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奪取了天下,那些跟隨他打仗的人,自然取得了類似開國元勳的地位。
朱棣算不上特別厚道的人(慈不將兵),但他對下屬那是真仗義,說封賞就真的是升官加餉,改善待遇,一點都不玩虛的。絕對不會像今天的一些精明的老板,信誓旦旦地拍著胸脯大談光明的未來,大玩非物質激勵,大灌心靈雞湯,但寧可請小明星一頓飯花好幾萬,也不肯給員工加一百塊工資,更不肯給他們升職。
朱棣不是過河拆橋的人,更不會把幫過自己的人當成潛在威脅。他知道自己最應該感謝的是誰,可惜,這個人對高官厚祿實在沒有什麼興趣。
難道他隻對美色動心?也不是。
朱棣讓他還俗,還送給幾個美女照顧日常生活,他一概拒絕,白天穿著官服上朝,晚上依然住在寺院裏。
誰這麼沒眼色啊,誠心讓新皇帝不自在。要是在朱元璋時代,不接受賞賜的大臣,肯定得掉腦袋。
全天下如果隻有一個人敢這麼做,他的名字一定叫姚廣孝——怎麼,不認識啊,就是道衍大師。姚廣孝是他的本名。
朱棣對道衍在過去二十年裏所做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永樂二年(1404)封其為太子少師,恢複了本名姚廣孝,還安排了兩位姑娘照顧生活起居。可出家多年的姚廣孝,對塵世間的精彩生活早就沒有任何懷念,當上大官之後,他是白天穿上官服上朝,晚上換上僧服休息,對兩個美女視而不見,暴殄天物。朱棣骨子裏並不喜歡太有個性的人,他自己就太有個性了,但對於姚廣孝,他不會有任何厭惡情緒。
他們的友誼,是經得住時間考驗,也不害怕小人離間的。
既然道衍不想還俗,那論功勞第二大的,恐怕是自己的親兒子了。
朱高煦作戰十分勇猛,經常能以一當十,更在東昌、靈璧和浦子口幾大戰役中,發揮了扭轉戰局的重要作用,甚至有過直接挽救老爹生命的業績。因此,朱棣遲遲不立太子,似乎是想送給老二一份世界上最重的大禮包。
朱棣接下來想到的,當然是為自己效命幾十年的張玉老將軍。可惜後者已經不在人間,新皇帝慷慨地將“榮國公”頭銜追賜給死者。長子張輔戰功不多,基本上全程打醬油,卻也能受封信安伯,這是他爹用命拚出來的,旁人自然不好說三道四。而且小張很清楚,隻要自己不犯什麼事,認認真真地打醬油,老爹的榮國公早晚還不是自己的!
朱能曾經創造了用三十人打跑別人幾千人的囂張紀錄,絕對堪稱燕軍中(除朱高煦之外)的第一猛將。他被封為“成國公”,年俸二千二百石,同時擔任左軍都督府大都督。要知道,朱能這一年才三十三,在一眾武將之中絕對隻能算小朋友,可人家已經走到了人生高峰,未來的發展更是無法估量。朱棣當然希望,朱能能夠再為自己服務三十年。(能嗎?)
不過朱能並不是活人中酬勞最豐厚的,有人居然還能領年俸二千五百石,這哥們是誰啊,怎麼不害怕朱能劈了他?還真不怕,人家有靠山。他就是朱高煦的死黨邱福,受封為淇國公,出任中軍都督府大都督。
相比朱能的高調,邱福一向謹小慎微,不亂逞能。正所謂小錯不犯(沒必要),大錯也不犯(沒機會),朱棣要在眾將麵前立威,就故意不把朱能列為頭號功臣。而且自打朱棣到了北平,邱福二十多來年一直在手下效力,到這一年已經是六十歲的老人了。在那個年代,國人最看重的顯然不是能力,而是忠誠。
朱棣這招敲山震虎,就是不想讓朱能太過得意,欲望膨脹得一發不可收拾。朱能雖說打仗勇猛,可並不是張飛李逵一類的粗人,當然也能明白皇帝的苦衷,並沒有因此鬧情緒。反正自己還年輕,反正自己也姓朱,反正到了關鍵時刻,皇帝信任的肯定不是姓邱的,還是自己!
能夠活著封公的,也隻有他們兩人,已經陣亡的陳亨被封為涇國公,另外兩名犧牲的將軍譚淵和王真,則分別被封為崇安侯和金鄉侯。
封賞死人,說明朱棣不忘舊情;封賞活人,說明主子還要繼續重用他們。張武、陳圭、鄭亨、孟善、火真、顧成、王忠、王聰、徐忠、張信、李遠、郭亮、房寬和李彬十四人被封為侯,年俸八百到一千五百石;徐祥、徐理、張輔、唐雲等十七人被為伯,年俸一千石。
大明朝廷有著明文規定,功臣的子孫想要繼承死去先輩的爵位,一定要經過武科考試,確保本人素質能夠達到帶兵打仗的標準。這當然並不是什麼不合理要求。但朱棣確實等不及了,因此政策一再放寬,考試成績差點也無所謂了,這也讓烈士的後代們都相當感動。
不難看出,得到加封的大都是武將,其中既包括了燕山三護衛中的幾乎全部重要將領,又涵蓋了許多降將,這就有些不同尋常了。朱棣並不刻意偏袒北平老人,而是唯才是舉,論功行賞。像在蔚州投降的李遠,就深得朱棣信任,“封安平侯,祿千石,予世伯券。”在偷襲明軍濟寧糧庫時,李遠妙招迭出,大肆破壞,讓朱棣印象深刻。這麼一來,當然讓這些隆將有了歸屬感,不會認為自己是後媽生的。
如此大規模的封賞,通常是在王朝初建才做的事情。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在北伐蒙古的明軍主力班師返回南京之後,朱元璋也曾經大封功臣,封李善長為韓國公,徐達為魏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為鄭國公,李文忠(朱棣之舅)為曹國公,鄧愈為衛國公,馮勝為宋國公。湯和、唐勝宗等二十八人則被封侯。
這份功臣名單,後人(就是在下)還給起了個別名,叫作《有生之年一定要收拾的三十四人》。據細心的曆史學家統計,三十四位開國元老之中,被朱元璋直接處死的有十五個,兒子繼承爵位之後被處死的有五個,因罪充軍革職的兩人,兒子繼承爵位之後充軍革職的九人。也就是說,沒有善終的高達三十一人。朱棣的靖難成功,其實與建立一個新王朝沒有多大區別。大賞功臣肯定是必須的。而且這些人應該感到慶幸,現在的皇帝和他老爸並不相同。
朱棣隨時把先帝掛在嘴上,隻是為了樹立自己的合法性。但他並沒有事事都照搬洪武大帝的作風。他封賞過的大多數人,還真的都得到了善終——當然死在戰場上的除外,那是沒辦法。自始至終,朱棣也沒有像老爸那樣(親自)殘害功臣,既體現出了為人君者的大度量,又展示出了極其強烈的自信心。
其實,我們不妨看看三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凡是由貴族首腦起兵奪權或篡位的,基本上不會大規模屠殺功臣;而由農民起義領袖轉變而來的統治者,往往要大開殺戒。劉邦和朱元璋是其中兩個傑出代表,朱元璋做的更加露骨和無底線。
如此看來,貧農朱元璋家的老四,此時已經有一些貴族意識了。文官僅有茹常和王佐分別被封為平江伯和忠誠伯,其實倆哥們一點都不忠誠,都背叛了前老板朱允炆,並且在向新主子朱棣勸進時表現積極,在很多有骨氣的文人眼中,他們就是小人的代名詞啊。
朱棣封賞的,並不隻是那些衝鋒在前的軍官和士兵。在北京、保定等地,曾經幫助燕軍守城的普通市民,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獎勵。在保定征發的運送磚石的婦女,每人都得到了賞錢一百,絹一匹,棉三兩,讓這些人激動得語無倫次。朱棣過長江時,為他開船的船夫周小二,從一介草民提升為巡檢,得到了彩帛二表裏,鈔百綻,這不算完,還免征徭三年。這一個時辰所收獲的回報,超過了普通人一生。
對於幫過自己的人,朱棣是滴水之恩,必湧泉相報,而且不管職位高低,身份貴賤。在那個沒有手機和互聯網的時代,皇帝的善舉通過口口相傳的模式,能夠讓千家萬戶知道和感激,朱棣的營銷功夫實在是了得。但對於那些對自己構成潛在威脅的人,朱棣處理起來也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