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三、讓讀書人能看到希望,令新政權更有希望

耕讀傳家,是中國農業社會的光榮傳統,耕作保證了中國人最基本的物質需要,而讀書則為炎黃子孫提供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對個人而言,讀書固然可以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對其親人來說,讀書則可以光大門楣,甚至改變一個家族的命運。而對一個國家來講,領導者的知識儲備與眼光見識,決定了這個政權的走向與命運。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哲理很多老粗當然無法理解,書籍是人類文明傳承最好的載體,唯有愛書之人方能真切領悟。朱棣雖然讀書不多,但別人想騙他並不容易。

朱棣不光創設了內閣製度,還迅速恢複和發展和科舉。

有人說,科舉是中國在四大發明之外的第五大發明,從可以改變無數普通人的一生命運,甚至改變社會階層的意義上來說,它比那器物上的四大發明,可能更加偉大。科舉讓所有的參加者,無論民族、種族、家庭門第、社會背景,相貌差別、身材高低……都要經過同一種程序的選拔,者要迎接現一種標準的挑戰,而且,也必須由同一種規則來判定勝負,決定高下。

中國的科舉製度,始於隋世祖大業元年(605)。楊廣鑒於隴右門閥勢力的強大,希望能在平民之中選拔優秀人才,充實到國家管理隊伍之中。唐朝建立之後,當然也繼承了這種製度。但事實上,因為民間教育不發達,真正能在科舉之中脫穎而出的寒門之後非常稀少,很多人根本就不願讀書,能夠中試者,多為世家子弟。

到了文化教育非常發達的北宋,朝政昌明,並且打破了門第限製,科舉興盛一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人才選拔機製。科舉考試與今天的高考、考研一樣,有明確的時間規定,不過是三年一次,三年才能有一回。鄉試由各地方在秋天舉行,稱“秋試”,又叫“秋闈”,其優勝者稱為舉人,取得第二年會試的資格,次年二月,各地鄉試的優勝者,將集中在首都開封進行會試,稱為“春試”或“春闈”,優勝者分為三甲,一甲的前三名,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其他人則授進士。

元朝也曾經一度實行過科舉,考試辦法基本上照搬宋朝,但蒙古、色目、漢和南人分開錄取,類似今天按戶籍參加高考。這對人口數量占絕對優勢的漢人和南人來說,當然很不公平,但有總比沒有好。而且,科舉一直堅持到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

朱元璋建政之後,立即責令恢複科舉,基本上沿用宋製,並在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進行了首次鄉試。永樂朝的多數官員,均是在洪武、建文期間,通過科舉進入官員序列的。

盡管這個競爭規則本身也有不少問題,但擁有規則,顯然要好過無序競爭。再不公平的規則,也比沒有規則來得公正一點。而規則本身,也可以不斷完善。

科舉考試的競爭極為殘酷,其概率之低,不會比今天中彩票的難度低多少。能從中脫穎而出者,除了需要長年的埋頭苦讀之外,也絕對需要或多或少的運氣。但是,科舉至少給上百萬讀書人,提供了不用參與造反,就能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有人甚至大膽設想,如果黃巢和洪秀全這兩個考試能力低下的是非精能中個秀才,他們就不會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鬧事了。

明代的科舉與隻有進士科一門,規定子午卯酉年秋季,在各地省城進行鄉試,取得秀才資曆的人方能參加。考試於八月初九開始,每三天一場,共有三場。初場考《經》義兩道及《四書》義一道,二場考試論一道,三場考策論一道。鄉試的優勝者被稱為舉人,就擁有了參加次年二月在京城進行會試的資格。

朱棣占領南京的壬午年,本來是舉行鄉試的年份,但讓靖難給耽誤了。朱棣被迫在永樂元年,下令各地舉行鄉試,接著於永樂二年,在南京舉行會試和殿試。同時,朝廷下令,繼續維持醜、辰、未、戌年會試的傳統,也就是說,永樂三年,馬上又再進行一輪鄉試。大明的考生算是有福了。

永樂二年的會試,注定要在曆史上留下重重一筆。按照傳統,一般會試隻錄取二百來人,但這一次,朱棣一口氣錄了四百七十二人,顯然,他是充分考慮到靖難戰爭對人才的破壞作用。朱棣還下令,挑選其中最出色的二十八人,直接進入翰林院讀書,重點培養。這些人於是有了個很牛的稱謂——二十八宿。

內閣學士的地位越來越高,非翰林不能入內閣,而要想進入翰林院,自然要在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得到主考官員的垂青。

科舉最大的優點,也是其誘人之處,就是選拔製度的公正,所有的考生麵對的是同樣的考題,接受的是同樣的規則,更讓人稱道的是,科舉固然對考生資格有種種限製,但卻沒有年齡要求。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你,能夠想像五六十歲的老人去參加高考嗎,而在六百年前,這根本不叫事。沒有一個讀書人,會因為年齡而被剝奪考試資格,考卷麵前人人平等,就算是六部尚書的兒子,也沒有優先錄取的特權。當然,這些高幹子弟可能通過捐官進入仕途,但隻能在外圍部門做一些閑職,而且還往往會被人看不起。這和隋唐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範進中舉的典故,總是會得到中國人的嘲笑,但這是虛構的故事。在十六世紀初期,有個叫張璁的讀書人,卻用自己的經曆,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跡,也為科舉的公正增加了一個注腳。

弘治十二年(1499),二十六歲的張璁首次參加會試,從此屢敗屢戰,或者叫屢戰屢敗也行,反正他一起考到正德十五年(1520)。

此時,張璁已經到了抱孫子的年齡,坐在考場上,周圍大都是比他小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可這一次,他偏偏還考中了,並從此擁有了公務員資格,開始在禮部打雜。

沒有後台,沒有關係,沒有人脈,而且年齡一大把,誰會要他?規則要他。

因為試卷是要全部謄抄的,主考官隻能根據考生的文章來定奪。所有考生遵循的是同一個規則,隻認考卷,不管其他。

活在今天的我們,還有資格嘲笑人家嗎?可笑的往往正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不相信世界上有公平競爭,就認為這樣的事情永遠不可能出現;如果我們以為灰色交易天經地義,就認為自己的祖先也和今人一樣雞賊勢利。如果我們對曆史沒有最基本限度的尊敬,就會以為過去兩千年的傳統社會真的是不堪入目。

事實上並非如此。

各位如果知道張璁七年之後的崗位,恐怕就更不淡定了。五十四歲時,他居然坐上了大明首輔的寶座。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張璁的事例固然太極端了一點,但足以證明,真正有才華的讀書人,在大明被埋設的可能性,真的遠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大。

相信再有想像力的編劇,也不敢編出這樣的故事,可這偏偏是事實,被無數人詬病的科舉製,反而最大可能地保護和發掘了人才。

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張居正,以及嘉靖時期的首輔嚴嵩,都出生於標準的屌絲家庭,似乎種一輩子地就是他們唯一正確的出路,進城打工也隻配當農民工。但抱歉,他倆偏偏位極人臣,並且是大明首輔中名氣最大的兩個。

沒有科舉製度,沒有這種製度的(相對)公正性,兩個送不起禮的屌絲,恐怕連個秀才都當不上吧。

至於被後世嚴重詬病的八股取仕,也和朱棣沒有多大關係。這種製度是在朱元璋時期就實行的,朱棣不過是遵守祖製而已。

而且,八股取仕並非一無是處。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標準化的考試格式,盡量避免因為主老官的好惡而形成的印象分差異,反而更能體現出考試的公正。一個連八股文都寫不好,連鄉試都過不了關的人,基本上可以說算不上人才。這樣的人,如果愣要說自己聰明過人,那不是騙子又能是什麼呢?如果偏要讓考得差的人升得高,那才是可恥、可笑、可惡的事情。

朱棣自己沒多少文化,可他並不像父親一樣看低讀書人,當然,鑒於自己剛剛上台,政權並不穩固,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他還會有什麼大動作呢?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