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心學聖人:王陽明心學聖人:王陽明
燕山刀客

陽明洞天,世間始有王陽明

山陰古城,風景秀麗,河湖眾多。四周山巒環繞,綠樹成蔭,就是著名的會稽山。王守仁想起在南昌鐵柱宮遇到的無為道長,真可以說是鶴發童顏,拒絕衰老,讓人沒法不羨慕。他現在身體這麼糟糕,怕是還得走在老道士前麵,為什麼自己不能修道呢?

王守仁不想待在家裏,就在會稽山中轉悠,想尋找一片適合修道之地。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讓他找到了。古人把山的南麵、水的北麵稱陽,而會稽山南就有一處洞穴,被稱為陽明洞,裏麵曲徑通幽,景致特別。王守仁就在洞裏住了下來,修煉道家的引導術,並給自己起了一個別號——陽明子。

從此,王守仁就成了王陽明。據後來的弟子描述,修煉了幾個月之後,他甚至就有了一些超自然的力量。

有一天,王陽明正在洞中打坐,突然把仆人叫了過來,讓他去五雲門接四位客人。並告訴他:

一個老者,五十來歲,背微駝,拄著羊頭拐杖;

一個中年漢子,四十歲左右,手拿一把折扇,上麵是唐寅畫的梅花;

一個道士,身高七尺開外,留著長須,背著布袋;

一個小生,二十開外,相貌清秀,頭戴方巾,手捧一壇黃酒。

仆人一聽,根本不敢相信,這怎麼可能啊。沒有辦法,主人發話了,隻好奔出三裏多地去迎接。站在太陽底下,仆人一邊擦汗一邊抱怨,但工夫不大,眼前的一幕就讓他驚呆了。

前麵信步走來了四個人,越走越近,仆人看清楚了,與王陽明所說的完全相同,一點都不帶差的。他急忙上前施禮,把四人一路引入陽明洞中。

四人聽仆人講了王陽明讓他出迎的事情,都非常好奇。他們一到陽明洞,寒暄兩句,就忍不住問:“先生怎麼知道我們四個要來,而且還知道我們帶了什麼東西?”王陽明微微一笑:“我不過是心情清靜,自然看得明白,不值一提。”

王陽明越謙虛,四位客人就越發佩服。自然,他們把這次經曆也講給了更多人聽。很快在紹興城內,越來越多的人慕名前來拜訪王陽明,谘詢各種生活問題,有問兒子科舉前程的,有問女兒婆媳關係的,有問自己能娶幾個小老婆的。一時間,原本清靜的陽明洞變得非常熱鬧,大有成為紹興府心理谘詢中心的趨勢,讓希望在這裏潛心養病的王陽明痛苦不堪。

世界上是否真有未卜先知的法術,而王陽明是否在三十幾歲時就掌握了呢?從王陽明日後的經曆來看,這種可能性恐怕是不大的。不排除陽明弟子為了證明老師的偉大,故意編出了這個故事。反正老師已經不在人間,也不能再批評他們了。

但無論如何,王陽明當時迷戀道家思想,甚至有過出家的念頭,卻是實實在在的。在京城仕途不順,前途不明;夫妻生活出現了“十年之癢”,失去了激情;肺結核一度威脅他的生命,讓他對未來更加沒有信心,期望靠修煉打坐渡過難關。

沉迷道術之中,讓王陽明短期內獲得了不小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很享受自己這種半仙身份。但是,真的要拋棄一切,修道成仙嗎?長生不老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的願望,但古往今來,又有誰真正能夠長生?從秦始皇到大明皇帝,熱衷長生的可不少,但他們的壽命,卻比生活條件惡劣的普通百姓還短。他們吃進的不惜血本研製的丹藥,用今天的科學觀點看,和毒藥的區別微乎其微。

奶奶岑氏已經八十多歲,父親王華已經年近花甲,妻子諸氏的臉上,早已沒有了少女的光澤,也完全看不到大家小姐的矜持與嬌柔,急速向不修邊幅的中年婦女轉變。他們都是他在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難道真的要永遠離開他們,隱身大山,埋頭修煉?

這樣即使能夠長生不老,又有多大價值呢?

沒有親情的長生,隻能是永久的孤獨。生命正是因為有限,才格外有價值、有意義,才格外值得人們珍惜。一旦知道自己可以長生不老了,你就沒有了痛苦;但沒有了痛苦,也就體會不到幸福感。在他的心裏,還是丟不掉孝悌,也就無法真正修道。

王陽明身體有一些好轉之後,就離開了陽明洞(長年住在山洞裏肯定也有一些風險),在洞外蓋了個茅屋,專心治學。讀書之餘,他也喜歡登山,讓自己沐浴在美景之中。

不久之後,他又前往杭州,在西湖邊上住了下來。西湖美景甲天下,在這樣的環境中,人的心情自然也會好起來,忘記世間的鉤心鬥角,爾虞我詐。而西湖所在的杭州,也是吳越和南宋的都城,更是江南佛寺院道觀高度集中之地。王陽明一向喜歡結交異人,到了杭州,怎麼可能閑得住?

在杭州,他寫下了著名的《西湖醉中漫書》二首。

十年塵海勞魂夢,此日重來眼倍清。

好景恨無蘇老筆,乞歸徒有賀公情。

白鳧飛處青林晚,翠壁明邊返照晴。

爛醉湖雲宿湖寺,不知山月墮江城。

掩映紅妝莫謾猜,隔林知是藕花開。

共君醉臥不須到,自有香風拂麵來。

在陽明弟子眼裏,老師杭州養病時最值得稱道的一件事,無疑是虎跑寺中,一語驚醒夢中人。

王陽明聽說虎跑寺有一個和尚,已經閉關三年,終日不發一語,不視一物。在別人看來,大師功力已經非常了得,但王陽明卻有另外的理解。他想會會這個高僧,但寺院的人都好心地勸他:你還是哪涼快哪待著吧,人家高僧根本就不可能搭理你。

越是別人覺得不可能的事,王陽明越想挑戰一下。他亮出自己六品官員的身份,堅持讓寺中的小和尚帶他去見高僧。

來到高僧住所,隻見他一動不動地盤坐在蒲團上,如同一座雕像。王陽明上前,隻說了一句話,高僧居然就睜開了眼,惡狠狠地盯著王陽明。

王陽明說的是:“喂!你這個老和尚,整天口吧吧說些什麼,整天眼睜睜看些什麼?”

老和尚一聽,知道自己遇到專業人士了,一般人哪喊得出這個啊!很不情願地睜開了雙眼。沒想到聽了王陽明的一席話,又放聲大哭起來。

王陽明平靜地問:“你是哪裏人,離家幾年了?”

“我是河南人,離家十多年了。”

“那你家裏還有什麼親人嗎?”

“隻有一老母親……隻是,不知道她是否還在人世。”

“那你還想她嗎?”

“怎麼可能不想呢?”高僧顯然很不滿。

“你既然不能不想念,雖然終日不言,心中卻在默念著;雖然終日不見,心中卻是能看得到。”

“說得好啊!”高僧合掌說:“請施主明示!”

“想念父母,是人的天性。怎麼可能斷滅。你既然說自己不能不想念,就是真性發現。你既然心裏想著母親,卻整日呆坐,隻給自己增加煩惱。常言道,爹娘就是靈山佛,不敬爹娘敬何人?”

和尚聽不下去了,想起親娘生死未卜,當場放聲大哭起來。第二天,王陽明再來寺院時,發現高僧已經不見。據知情者透露,高僧已經連夜趕回家,探望母親去了。可見即使能閉關三年,還是放不下世間的真情。

王陽明不禁感慨道:“人性本善,說的一點沒錯,從這個高僧身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於是他更堅定了自己讀聖賢之書、做聖賢之人的信念。讀到朱熹上宋光宗疏時,上麵有句話吸引了王陽明:“居敬持誌,為讀書之本;循序至精,為讀書之法。”居敬就是注意力集中,持誌就是樹立遠大理想,循序至精,就是按照順序,由淺入深。

既然看清了自己的方向,那就回歸官場,繼續努力吧。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