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第三章 文化創新影響深遠

一、永樂大典,朱棣性格的寫照

一個成功的君主,不能隻是馬上打天下,還必須能馬下治天下,不能隻是勤於政務,還必須在史書留下自己的濃墨重彩,讓世界因你不同。

朱棣靠武力奪取了天下,但他顯然很清楚,用暴力來維持統治既不可能,也沒必要。讓後世史學家們不得不佩服的是,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朱棣就順利完成了由反叛者到捍衛者之間的轉變。

永樂元年三月初一,大明首都南京的孔廟之中,朱棣身著龍袍,表情嚴肅,向著孔子像四鞠躬,隨後,他又來到了國子監,向祭酒(類似今天的社科院長)胡儼贈送了多部儒家經典,並饒有趣味地聆聽了學者的講經。

朱棣想用這種方式,向天下讀書人傳遞一個明確的信號:本王,不,朕也是重視文化的。 你們就把心放在肚子裏,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吧。

在二十一世紀一O年代的今天,出書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隻要你有粉絲,有賣點,就有書商上門來談合同。隻要你有渠道,有宣傳,就會有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替你買單。可在六百年前,著書立說怎麼看也得是樁智力活,作者怎麼看都得是個文化人,不是誰都能做的。

任何人都擺脫不了走向死亡的宿命,但圖書卻可以永遠長存於世間。經濟可以使一個國家壯大,軍事可以使一個國家強大,但唯有文化,才能使一個國家偉大。當然,曹操和李煜這樣的天才詩人,關漢卿和湯祖這樣的劇作家,羅貫中和吳承恩這樣的小說家,肯定是多少年也出不了一個的。朱棣並沒有什麼文學才華,要寫也隻會寫自娛自樂的打油詩,但他同樣也渴望在曆史上留下一些記錄,讓世界因他而不同。

朱棣想修一部鴻篇巨製,能夠讓後世子孫反複提及,永遠記得。按照常規,皇帝修典應該在統治末年,估計自己活不了多少日子的時候再說,類似今天那些自傳作者的心態。但朱棣可是不走尋常路,不當普通人的傑出君主,他剛上皇帝沒滿一年,就決定修典了,當然,朱棣不會親自去做這種事的,身邊有得力助手嘛。

因為他覺得,以解縉的聰明睿智,一定可以充分領會自己的深刻意圖;以解縉在讀書人中間的巨大影響力,一定可以組織一個非常出色的編撰團隊。以解縉渴求名利的勁頭,一定可以圓滿完成自己交待的光榮任務。

朱棣還特意叮囑道:“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占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成一書。”

說得多誠懇啊。解縉同學,你有沒有感到壓力山大嗎?

解縉領到任務之後,自然是不敢怠慢。憑著自己內閣首輔的組織才華,以及天下第一才子的動員能力,他很快組織了一個多達一百四十七人的編纂隊伍,比今天的一個中型出版社規模都大。解縉給這些人分派了任務,組織了經、史、子、集幾大部門,分頭整理資料、抄錄成冊。自己則擔任總裁,統領全局進度。

解縉告訴大家,你們做的工作,與那些親身參與靖難的武將們同樣偉大,武將們靠手中的槍贏得曆史尊重,你們則依靠手中的筆拚得曆史地位,好好幹吧,不能計較個人得失。

要說這些人真是辛苦,一個月三十天連軸轉,中秋和春節全不休息,全身心撲在工作上,就是希望給皇帝拿出一個滿意的答卷,自己也能得到點賞賜什麼的。

當時雖然已經有了活字印刷術,但朱棣和解縉卻在一點上達成了共識,這樣一部高規格的經典,怎麼能用印刷機,必須一行一行地抄出來!正如同樣是造高級轎車,手工打製的勞斯萊斯,必然比你流水線上做出來凱迪拉克高端不少。

永樂二年十一月,忙活了近一年半的解縉,終於交出了自己的勞動成果。當他命人把這幾百冊抄好的書卷呈到奉天殿時,身為創意人的朱棣相當高興,給叢書命名為《文獻大成》。並吩咐在禮部衙門舉辦慶功宴,好好慰勞這些勞苦功高的學者。

看著解大才子日益增多的白發,日益明顯的皺紋,日益不利落的腳步,(這年他不過才三十六)朱棣深深知道他辛苦,也非常明白他的不易,於是令戶部拿出專款,對編輯團隊進行重賞。

領到賞銀的解縉,還沒過上幾天清閑生活,就被人叫到皇宮去了。

解縉一看老大鐵青著臉,知道自己有大麻煩了。

“朕不是一再說,讓你修的是百家之書,可你收錄的,怎麼全是儒家經典?朕的話,你到底聽進去了幾何?”

朱棣越說越氣,把目錄冊扔到了地上,解縉跪在地上,大氣都不敢出。心說,當朝皇帝和漢武大帝同樣雄才大略,但思路卻完全不一樣啊。

漢武帝重用大儒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朱棣卻對解縉隻收編儒家經典非常不滿,清晰地展現了一種海納百川的大氣魄。

而自作聰明的解縉,也讓朱棣的信任大打折扣,從此之後,他這個永樂皇帝跟前的第一紅人,地位就有些江河日下的味道了。

解縉這麼聰明,卻沒有領會好領導的意思,是過於自信呢,還是對工作過於想當然,沒人說得清楚。

朱棣並沒有撤掉這位首席大學士的總裁職位,也算給足了他麵子。不過,還是給他安排了一位顧問。解縉一聽這個人的名字,就知道大事不好:此人哪裏是顧問,明顯是監工嘛。

這位顧問,正是我們的老朋友姚廣孝,江湖人稱道衍大師。

所謂一扛過槍,一起同過窗,一起造過反,一起嫖過娼,自然感情就不一樣。而解縉,隻是從原來的主子朱允炆那裏變節過來的意誌薄弱者。

姚廣孝參與到編纂工作之中後,心高氣傲的解縉也不敢造次了,大事小事都要向這個顧問請示。顧得上的要問,顧不上的也要問。姚廣孝也不跟他假客氣,把自己感興趣的五行異術、奇門遁甲一類書籍,通通錄了進去。

朱棣還安排了王景等五人擔任總裁,另外二十人擔任副總裁,組成了一個無比豪華的編委會,而從事具體工作的人員,進一步增加到二千一百六十九人,這些人不限於翰林院的知識分子,還包括了著名的僧人,道士,畫家、樂師等等,把三教九流的精英都召集在一起了。

永樂五年(1407)年十一月,在三千多編纂人員的辛苦努力人,中國曆史上一部空前的百科全書,終於宣告完成。

它有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億七千萬字。相比之下,本人這部書隻有二十萬字,也就是說,即使按本書的開本,也得裝釘一千八百五十多冊,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即使別的事什麼都不做,三天看一本,全部看完都得十五年時間。

曾經有一個機會擺在解縉麵前,他沒有去珍惜,等到失去之後才後悔不已。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他一定對這這份工作說一聲:我愛你。如果一定要加上一個期限的話,他也希望是一萬年,可惜,他對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朱棣的嚴格估計不準,自己未來的仕途,從此也就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朱棣把全中國這麼多精英召集在一起,一幹就是好幾年,隻是為了修一本書,在有些人看來,永樂皇帝此舉真是興師動眾,浪費筆墨與紙張,也糟蹋糧食。但是,正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誌”,他們理解不了朱棣的深刻用意,是因為自己的境界與段位,跟永樂皇帝差得太遠。

亂世用重典,盛世好修書。朱棣此舉,無疑向全中國表明,別看我剛剛登基,國家形勢好得很,特別是讀書人,更應該放心!但有明一世,知識分子對朱棣修書並不看好,夾槍帶棒地諷刺他轉移視線,更有孫承澤在《春明夢餘錄》中,將他與另一位太宗時修《太平禦覽》相提並論:

陸文裕深曰:宋太宗平列國所得裸將之士最多,無地以處之,於是設六館修三大部書,命宋白等總之。三大部者,《冊府元龜》、《太平禦覽》、《文苑英華》也。《禦覽》外又修《廣記》五百卷。永樂靖難後,修《永樂大典》亦此意。餘按,宋太宗詔諸儒編集故事一千卷,曰《太平總類》;文章一千卷,曰《文苑英華》,小說五百卷,曰《太平廣記》,醫方一千卷,曰《神藥普救》,總賜名曰《大平禦覽》。若《冊府元龜》一千卷,乃真宗編也。文裕所考或未確乎?至靖難之舉,不平之氣遍於海宇,文皇借文墨以銷壘塊,此實係當日本意也。

趙光義的廟號同樣是太宗,因為有謀害哥哥趙匡胤的嫌疑,長期為讀書人所不齒,就算修再多的書,也擺脫不了為自己轉移視線的質疑。那麼,朱棣又如何做出回應呢?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