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第三章 建文的苦酒自己釀造

一、朱允炆接班,隻因“我爸是朱標”?

朱允炆既不是長孫,也不是太子嫡出,他能夠當上皇太孫,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是有個好父親。但是,除了“我爸是朱標”之外,難道這孫子就一無是處了嗎?

朱元璋當然不是庸才,他看人眼光很毒,扶不上牆的爛泥,不可能入他的法眼,比如自己的老二。他老人家一點也不傻,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真的願意交到一個白癡手中,聽任後者給折騰光糟蹋完?當然不是。

實際上,朱元璋選擇朱允炆是最合情合理的,也可以說是必然的。這孫子是朱標最合適的替身。相比朱棣和其他皇子,朱允炆也有著自己的優勢。

首先,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標,而朱允炆性格酷似其父。

朱元璋是個粗人,出身底層,沒讀過幾天書,對於知識分子有出於本能的不信任。但是作為成功光複了漢族河山的開國之君,他對於漢朝和宋朝那些有知識有教養的皇帝,還是相當欣賞和佩服的(隋唐皇帝並非真正的漢人),甚至有一種骨子裏的自卑感。而朱標父子的風度氣質,恰恰類似漢宋皇帝。常言道,缺什麼補什麼。選擇朱允炆,既維護了長子繼承製的大原則,又能改善朱家門風,給大明王朝帶來政治新氣象,甚至能確保朱家江山永固。

朱允炆並非朱標長子,也不是正妃常氏所生,但常妃之子朱雄英已死,呂妃所生的朱允炆,是在世孫輩中的老大。

其次,馬皇後最喜歡的兒子是朱標,在世時也很疼愛這個孫子。

朱元璋當政的種種劣績當然會被曆史學家詬病,但他與馬皇後之間維係一生的親密關係,卻隻能令後人羨慕和欽佩。馬皇後生前,就對朱標的兩個兒子疼愛有加。不讓太子的後人繼承江山,朱元璋肯定會覺得愧對馬皇後。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朱允炆也有招皇爺爺喜歡的地方,也讓朱元璋能看到希望。

朱允炆小的時候,就很受爺爺疼愛。他經常摸著小允炆的腦袋。有一次,朱元璋看到孫子把頭睡偏了,就笑著說他是“半邊月”。這也許是對他未來的某種擔心,但至少也說明了,朱元璋確實喜歡這個孫子。隻有在孫子麵前,他的表現才像個正常的老人,而不是殺人不眨眼的屠夫。也隻有這個孫子,從來不擔心朱元璋會要了自己的命。

朱允炆長大之後,可以說是聰明懂事,好學不倦,尊敬長輩,舉止得體,大有其父朱標當年的神韻,朱元璋也比較滿意。

十四歲那年,朱標出巡陝西,回來得了重病,朱允炆守在病床前,經常是晝夜不離。第二年,朱標去世了,他為父親戴孝守靈,幾天飯都不吃一口,非常疲憊,身體健康受到了很大影響。

朱元璋一生親手終結了無數人的生命,也親自為無數人送葬,但像朱允炆這樣的孝子,他還是第一次見到。六十五歲了,白發人送黑發人,自己心裏也很傷心,但看到朱允炆這樣,都實在看不下去了,反而要過去安慰他。

朱元璋像當年一樣摸著孫子的頭,傷心地說:“你至誠至孝,可你父親已經不在了,為了爺爺我,你也不能這樣啊!”朱允炆畢竟是聽話的孩子,這才肯吃一點東西了。此時,他的三個弟弟都小,朱允炆承擔起了教育他們的職責,令皇爺爺相當感動。

一次,朱元璋來到孫子的住處,看到四個都在,就隨口說出“兄弟相懷本一身”,朱允炆脫口而出“祖孫繼世宜同德”,令當爺爺的非常滿意。

朱允炆長了個半邊月,那他寫的關於月亮的詩如何呢,史書上還真留下了一首據說是他創作的詩,還是跟自己的父親朱標一起寫的。有天晚上,天上掛著一輪新月,朱元璋和自己的長子長孫在一起賞月,這時,他想考察一下自己兩個有文化的後代,到底水平怎麼樣。於是下令,讓朱標父子倆以新月為題做首詩。

朱標做的是一首七絕:

昨夜嚴陵失釣鉤,何人移上碧雲頭。

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嚴陵就是嚴子陵,是東漢開國時劉秀的謀士,隱居富春山,經常釣魚(不知道這哥們有什麼其他收入,能養活自己),而未得團圓相,不知從何說起,整首詩顯得比較悲涼。

輪到朱允炆,朱元璋以為他能寫出一首明快的。他隨口吟出了一首五絕:

誰將玉指甲,掐作天上痕?

影落江湖裏,蛟龍不敢吞。

朱元璋看後,不免更為失望了,這完全沒有帝王家的氣勢,感覺就像農家少女在抒情。

當然,後來有些曆史學家分析,這兩首詩並不是朱標父子所作,是後人的移花接木,硬要算在他們頭上,為他們後來不幸命運的合理性造勢。

據說另一次,朱元璋曾經讓朱允炆和朱棣對對子,他出的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在南京學習了多年的朱允炆,對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氈”,對得是軟弱無力,既沒有美感,又缺乏力度,而成天在北平郊外跟蒙古人打架的粗人朱棣,倒對出了“日照龍鱗萬點金”,對仗工整,且透出了一種大氣,高下立判。

這個廣為傳播的段子,九成也是杜撰。朱標死時,朱棣還駐守北平,並沒有回來奔喪,馬皇後葬禮時朱棣倒是回來了,不過那時候朱允炆才五歲,也不可能對對子,其他時候,兩人一起見朱元璋的機會,幾乎還真是沒有。再說,朱允炆一直都在南京,由最好的學者教育,而且聰明有見識,怎麼可能把一個簡單的對聯對成這德行。這很可能是好事者編出來黑朱允炆的。人家沒你說的那麼沒文化,好不好?

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在爺爺的支持下,重新製定了諸王參見東宮的禮儀。在朝堂之上,這些叔叔依然需要向大侄子行跪拜禮,但皇太孫接見完畢之後,請叔叔們轉到內殿堂,此時,他需用家人禮節向長輩行禮,如此一來,各位皇叔都相當滿意,紛紛點讚。朱允炆在征求皇帝同意之後,遍考禮經,並參考了曆代刑法,將大明律法中過於嚴苛的七十三條予以修訂,天下百姓紛紛感激皇帝的大恩大德,因此朱元璋對孫子也相當滿意。

朱元璋離世前不久,和孫子之間有一次長談,這次談話當然會載入史冊。

藍玉、馮勝和傅友德一個接一個地非正常死亡後,(還不都是托老朱的“福”)朱元璋感覺天下平定,沒有人可以跟朱允炆叫板了,把江山交給這個文弱的孫子,也不會出多大亂子。於是在一次談話中,他輕鬆愉快地告訴孫子:“我把鎮守邊關、防備北元的重任交給了你的諸位皇叔,邊疆太平,將來你可以放心當皇帝了。”

看著朱元璋坦然的目光和自信的表情,朱允炆卻在不停地思考,他沒有祖父那麼樂觀,也沒有盲從於這種情緒。

在這個時候,朱允炆反而表現出了一種與年齡不相符合的成熟與理智。片刻之後,他開口了,朱元璋聽著聽著,表情嚴肅了起來。孫子是這麼說的:

“蒙古人不守規矩,有諸位皇叔防禦;如果諸位皇叔不守規矩,起兵禍亂,將如何是好?”

在老皇帝的字典裏,根本沒有骨肉相殘的概念(都是團結起來去殘害別人),他一下還真給問住了,也許真的是沒有主意,也許想考考孫子,就問他:“那你看呢?”

朱允炆坐直身子,侃侃而談。他越說聲音大,朱元璋則是越聽越開心,就差當場鼓掌喝彩了。

朱允炆回答道:“用德行籠絡他們,用禮儀約束他們,如果不行,那就削奪他們的軍隊,再不行就廢掉他們的封藩,如果這一切都不能讓他們規矩,那……”

“那怎麼著啊……”朱元璋聽得高興,想逗逗這個小孫子。

朱允炆猛地站起身來,握住自己的小拳頭,斬釘截鐵般地說:“就舉兵討伐,將叛亂者消滅!”

說的真是有理有力有節,有條不紊,朱元璋大喜:“是啊,沒有什麼別的好辦法了。”老頭心裏肯定美滋滋的,我孫子別看平時表現得過於文弱,還是很有主見的!從此之後,對這個孫子更有信心了。想必他告別人間的時候,也走得相當踏實。

可惜的是,能說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得到,又是另一回事了。趙括同學講起兵法來頭頭是道,甩他老爸二三十條街,一上戰場卻飛快地亂了陣腳,昏招頻出。朱允炆小朋友在爺爺麵前可以誇誇其談,等他當上皇帝,碰到實際問題,又是怎麼樣表現的呢?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