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心學聖人:王陽明心學聖人:王陽明
燕山刀客

山東鄉試,考題讓人震驚

弘治十七年(1504),王陽明回到北京。山東監察禦史陸偁不知道怎麼聽說了王陽明的大名,主動請這位後生擔任山東鄉試的主考官。這讓王陽明有些喜出望外。

可千萬別小看這鄉試,它也是三年舉行一次的重要考試。說是鄉試,舉辦地點可絕不是鄉村,而是各布政司所在地(省會),絕對的中心城市。

對於大明十三省的地方官來說,這是他們能夠承辦的最重要的考試了。通過鄉試,每三年全國也隻產生一千五百名左右的舉人,這些舉人即使以後不能入朝為官,在地方上也都會安排工作,從此脫離勞動人民階層。想一想範進同學中舉之後的興奮表情,就知道鄉試的門檻也是非常高的。

第二年二月,這些舉人集中北京,從中再產生三百名左右的進士和同進士出身。

山東也不是普通地方,在兩京十三省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講曆史,這裏是孔孟二聖的故鄉;講現實,這裏也是精英薈萃,人才輩出。即使無法與王陽明的家鄉浙江及江西等南方省份相比,在長江以北,絕對算得上是文化大省。

王陽明能夠得到這個資格,當然與自己這些年的名氣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的父親王華已經擔任了禮部侍郎,而且和內閣的那些大學士們關係很好,邀請王陽明來主持鄉試,更多的是討好王華的一種方式。按理說,得到這樣一個機會,對於日後的發展是相當寶貴的。

而且,王陽明自己也有這方麵的經驗。早在他中進士的前一年,王華主持順天府(就是北京)鄉試時,就讓自己的兒子參與改卷。王陽明對於試卷的判斷非常準確,讓老爸相當滿意。而陸偁肯定也從王華那裏知道了這件事,這才會放心大膽地做出邀請。

可年輕氣盛的王陽明哪裏考慮這麼多。當濟南府的秀才們拿到考卷時,整個考場算是炸開鍋了,有人興奮得笑個不停;有人氣憤得直摔毛筆;有人把卷子翻來覆去地檢查,生怕自己看錯了;有人幹脆當場交卷:對不起,我不陪你們玩了!

原來,王守仁出的考題是《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按說這話也並非什麼大逆不道,這並不是王陽明自己的發明,而是孔子老人家的原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當大臣的,應該用道義為君主服務,如果君主不講道義,就不要愚忠,可以甩手不幹。

話雖然的確是孔子說的,但也得看時間和場合。孔子生活在什麼年代?周王衰落,群雄並起,各國君主都在禮賢下士,招募人才。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天下歸一的年代,君為臣綱已經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再講什麼不可則止,簡直就是犯上作亂。

貴為亞聖的孟子,不過是在自己的著作中寫了一些類似“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之類的漂亮話,最屌絲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讀到之後就大動肝火,放出狠話說:“這家夥要是活在現在,我非嚴辦他不可!”完全忘記了自己是吃什麼長大的,甚至一度下令將孟子逐出太廟。

如果王陽明在老朱當權的年代,還敢這麼玩個性,那結果隻有一個:殺頭。不過他很幸運,生活在了孝宗執政時期,社會氣氛和文化環境,都還算比較開明寬容。我們千萬不要以為,王陽明這個行為屬於腦殘。恰恰相反,他正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向朝廷,特別是向一直以開明形象著稱的弘治皇帝,展示自己的才華與個性。

王陽明應該慶幸自己逃過了朱元璋時代,而是生活在“弘治中興”的寬容環境下,讓他有了這樣一個表現個性的空間,並且基本上不會有什麼風險。即使是相當保守的陸偁,對王陽明的工作也沒有公開提出批評和幹涉,總體上還是滿意的。而王華知道這事之後,更不可能像當年一樣,解下皮帶就開始抽人,畢竟兒子已經三十多歲了。

鄉試的考試時間全國統一,從八月初九直到八月十七,連續考九天。主持完山東鄉試,王陽明就要返回京城,繼續擔任兵部主事了。在離開山東之前,他又到濟南周邊遊玩了一次。孔府孔廟是一定要去的,泰山也不能錯過。在泰山,王陽明留下了《登泰山五首》,其中第五首寫道:

我才不救時,匡扶誌空大。

置我有無間,緩急非所賴。

孤坐萬峰顛,嗒然遺下塊,

已矣複何求?至精諒斯在。

淡泊非虛杳,灑脫無蒂芥。

世人聞予言,不笑即籲怪;

吾亦不強語,惟複笑相待。

魯叟不可作,此意聊自快。

對於自己的懷才不遇,王陽明很有些感慨,但他也知道,牢騷是不能給自己帶來升遷的,要想在官場成功,就得尊重它的遊戲規則。

回到北京,王陽明到了承天門東邊的兵部武選清吏司上班,繼續擔任主事。武選司相當於兵部的人力資源部門,管理武將的選拔與升遷,王陽明喜歡軍事,能調到這裏,自然是讓他高興的事。

但王陽明才三十四歲,在武選司裏隻能是個打醬油的閑職,想對朝廷的軍事方針提建議,可能性基本不存在。想要培養自己的親信,也根本不現實。按照規定,京官六年才能接受京察(工作能力鑒定),以決定是升遷還是降職。對他來說,一切還都早得很。苦悶之餘,他開始嘗試第二職業。

而這個第二職業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也成就了他一生的輝煌。

這個職業就是開門授徒。

王陽明講學並未開風氣之先。不過是順應了當時的社會潮流而已。朱元璋死去一百多年之後,朝廷對於民間文化的打壓,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放鬆。民間辦學早已經形成了風潮。當時,很多學者都有在家鄉開堂講學的經曆,影響比較大的有:吳與弼在江西崇仁、羅倫在江西永豐、章懋在浙江慈溪,陳獻章在廣東新會,都曾名動一時,影響一方。可是敢於在京師、在天子腳下辦學,還真是需要很大魄力,更需要很強的能力。

京師作為首善之區,自然也是全國文化的最高地,這裏不僅有最高學府國子監,還有順天學府以及大興、宛平兩縣學,師資力量雄厚,有錢人家都願意讓孩子去那裏讀書。私人講學不是沒有,但你得有些知名度,能得到別人認可才行,比如“前七子”之首李夢陽,他的詩詞文章就有不少粉絲追捧,開課自然也就少不了學生。

王陽明作為一個隻有三十四歲,沒有什麼學術地位的小官僚,居然敢於開堂授課,自然引起了一些老前輩的反感,指責他標新立異、愛出風頭,想紅不擇手段了。王陽明有一顆大心臟,不為這些非議所動搖,前來報名的人很少,他也不改變自己的初衷。不知道老爺子王華當時做何考慮,但種種跡象表明,他對於兒子的行為,顯然是默認的。

王陽明從來不是內向的人,無論走到哪裏,他都有兩大愛好,一是遊玩,二是交友。遊玩可以開闊眼界,也能結識更多朋友。王陽明自視甚高,但他對交友卻沒有什麼勢利的眼光。無論是朝中進士還是鄉間農夫,他都可能和他們成為朋友。

不過,他更希望能交到一些心靈相通的真正知己。因此,若水的出現,讓他非常高興。湛若水比王陽明大六歲,是廣東大儒陳白沙的學生。三十二歲時,他就提出了著名的“隨處體認天理”說。弘治十八年(1504),他進京參加會試,主考官是後來在正德年間擔任首輔的楊廷和。

楊廷和看到一份考卷,一眼就認出是陳獻章的弟子所做,後來揭開糊名處一看,果不其然。湛若水順利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上班。經別人介紹,湛若水認識了王華的長公子王陽明,兩人可以說一見傾心,都被對方的才華與學識吸引。王陽明說:“守仁立世三十年,未見此人。”而湛若水則說:“若水觀於四方,未見此人。”

這一年,王守仁三十四歲,湛若水四十歲。兩人都認為,已經八股化的朱子理學,是學術發展的大敵。講得越詳細,道理越晦澀,分析越精巧,學問越支離破碎。他們希望能從占據主流的理學中解放出來,開創一門屬於自己的新學問。

王陽明一直在研究陸九淵的著作,希望將其思想發揚光大。他一生沒有拜名師,而在權威的《明儒學案》中,黃宗羲這樣評價湛若水的老師陳獻章(人稱白沙先生):

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陽明而始大。兩先生之學,最為接近。

顯然,湛若水的思想深刻影響了作為晚輩的王陽明。就像孔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一樣,他們兩個常來常往,白天一起為兩雙手能數過來的學生上課,晚上秉燭夜談,非常投機。

可惜,這樣的日子沒有長久,因為一個人的上台,大明曆史發生了重大改變,王陽明也經受了三十多年來的最大變故。他究竟遭遇了什麼危機呢?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