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它是孔子和儒家尤為提倡的。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美國著名作家房龍說:“孔子向幾億中國人傳授了一種日常生活的哲理,那種哲理一直在過去幾千年中影響著他們的子孫後代,並且至今如從前一樣至關重要,一樣可行。”
不錯,孔子真誠地向我們傳授著一種生活的哲理。在智者的聖言中,讓我們找到了一些生活的啟示,重新調整好自己與他人、社會、自然,甚至整個宇宙的關係。
中庸,在為人處世的態度方麵,就是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本著不走極端的方式,適可而止。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就需要個人保持適中的人生態度。
現實生活中,我們由於對許多事情過於偏激,不能把握其中的分寸,而往往走向極端,把事情搞砸了。
人生來就是存在著差異性的,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千萬不可眼高手低,或走上難以回頭的極端。古人說“水滿則溢”“過猶不及”,這是在告誡後人們,做事最好要留點分寸、留點回旋的餘地,這是為人處世的一條法則。
《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有雲:“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就是說我們在做事上要講求一個“度”,如果掌握不了其中的“度”,一旦表現過頭,就會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
“中庸”要求人們在為人上要不偏不倚,一切要做到“以和為貴”,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任何人都必須與人打交道,都必須與人合作,這其中少不了合脾氣、對口味的朋友、同事等等,當然也免不了會遇到一些在性格、氣質、愛好,甚至於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都格格不入的人。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會親前者而遠後者,這種極為明顯的待人接物的態度,其結果往往會給生活、工作帶來諸多不利。
中庸思想是一種人生的智慧。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就區別對待或有著明顯的交往界限。對那些自以為“情投意合”的人,不能走得太“黏糊”,而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才不會因為對方而改變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而對那些自認為合不來的人,應該在生活、工作、學習中積極地采取接近和表現出願意與之合作的態度,“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也就是這個道理。
在對待工作上,我們一定要謹慎,不要急躁、冒進。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做事拖拖拉拉、拖泥帶水,是無法辦成的。但是,不經過仔細的思考、冷靜地分析,而草率行事、魯莽上陣,那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中庸”的態度就是要克製人們的偏激,要冷靜地對待每一件事。
我們不可能趨同別人,也千萬別奢望別人趨同你。為人,要做到“中立不倚”,不偏向別人也不拒人於千裏之外;做事,也要做到“居中而行”,不偏激不走極端。這樣就是適中的人生態度,也就是“中庸”思想的要義所在。
在與人類生活問題有關的古今哲學中,還不曾發現過一個比中庸學說更深奧的真理。這種學說,就是指介於兩個極端之間的那種有條不紊的生活。這種中庸精神,在動態與靜止之間找到了一種完全的均衡。
清代學者李密庵的一首《半半歌》以藝術的方式把儒家提倡的中庸生活的理想很美妙地表達了出來: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悠閑,半裏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
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
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吐偏妍。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隻半。
我們生活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中庸的生活。林語堂先生在《誰最會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國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擺脫過於煩惱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責任,實行一種中庸式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哲學。林語堂先生說:我相信主張無憂無慮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學,一定要叫我們擺脫過於煩惱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責任。一個徹底的道家主義者理應隱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樵夫和漁父的生活,無憂無慮,簡單樸實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漁父一般去做綠水之王。不過要叫我們完全逃避人類社會的那種哲學,終究是拙劣的。此外,還有一種比這自然主義更偉大的哲學,就是人性主義的哲學。所以,中國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個不必逃避人類社會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