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開始渡江最好
1949年2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整編。
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張際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全野戰軍共有28萬人,下轄3個兵團:
第3兵團由陳錫聯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委。轄第10軍,軍長杜義德,政委王維綱;第11軍,軍長曾紹山,政委鮑先誌;第12軍,軍長兼政委王近山。
第4兵團由陳賡任司令員兼政委。轄第13軍,軍長周希漢,政委劉有光;第14軍,軍長李成芳,政委雷榮天;第15軍,軍長秦基偉,政委穀景生。
第5兵團由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委。轄第16軍,軍長尹先炳,政委王輝球;第17軍,軍長王秉璋,政委趙健民;第18軍,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
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由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譚震林任第一副政委,張震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野戰軍共有58萬餘人,下轄4個兵團:
第7兵團由王建安任司令員,譚啟龍任政委。轄第21軍,軍長滕海清,政委康誌強;第22軍,軍長孫繼先,政委丁秋生;第23軍,軍長陶勇,政委盧勝;第35軍,軍長吳化文,政委何克希。
第8兵團由陳士榘任司令員,袁仲賢任政委。轄第24軍,軍長王必成,政委廖海光;第25軍,軍長成鈞,政委黃火星;第26軍,軍長張仁初,政委王一平;第34軍,軍長何基豐,政委趙啟民。
第9兵團由宋時輪任司令員,郭化若任政委。轄第20軍,軍長劉飛,政委陳時夫;第27軍,軍長聶鳳智,政委劉浩天;第30軍,軍長謝振華,政委李幹輝;第33軍,軍長張克俠,政委韓念龍。
第10兵團由葉飛任司令員,韋國清任政委。轄第28軍,軍長朱紹清,政委陳美藻;第29軍,軍長胡炳雲,政委張藩;第31軍,軍長周誌堅,政委陳華堂。
1949年2月9日,商丘附近張菜園,中原野戰軍指揮部。根據軍委指示,淮海戰役總前委,在渡江作戰中仍舊行使領導軍事及作戰的權力。今天,總前委在此召開作戰會議。
粟裕首先說出他的觀點:“我看以在3月半出動,3月底開始渡江作戰為最好。”
鄧小平手裏拿著支鉛筆,輕輕地敲打著桌麵,對粟裕說:“談談你的看法。”
“這個時候渡江,就政治因素而言,敵人此時內部還沒有求得一致。從軍事上來說,敵人的部署還沒有完成,他們還要在直接配備和後退配備兩種方案之間進行徘徊,江防體係還不可能完善。從季節而言,4月初的雨水少,便於作戰,一過4月,長江的桃花汛就會到來,那時江水陡漲,水麵加寬,水流也變得很急。”粟裕對情況很熟悉,分析得簡明透徹。
譚震林補充道:“這個時間渡江唯一的不利條件,是準備時間比較倉促。”
鄧小平用眼色征詢陳毅的意見。陳毅說:“3月半出動較好,我們可以按此時間報中央定奪。”
鄧小平見渡江的時間問題,大家已基本取得了一致的意見,就說:“時間問題就這樣暫定下來,那麼,我們怎麼打呢?國民黨國防部在江防上曾經考慮過三線配備,即前進配備、直接配備和後退配備。蔣介石說,長江防線如同常山之蛇,擊尾則首至,擊首則尾至,擊其中間則首尾俱至。”
譚震林說:“國民黨的前進配備事實上已經不存在了,他們過去曾強調‘守江必固淮’,可是淮海戰役一敗,他們已沒有能力實現前進配備。據偵察部隊報告,敵人設在江北滁縣指揮所已被取消了。”
“過去我們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總是采取避強擊弱,避實擊虛。”粟裕停了一會,將語氣一轉又說:“現在情況不同了,我們占有優勢,我們的炮兵完全可以壓製長江對岸敵人的火力,在一定範圍內,還有能力對付敵人的軍艦和空軍。而敵人則兵力不足,防守空隙大。”
陳毅幽默地說:“蔣介石這次是顧頭顧不了屁股,1800多公裏的長江防線,我看他沒有法子守了。”
鄧小平把手中的鉛筆使勁往桌上一拍,說:“我們就來他一個全線突破,在寬大正麵上,使用大部隊強渡長江,讓蔣介石的長江防線首尾不能相顧,這樣蔣介石的‘長蛇陣’就要成‘死蛇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