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條萬條,但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凡事皆有度”。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限量。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而超出這個範圍,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水的沸點是100℃,水的凝固點是0℃。從0℃到100℃是水的溫度範圍,過了這個度,水要麼變成了水蒸氣,要麼變成了冰。
“度”是一個大學問。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賢人、哲人在他們的學說中都有對“度”的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講“度”,量變到質變;儒學講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張順其自然;佛學談心理平衡;達爾文談適者生存。可見,恰到好處是我們做人做事的一個很重要的方略,也是維係我們一生能否幸福、快樂的法寶。如何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也是人生的大修養。
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旦失去了自由,他還有幸福和快樂可談嗎?他還能有所作為嗎?但是,自由是相對的自由,過度的自由就會失去自由。做人做事,為人處世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度”的這一邊可能是一片燦爛,而“度”的那一邊卻可能是烏雲密布。列寧曾說:“隻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為錯誤。”若不及,則真理就不會全麵;而過了,超過了適度的範圍,真理就會變成了謬誤。也就是說,真理和謬誤隻是一步之遙。
日常生活中的“度”,幾乎處處可見。
比如,說話就要講究分寸和尺度。話不可不說,也不可多說。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就說過:人有雙耳雙目一口,那就應當多看多聽慎言。因為言多易失。同樣,開玩笑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潤滑劑,但也要掌握好“度”,一旦過度必定會傷感情。雖然幽默的言談令人快樂,但一過了度也就變成了庸俗或尖刻。
再比如,喝酒。朋友們聚在一起喝點酒,聊聊天,交流信息,增進感情,本是人生一件快事。但飲酒一過度就出事了,輕者出洋相,重者傷和氣,更有甚者傷身體、誤正事。
還有,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人,為了自己的事業而不懈地奮鬥著,最終因透支自己的健康而英年早逝。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其次就是有些人為了奮鬥,而成了“男強人”或者“女強人”,其事業可謂輝煌騰達,但因長期不顧家,親情漸淡,最後導致家庭破裂、子女失教,這能算是完美嗎?這樣的完美就是一種傷害,也是一種失“度”的行為。
所以,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講究一個“度”字,把握好這個“度”。
有人認為,立誌是人生智慧。大誌釀就氣魄,大誌磨就意誌,大誌練就恒心,誌向存於高遠方成大器。但是,立誌也需有“度”。大誌過於具體就會遭受挫折,大誌脫離實際便是好高騖遠。立誌要“量體裁衣”,否則便是空中樓閣。
有人認為熱情是人生智慧。人際關係離不開熱情。但是,熱情也有“度”。你的熱情太高了會灼傷人;你的熱情太低則會冷漠人。該加溫而沒有加溫,會使你的人際關係發生“斷路”,該降溫而加溫的會背離意願。隻有把握了“度”,幽默才不會油滑,坦誠才不會粗率,謙虛才不會虛偽,活潑才不會輕浮,謹慎才不會拘泥……
有人認為讀書生智慧。書籍是知識的海洋,讀書使人進步,這是不爭的事實。讀書也有“度”。書不可不讀,書又不可濫讀。書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並非都是多多益善。鄭板橋說:“讀書數萬卷,胸中無適主。”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哲學家伏爾泰甚至說:“浩瀚書海使人愚蠢。”
我們身邊處處有“度”。“度”並不損害你的人生,反而使你的人生過得更好。遵守法度的人,才能平安度過人生,才有和諧的人際關係,才有合適自己的成長環境,命運之神才會光顧。
人的一生不能不研究“度”,不遵守“度”。苛求完美,往往使我們離完美更遠;苛求細節,往往會把我們逼向鑽牛角尖;苛求幸福,往往最先傷到的是自己……什麼是最好?恰當才是好,守“度”才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