德魯?馬修斯在《寬容之心》中說過這樣一句能夠啟人心智的話。“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容。”生活如海,寬容作舟,泛舟於海,方知海之寬闊;生活如山,寬容為徑,循徑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寬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動聽。
培養“城府”,先從抵抗打擊的韌性開始
“小不忍則亂大謀”,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裏,要想出人頭地,就要敢做別人所不敢做,能忍別人所不能忍,才能使自己不斷地積蓄力量,增強忍耐力和判斷力,這樣才能為將來事業的成功積累資本。
人人都想少年得誌,但在往高處走的時候,不要忘記忍耐,這種忍耐可以是暫停,也可以是往低處走;可以是後退,也可以是迂回。無論是哪種方式,隻要能避開對方的鋒芒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王偉是公司的一個小職員,每天雖然算不上兢兢業業,但也還是能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而對於其他的事情總是不聞不問,即便是同事的東西掉了,如果對方不要求,他也不會主動去撿。因此,在同事的眼中,他是有名的“懶漢”,人們也沒有把他放在眼裏,日子就這樣相安無事地進行著,每天準時上班,準時下班。
可是這種局麵並沒有維持多久,在一次意外中,王偉的上司(部門主任)因為身體不適住進了醫院,並且需要修養一段時間,所以公司領導決定,重新提拔一位主任,並且考慮到業務的關係,決定在現有的人選中挑選。這下子整個辦公室就炸開了鍋,大家都為了爭取這個機會而開始了激烈的競爭,動腦筋、走後門,方法是五花八門。可是唯有王偉似乎對這個沒有多大的興趣,穩坐釣魚台,該怎麼做還怎麼做。同事們都覺得很奇怪,但是都忙於自己的事情而沒有理會他,因為他是一個公認的“懶人”。
不久之後,領導決定出來了:王偉當選。原因很簡單,王偉成熟穩重,能做好份內的事情,並且最重要的一點是懂得忍耐。就在家人為王偉舉行的慶功宴上,王偉道出了實情:其實他也想參與競爭,但是他懂得競爭並不一定要擠進“潮流”之中,那樣自己的才華容易淹沒在同事們之中,相反,如果忍耐一下,讓自己的形象和同事們的形象完全區分開來,那麼這種“鶴立雞群”的感覺,就使領導更容易看到自己了。
忍耐,讓王偉不僅贏得了主任的職位,還贏得了大家的尊重,更贏得了領導的器重,這也是一種韜晦之計。中國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話: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但是真正到競爭的節骨眼上,很多人卻又忘記了這個道理,一味地想表現自己,衝動而又莽撞,根本不懂得忍耐,不懂得韜晦。韜晦和忍耐是讓自己避免受傷害的最佳手段,等到時機成熟,便可以大顯身手,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懂得的生存技巧。
對於社會上大多數芸芸眾生來說,在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在別人的指縫裏討生活。你需要找工作,需要調動工作,需要開拓更廣泛的人際關係。在這所有的活動之中,你可能都處於一種求人的地位,處於一種必須伏下身來才能生存的格局之中。這時候你能夠借助的外界力量很小,隻能靠內心的力量支持,才能爭取到更多的生存資源。
有一家公司,老板是位廣東人,對下屬非常厲害,從不給一個笑臉,但也是個說一不二的人,該給你多少工資、獎金不會少你一分,下屬都拚命地工作。
公司有個規定,不準相互打聽誰得多少獎金,否則“請你走好”。雖然很不習慣,員工還是一直遵守著,努力克製著從小就養成的好奇心和窺私癖。有一個月,大家都發現自己的獎金少了一大截,開始不說,但情緒總會流露出來,漸漸大家都心照不宣了。
那天中午,吃工作餐的時,大家見老板不在公司,就有人摔盆碰碗發脾氣,很快得到眾人的響應,一時抱怨聲盈室。
有一位到公司不久的中年婦女,一直安安靜靜地吃飯,與熱熱鬧鬧的抱怨太不相稱了,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他們問她,難道你沒有發現你的獎金被老板無端扣掉一部分嗎?她輕輕搖頭。人們吃驚了,整個餐廳一下子安靜下來,每個人都一臉的疑惑,人人都被扣了,為何她得以逃脫?什麼原因使她獨享優惠政策?不久,她被提升了,他們又嫉妒又羨慕,她的工資會高出一大截來,還有獎金。
很久以後,大家才知道她是被扣得最多的一個,當時,她是這樣想的:這個月我一定做得不好,所以才隻配拿這份較少的獎金,下個月一定努力。為何別的人沒有這樣的想法呢?她是這樣分析的,那時她工作近二十年的工廠虧損得很厲害,常常發不出工資,她實在沒辦法,因為家庭負擔太重,上有生病的老人,下有讀書的孩子,還有因車禍落下殘疾的丈夫,於是就出來打工了。在這個公司的收入比起以前的工資來要高出百十元錢,這讓她喜出望外,非常珍惜這份工作,甚至有一種感激的心情。
後來,許多人離開了那家公司,跳了幾次槽,卻都沒有跳到一個滿意的地方。但是,她一直固守在那兒,已經做到了經理助理的位置,標準的白領階層。誰能想到幾年前,她不過是人到中年的下崗女工呢?
如果你一向以為“神秘”與“城府”是那些位高權重的大人物的事,現在可以糾正一下這種看法了。它甚至也不需要多麼複雜的計謀和高深的偽裝功夫,擺正自己的心態,該做的事多做,不該說的話少說,價值自然會慢慢體現出來。
生命能承受多大的韌性,就能承受多大的壓力,在人生的競技場上,出眾的外表、機靈的頭腦、能說會道的嘴巴,都有可能給我們帶來一時的風光。但是這一切,都很難經受得住艱難的處境和長久的壓力的考驗,唯有像“蟑螂”一般的韌性,可以使我們成功地熬過光明到來之前的黑暗。隻有熬過生命中突如其來的苦難的人才能被我們視為生命的強者。
當著瘸子勿說短話,失意人麵前勿提得意事
失意人前勿提得意事,得意人前勿提失意事。人有悲歡離合,當你的朋友、同事、家人或上司遇到一些失意的事情時,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去安慰一下甚至是給他出謀劃策,殊不知,這卻是一個當著瘸子說短話的行為。俗話說物極必反,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得把握一個度,特別是在彰顯自己的時候,一定要記得這一點。
生活中,有些人總喜歡在別人麵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總以為這樣就會讓朋友高看自己,使別人敬佩自己,殊不知,別人並不願意聽你的得意之事。自我炫耀,效果反而適得其反。不要在失意者麵前炫耀你的得意,因為你的得意襯托出別人的倒黴,甚至會讓對方認為你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便是嘲笑他的無能,讓他他產生一種被比下去的感覺,特別是失意的人,你在他麵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他會更惱火,甚至討厭你。
關於這一點,台灣著名作家劉墉曾寫過這樣一個故事,大意是:某部門的王經理、小張、小王、小邱等一起炒股。起初兩個禮拜王經理都是每猜必中,所以其他人都把王經理奉若神明,大家都向他看齊,王經理買什麼,大家必跟著他。王經理因此故弄玄虛起來,說自己炒股獲利完全得益於自己得天獨厚的“第六感”。
可是,上帝似乎跟他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王經理在那次“演說”之後,每炒必虧,這引起了眾人對其“第六感”的質疑。最後,以小張為首的眾人成立了炒股“自救會”,不再聽從王經理的建議,而是集眾人智慧集體炒股,甚至讓王經理跟他們一起幹。
這個時候,唯獨小邱一人對王經理的態度依然如故。當炒股“自救會”舉行慶功宴時,小邱卻獨與王經理吃便當。最後的結果是,在王經理因炒股“血本無歸,債台高築”辭職時,他向上司舉薦了小邱為下一任經理。
小邱的成功在於他運用了一個正確的處世之道;當著瘸子不說短話,失意人麵前勿提得意事。試想:眾人舉行慶功會,是不是對王經理的揭短,在王經理看來,這就是當著他這個股市失意人談得意事,他能不記在心裏嗎?
而小邱則正好相反,他懂得如何安慰一個失意的人,居然他私下哦也不再按照王經理的“第六感”買股票了,但在表麵上卻從不顯露出來。其實,小張勸說王經理和他們一起幹的動機是好的,希望他不要虧得太多,但是這種做法,對王經理而言無異於扇了他一個耳光。小張的做法是典當的好心辦壞事,那麼,是不是坎到別人落難就不去安慰了呢?
肯定不是的,關鍵是安慰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你也以失意人的角色去安慰他,而不是以一個得意人的身份去指導他。
張偉的部門主任因為工作績效不好而被降職,上麵很快就調來了一個新領導。由於原來領導的群眾根基比較深,再加上他對新領導的不滿,整個部門的同事仿佛是將新領導架空了。隻有張偉一個人主動和新領導套近乎,經常一起抽煙、一起喝酒、一起吃飯。在談話中,張偉經常有意無意地向新領導透露原來的領導不喜歡他等信息。這讓新領導打心裏認為,他和張偉“同是天涯淪落人”。
後來,由於工作出色,新領導得到提拔。他自然沒有忘記張偉這位“落難”時的兄弟,在上任的第二天就提拔張偉做了他的助理。其實,新領導不知道這樣一件事情:張偉當時之所以能夠進這個部門,是因為原來的領導是他的親舅舅。
我們不防換位思考一下,當你遇到失意之事,別人在你麵前大談自己的得意之事時,你的心情如何?因此,必須要學會換位思考,失意之前,不說得意之事。
台灣作家劉墉的文集中有這樣一段話極富哲理:
失意人前,勿談得意事。因為那隻可能加重對方的落寞感,所以即使萬事順心,也要故意說些辛苦處給朋友聽。
得意人前,勿談失意事。因為得意人常不能體諒失意者的痛苦,所以即使有許多不如意,也要振作起精神。
失意時交的朋友,得意時常會失去。因為他覺得你高升了,不再是他的一夥,他不願意高攀,也高攀不上,你無心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引起他自卑的敏感。
得意時開罪的朋友,失意時也難以挽回。因為他覺得你昔日氣焰的消失,不是因為你變得謙和,而是因為走投無路,才回頭搭老交情。昔日你不認他,他今天也不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