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的作用,在古代就被人們重視。在孔子的時代,從大的方麵說,周天子屬下各國之間舉行會盟、訂立合約,都有一套完整而嚴謹的程序,國君為了保證合約的實施或表示自己的可信任,有時會將自己的兒子(一般是作為君位接班人的長子)作為人質抵押到對方國家,直到約定的內容完成。而小的方麵,平民百姓之間或官府與百姓之間的相互取信,都是自然而然的。
近代學者蔣伯潛區分“信”有二層意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
孔子的弟子曾子為子殺小豬的故事,千古引為誠信佳話,史稱“曾子殺彘”。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準備到市場趕集,可是孩子在一旁哭鬧著要跟去,於是哄騙他乖乖待在家,回來會殺豬給他吃。等到她回家後,看到曾子真的準備殺豬,便對他說不過騙騙小孩而已,何必當真,曾子說:“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真的把豬給殺了。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如此解釋:“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也就是說,當初造字時以“人言”為信,表示人言即可信,人從口中說出的言語便是承諾,與孔子的理想並無二致。
而關於“信用”,“季劄掛劍”、“徙木立信”都是春秋時代誠信的代表。
“季劄掛劍”的故事敘述了吳國人季劄到北方拜見徐國君主,徐君很喜歡他的劍。由於季劄必須繼續出使其他國家,因此未能送給徐君,但內心已決定贈劍。等所有出使完畢後,他再次經過徐國,不料徐君已死。季劄不違背內心所做的承諾,把劍掛在徐君墳前,然後離去。
“徙木立信”說的是商鞅變法的故事。商鞅受秦孝公重用,實行兩次變法。但變法之初,人民並不相信政府,因此他想出“徙木立信”的策略。商鞅把一根三丈高的木頭豎立在秦國都城南門前,然後張貼公告,“如果有人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然而卻沒有人去嘗試。商鞅又下令把獎賞加至五十金,於是真有人把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去,商鞅“履行諾言”把五十金賞給此人。由此,老百姓知道商鞅說到做到,之後都不敢懷疑他所頒布的新法令,商鞅變法也得以順利推行。
言必信,行必果。以誠信作為人生的準則,就享有了一種無形的資本,這樣的人去做事情總比一般人會多幾分成功的可能。
何謂“誠信”?誠信,即是誠實守信,是做人之本,社會之基。誠信是人們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品質。每個人都要講誠信,否則,就不會有成就。商人做生意要守信,寧可賠錢、蝕本,也不能失信於人。有些人為了賺錢,不惜以次充優、濫竽充數,結果失去了經商最重要的信用,也就失去了與其他人競爭的資格,生意當然無法再做下去。所以,隻有穩紮穩打,誠實守信的企業才能贏得信任,贏得成功。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精,社會無信則亂。”誠信,給事業的成功奠定了堅固的基礎,給成長的回憶塗上了金子般的色彩,給追逐夢想的人插上了飛翔的翅膀。正是因為有了誠信,才有了競爭,才有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有了生活中的樂趣,才有了世間的光明與發展。所以,有了誠信做保障,人與人才能相處得更加融洽。
不論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一個人的信用越好,就越能成功地打開局麵,做好工作。同時也能更好地駕馭眾人。所以,你必須重視你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生活總是照顧那些講話算數的人,食言是最不好的習慣。如果這樣,你就無法取信於人,更無法管理威懾眾人。
不管你在什麼情況下辦什麼事,總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你用自己的行動來說服別人的異議,讓他們看到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的利益。這樣,你就給人一個可信的麵孔,接下來你的工作就順利多了。
不過,在一般情形下,或者說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下,孔子的話當然是不錯的,一個人沒有忠信篤敬的品質,就會缺乏專注、進取的精神,很可能一事無成,自然也就無所謂通達了。但在特殊的社會環境下,尤其是處於爾虞我詐的現實之中,一味地忠信篤敬,不多一個心眼,做到知己知彼,那也是很容易上當受騙,落入他人所設置的圈套之中的。
所以,我們一方麵確實要記住聖人的教導,把“忠信”這幾個字作為我們的座右銘。但另一方麵,麵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現實,也要多長一個心眼,在忠信的基礎上來一點通權達變,不要愚忠,不要小信,以免成為,“言必信,行必果”的“硜硜然小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