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多年的死記硬背打下了紮實基礎,也許是兒子的聰明給自己帶來了好運,也許是考試題目碰巧是自己最擅長的,成化十七年(1481)三月,王華趕赴北京參加殿試,居然高中狀元,全國第一名,實現了王家多年的夙願。明朝人最引以為榮的,無非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王華不過三十多歲,理想全都實現了。
這一年,小守仁才剛剛十歲,還在家鄉的私塾念書。他很快就表現出了超出同齡人的學習能力,而且態度特別端正,很受老師的喜歡。
新科狀元王華進入了中國最高學府翰林院上班,擔任修撰一職。王華和妻子在北京穩定了下來,很想念老爺子和寶貝兒子,想讓他們都來享受大都市的舒適生活。於是在成化十八年(1482),王狀元派人專程趕赴餘姚,接他們爺倆來京。
在收到王華的親筆信之後,王倫帶著小守仁收拾好行李,離開了家鄉。他們取道上虞和紹興,趕赴浙江省府杭州。爺孫倆在大運河口上了船,準備直達通州。
如果在今天乘飛機,兩個小時就能從紹興趕到北京了。但當時,至少得在路上折騰四十天。交通條件的便捷,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想一想要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路上,不得不說是人生的悲哀。不過,對於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小守仁來說,這未必是件壞事。
一路之上,王家爺孫倆一邊欣賞著運河兩岸的風景,一邊聽船夫講沿線的風土人情,風流趣事。當聽到嶽飛英勇抗金卻被以莫須有罪名殺害的時候,小守仁露出了非常憤怒的表情,似乎想穿過時光隧道,修理那個大奸臣秦檜;而船過南京,當講到王安石罷相後,一再謝絕朝廷的豐厚待遇,隱居於此時,王守仁也對這個同姓的大人物古怪的行為感到不可理解。
過了南京,船到鎮江。這天晚上,王倫領著守仁上岸,有人把他們領到了江邊的一個酒樓,當地的老友已經擺好了酒宴,專程款待遠道而來的王家爺孫。
這天是個晴天,一輪皓月掛在半空,碼頭之上燈光點點,把萬裏長江裝扮得分外壯觀。在不遠處的江麵上,有著名的金山寺,間或還能聽到報更的鐘聲。
在坐的大都是文人,酒過三巡,不免就來了詩興。於是主人提議,請王老先生作詩。王倫微笑著捋了一下長須,悄悄地向孫子做了個苦臉。意思是說,我哪裏做得出來嘛。
誰知道王守仁卻站了起來,恭恭敬敬地向在座的長輩行了個禮,說:“爺爺最近身體不好,一直在吃藥。就由孫兒我來獻醜,請各位爺爺叔叔指正吧。”
在座的人看著這個皮膚白淨的小孩子,交換了一下眼神,都表示同意。
小守仁清了清嗓子,不慌不忙地吟道: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小守仁還未朗誦完畢,不知道誰突然叫了一聲“好!”於是,在座的長輩們都鼓掌附和。坐在王倫旁邊的一個中年人,馬上向王倫道賀:“小伯安不愧是狀元郎之子,我看日後還要青出於藍勝於藍!”“哪裏哪裏,抬愛了。”王倫急忙發揚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表示一下謙虛。同時暗暗給小守仁遞了個眼色,對他這種好出風頭的行為表示嚴重不滿。
相對於萬裏長江的浩瀚無際來說,金山島還真是不過大如拳,但它往長江中這麼一戳,讓維揚(長江)的流向發生了變化。別說,形容得還真是到位!喝醉了倚靠在月光下的高台吹簫,美妙的樂曲讓洞中龍也酣然入夢,好一副氣勢宏大的場景,何等豐富的想象力。如果是成年人寫出來倒很正常,但問題是,吟詩的是個孩子,要知道他才十一歲!
大人們不免會想,我們這些人十一歲的時候,還隻知道上樹掏鳥蛋,下河摸泥鰍,往小丫頭的後脖子裏塞爬蟲,做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慢著,這真是小孩子自己寫的嗎,他怎麼想得到醉倚高台,怎麼會吹簫,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聯想,超過他的生活經驗?難道……難道是他的狀元老爸事先寫好讓兒子背熟,然後故意表演給大家看,人為製造一個天才的神話?
人造天才?文二代?代寫?
於是在一片質疑的氣氛中,有人提議,讓王守仁以當地一景“蔽月山房”為題,當場作詩一首,以驗證一下這個小朋友的天才成色,到底是包裝出來的,還是確實有真功夫?
當然,這種方式顯得有點不尊重人格,不過小守仁還是滿足了長輩們的不合理要求,他略一思考,又當場念出了四句詩,可把眾人驚奇壞了。
原來他是這麼說的: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當然,從文學鑒賞的角度來說,這首詩歌的用詞簡陋,文風質樸,缺乏詩歌追求的美感與韻味,倒是稱得上一首打油詩。但別忘了,這可是一個十一歲的孩子,麵對完全不熟悉的題目,麵對無數大人質疑的眼光,麵臨作不出來就會被懷疑是小騙子的情形,能在短時間內脫口而出,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而且,這首詩並不簡單,其中包含的辯證法思想,讓在座的大人細細一琢磨,還真是那麼回事。
王守仁沒有學過物理,也不知道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軌跡,更不明白人眼的成像原理(當然,大人們也不知道),但他卻能在知識量遠不如今人的背景下,得出與我們類似的結論,其敏銳堪比牛頓洞察蘋果從樹上落地,瓦特感悟熱水衝開壺蓋。而王守仁當時隻有十一歲,就接近了這兩位大師的段位,這不是天資聰慧,又是什麼呢?
當然,我們也都熟悉傷仲永的故事。這個王安石的同鄉,五歲就會作詩,而且質量要勝過《蔽月山房》這樣水準的打油詩,結果後來呢,地球人都知道:“泯然眾人矣。”
一個人擁有的天分固然重要,但有了天賦不善加利用,而是無謂地透支和消耗,無疑是更大的悲劇。
小守仁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