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號戰犯蔣介石隻得匆匆下野
1949年1月10日,西柏坡。
周恩來興衝衝地來到毛澤東住處,人還在門外,聲音就傳進屋裏:“主席,好消息!”
“什麼好消息?”毛澤東問。
“淮海戰役勝利結束了,華野、中野共殲敵55萬多人,還活捉了杜聿明。”周恩來說。
毛澤東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哦,他們的動作這麼快,才4天嘛,粟裕就把杜聿明打敗了。走,找朱老總、少奇去,我們研究一下以後的作戰。”
軍委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一起來到軍委作戰室。
大家就坐後,毛澤東輕鬆地說:“現在,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還是裝備上,我們都優於國民黨軍隊。我們可以吐一口氣了,但是我們不能鬆氣,我們還要最終消滅蔣介石的殘餘軍事力量。今後,我們要研究如何進行渡江作戰問題。”
朱德說:“劉、陳兩位老總可能還沒有趕到部隊,就給粟(裕)、陳(士榘)、張(震)和鄧(小平)、張(際春)他們發一個電報,讓他們先休整兩個半月,由1月15日至3月31日,每半月為一期,共為五期,並要他們完成渡江作戰各項準備工作。詳細情況,由劉、陳兩位老總回去傳達。”
周恩來看著毛澤東,用詢問的語氣說:“主席,我們今天是不是研究一下渡江作戰問題?”
“好啊,先聽聽敵人的情況。”毛澤東一揮手,表示同意。
一位參謀走到大幅作戰地圖前,介紹起長江兩岸的敵情情況:“在長江兩岸,敵人有兩個集團,一是白崇禧的西集團,一是湯恩伯的東集團。西集團有11個軍約25萬人,以武漢為中心,配置在長江兩岸,北起明港,東至九江,西至嶽陽。東集團有74個師約50萬人,其中54個師配置在西至湖口,東至江陰的長江沿岸和上海地區,另有20個師作為第二梯隊配置在浙贛線。”
毛澤東插問:“敵人的整個防線有多長?”
周恩來答道:“湯恩伯的防線有800多公裏,白祟禧的防線更長,近千公裏。”
朱德補充說:“這麼寬的正麵,敵人守不住,他們沒有兵力形成一條完整的防線。”
劉少奇卻有點擔心:“敵人空海軍優勢對我們渡江作戰影響不小。”
毛澤東在作戰問題上,從來不把敵人的優勢放在眼裏,他總能從敵人的優勢裏找出不足,從自己的劣勢裏找出長處。他說:“空海軍救不了蔣介石的命,三大戰役他都有空軍支持,但都輸了。至於海軍嘛,長江不是大海,海軍也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我們隻要把炮往北岸一架,國民黨的軍艦就不敢開了。
然而,渡江作戰確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軍事上的困難外,還有政治上的、外交上的困難。周恩來說:“我們不能不考慮美國的影響,一旦美國出兵,我們渡江作戰的困難就很大了。”
“美國出兵幹涉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他們總不敢對我們大舉入侵。”毛澤東說:“不過為了應付美國出兵的局麵,我想讓中野緊靠華野,兩大野戰軍都在湯恩伯防區內突破,共同進攻南京、上海。”
朱德聽毛澤東說完這一番話,馬上問道:“那麼,由誰來對付白崇禧呢?西北野戰軍彭老總還要對付胡宗南的幾十萬人,他是沒有更多力量的。
毛澤東:“讓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去打白崇禧。”
周恩來:“平津戰役結束還早,他可能也難有力量。”毛澤東:“東野現在是兵強馬壯,讓林彪加快行動。傅作義窮途末路,沒有什麼力量了。不過要爭取北平和平解放,不能讓曆史古都焚於戰火。”
朱德:“這下中野、華野和東野,三大野戰軍可以一齊向江南進軍了!”
1月6日,蔣介石總統府。
蔣介石疲憊地坐在椅子上。蔣經國走了進來。
“經國,光亭(杜聿明字)突圍有什麼消息?”蔣介石有氣無力地問。
“沒有消息。”蔣經國答。
蔣介石索性閉上眼睛,說:“凶多吉少,幾十萬大軍,兵家必爭之地徐州尚且守不住,何談突圍?”
蔣經國:“父親,照此下去,江北看來不保,退守長江能行嗎?”
蔣介石:“長江也難守住。”
蔣經國:“那整個大陸豈不落入共黨之手。”
蔣介石睜開眼睛,“不能輕易撒手,我們還有百十萬軍隊,就讓他們在大陸和共軍打好了。台灣,隻要有一些海、空軍足可以守住,要不了那麼多人。不過,如果李德鄰能同中共和談,拖到四五月份,長江汛期來臨,那時中共再想渡江就很困難了。”
蔣經國自從蘇聯回國,跟在這位總統父親身邊,著實學到了許多東西,但是他仍覺得不能理解這位父親。他已經在內戰中輸掉了幾百萬軍隊,現在即將下野成為一介草民,可卻能仍然對未來抱有希望。蔣經國忍不住問:“即使共軍幾個月不過江,長江就能守住嗎?”
蔣介石似乎來了精神,他站起身,邊踱著步邊說:“5月份之前共軍若不渡江,則受長江汛期的影響,勢必隻能等到10月份以後。而到那時,我們的長江防線就會很堅固了。同時,我們後方的幾個編練司令部還會提供100多萬新軍來加強江防。到那時,江南、江北,國共就要平分秋色了。”
“要是共軍立即渡江,長江防線不保,那我們是去台灣嗎?”蔣經國問。
聽到這些話,蔣介石喜悅的眼神立即化作凶光,他拿起靠在壁爐旁的手杖,使勁地敲打著地麵,咬著假牙說:“到了台灣,我也要反攻大陸。”
正在父子二人談論未來的時候,張群走進來。“總統,新華社對新年文告發表了一篇評論,聽說是毛澤東寫的。”
蔣介石:“毛澤東的文章?什麼題目?”
張群猶豫,欲言又止。蔣經國見狀,伸手取過報紙,一眼瞥見5個大字,頓覺舌頭在嘴裏打轉。
蔣介石催促說:“說呀!”
張群說:“毛澤東文章的標題是:《評戰犯求和》。”
聽到“戰犯”二字,蔣介石覺得有一口氣憋到了心裏。好在他幾十年來,受過的打擊也不少,所以能將滿腹的氣惱藏於心底,表麵卻很平靜地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經國,念念毛澤東的文章,聽聽他怎麼說。”
蔣經國念道:“為了保存中國反動勢力和美國在華侵略勢力,中國第一號戰爭罪犯國民黨匪幫首領蔣介石在今年元旦發表了一篇求和聲明。戰犯蔣介石宣稱:……”
念了一會兒,蔣經國抬頭看看蔣介石,沒見他有什麼反應,就又念道:“‘軍隊要有確實的保障’——這是買辦地主階級的命根子,雖然已被可惡的人民解放軍殲滅了幾百萬,但是現在還剩下一百幾十萬,務須‘保障’而且‘確實’。倘若‘保障’而不‘確實’,買辦地主階級就沒有了本錢,‘法統’還是要‘中斷’,國民黨匪幫還是要滅亡,一切大中小戰犯還是要被捉拿治罪。”
毛澤東逐一批駁了蔣介石元旦文告中的論點。最後,毛澤東在文中說:“我們早已說過,蔣介石已經失去了靈魂,隻是一具僵屍,什麼人也不相信他了。”
蔣介石表麵沒露聲色,但他心裏卻似打翻了五味瓶,不是個滋味。他對毛澤東的戲罵很是氣憤,默默地在心裏回罵著“娘希匹”。同時也為毛澤東在文章中,把他的想法一一說破而感到既欽佩又惱恨。
室內異常沉靜,也不知過了多久,蔣介石開口了,他對蔣經國說:“你同蘇聯人比較熟,能不能和他們聯係一下。”
蔣經國問:“父親為何此時要伺蘇聯人打交道?”
蔣介石說:“美國人已經靠不住了,我想了解蘇聯人是什麼想法。”
蔣經國答道:“明天我就去找一下羅坤。”
蔣介石又說:“叫禮卿過來,讓他給白崇禧發電報,就說我同意他的和談倡議。”
蔣介石度日如年,每天寢食難安。
1月9日,他得知杜聿明已大部被殲,更加心神不安。他在這天的日記中寫道:“杜聿明部今晨似已大半被匪消滅,聞尚有3萬人自陳官莊西南突圍,未知能否安全出險,憂念無已。我前之所以不能為他人強逼下野者,為此杜部待援,我責未盡耳。”
第二天下午,蔣介石召集孫科、張群、張治中等商討能否運用外交促進和談到來,蔣授意孫科令吳鐵城外長照會美、蘇、英、法四國,請他們施加影響。但是,因為美國希望早日見到蔣下台,對吳的建議婉言拒絕,蘇、英、法也仿效美國的態度。蔣介石的這一努力又告失敗。
1月lo日,蔣介石從新華社廣播中獲悉,淮海戰役已經結束,他聽此消息後,歎息著說:“看來光亭的路是走完了。”蔣對杜很有感情,但沒有料到,徐蚌會戰失敗之後,杜聿明既沒有命喪黃泉,也沒有魂歸九天,而是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杜聿明於1959年12月被特赦後,安排在全國政協當文吏專員,從事文史資料研究工作,並相繼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直至1981年5月7日才去世,終年77歲。此是後話,略過不提。
1月14日,毛澤東發表了《關於時局的聲明》,聲明說:“自1946年7月起,中國共產黨領導英勇的人民解放軍抵抗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430萬軍隊的進攻,然後又使自己轉入了反攻,從而收複了解放區的一切失地,並且解放了石家莊、洛陽、濟南、鄭州、開封、沈陽、徐州、唐山諸大城市。中國人民解放軍克服了無比的困難,壯大了自己,以美國政府送給國民黨政府的大批武器裝備了自己。在兩年半的過程中,殲滅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主要軍事力量和一切精銳師團。現在,人民解放軍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和裝備上均優於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殘餘力量。至此,中國人民才開始吐了一口氣。現在,情況已非常明顯,隻要人民解放軍向著殘餘的國民黨軍隊再作若幹次重大的攻擊,全部國民黨反動統治機構即將土崩瓦解,歸於消滅。現在,國民黨反動政府發動內戰的政策,業已自食其果,眾叛親離,已至不能維持的境地。”
在提到蔣介石和談建議時,毛澤東又指出:“中國共產黨認為這個建議是虛偽的。這是因為蔣介石在他的建議中提出了保存偽憲法、偽法統和反動軍隊等項為全國人民所不能同意的條件,以為和平談判的基礎。這是繼續戰爭的條件,不是和平的條件。”
最後,毛澤東提出了和談的八項條件:“(一)懲辦戰爭罪犯;(二)廢除偽憲法;(三)廢除偽法統;(四)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五)沒收官僚資本;(六)改革土地製度;(七)廢除賣國條約;(八)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
共產黨所列戰犯名單上,共有戰犯40多人,蔣介石排在頭號。蔣介石知道,他已經無法繼續把持總統之位。但是,他不見棺材不掉淚,隻要有一絲希望,他就會硬撐下去,絕不願在別人的強求之下,不光彩地下台。
1月17日,李宗仁見蔣仍無明確公開下野之意,即派特使飛赴武漢,約白崇禧共同準備發起一次呼籲和平的運動,迫蔣下台。
要和談,蔣就必須下台,這一點蔣很清楚。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正是因為蔣希望出現一次和談的機會,以擺脫他的軍事困境,強化長江防線,實現“劃江而治”,所以他才最終決定下野。
1月19日,蔣於總統府召開“禦前會議”,孫科、張治中、張群、吳忠信、邵力子、吳鐵城、陳立夫等人參加。
蔣介石在會上冷冷地說:“毛澤東對時局的聲明大家想必都看到了。他提出在八項條件下的和平談判,這些條件太苛刻了,我是決定下野了。現在有兩個方案請大家研究,一個是請李德鄰出來談判,談妥了再下野;另一個是我現在就下野,一切由李德鄰來主持”。
眾人麵麵相覷,半晌無言。蔣一個個地問,當問到剛上任的行政院院長吳鐵城時,吳說:“此事關係重大,是否要召開中常委會討論一下?”
蔣原希望他們挽留他,最起碼也得說幾句寬慰的話,可現在他們竟以沉默來抵製。蔣感到怒火中燒,就把一肚子的氣發到吳鐵城的身上,對吳憤然地說:“不必!什麼中常會!我如今不是被共產黨打倒的,而是被國民黨打倒的!我再也不願意進中央黨部大門了!”
陳立夫跟隨蔣很久,此時他眼淚汪汪地說:“總統……”
蔣介石不願意再聽他們說些沒用的話,猛然站起來,連聲說:“好極了!好極了!我決心采取第二方案,下野文告應該怎樣說,大家去研究,不過主要的意思要包含‘我既不能貫徹戡亂的主張,又何忍再為和平的障礙這一點。”說完,蔣就離開座位。
1月21日,蔣介石總統府。
上午10時許,百餘名國民黨黨、政、軍要人雲集蔣官邸,參加緊急會議。會場一片沉寂,空氣極為凝重。
蔣首先發言,他的語調很低沉,充滿了悲傷。他在對目前的局麵作了詳細分析之後,最後說:“在軍事、政治、財政、外交皆陷於絕境,人民所受痛苦亦已達頂點之時,我有意息兵言和,無奈中共一意孤行到底。在目前情況下我個人非引退不可,讓德鄰兄依法執行總統職權,與中共進行和談。我於五年內絕不幹預政治,但願從旁協助,希望各同誌同心合力支持德鄰,挽救黨國危機。”
蔣說話時,眾人中已有人黯然流淚,大有兔死狐悲之感。等蔣說完,穀正綱、陳慶雲、何浩若、洪蘭友、張道藩等竟失聲痛哭。
CC少壯分子、社會部長穀正綱,忽然起立忍淚疾呼:“總裁不應退休,應繼續領導;和共產黨作戰到底!”
蔣搖搖頭:“不可能了,我決心已下。”
說罷,蔣介石從口袋裏掏出一張擬好的文稿,對李宗仁說:“我今天就離開南京,你立刻就職視事。這裏是一項我替你擬好的文告,你來簽個字罷。”
在四周一片嗚咽聲之中,李宗仁沒有把文稿看完,就不假思索地在上麵簽上了名字。他哪曾想蔣介石在此時還對他留了一手,為他布好了一個陷阱。
大家見蔣下野已成定局,就將話題轉到今後的和談問題上。可蔣不願再聽這方麵的討論,沒有多久就起身宣布散會。
李宗仁忙起身,恭敬地問蔣:“總統今天什麼時候動身;我們到機場去送行。”
蔣說:“我下午還有要事要處理,起飛時間未定,你們不必送行。”說著,他已走向門外。
這時於右任忽然老態龍鐘地從人群走出,喊道:“總統!總統!”
“什麼事?蔣介石稍作停留。
於右任說:“為和談方便起見,可否請總統在離京之前,下個手令把張學良、楊虎城放出來?”
蔣介石把手向後一擺說:“你找德鄰辦去!”說畢,快步走了。
拖著一大把胡須的70歲老人於右任,在眾人注視下,慢慢地走回。眾人見狀,黯然離開。
蔣介石從總統府出來,驅車來到中山陵,一步一步地爬上高高台階。蔣麵孔嚴肅地站在孫中山陵前,默默無語,心中萬分悲傷。
出來的路上,蔣對身邊的人說:“今天我們在軍事上雖然失敗,但是隻要我們知恥,發奮圖強,前途還是大有可為的,因為,我們還有長江以南廣大地區,比在黃埔時的基礎好得多。希望大家發揚革命精神,團結起來,一定可以轉敗為勝。”
告別中山陵,蔣驅車到明故宮機場,乘飛機去杭州。在飛機起飛後,蔣令駕駛員繞南京城上空盤旋一周。望著機翼下古老的石頭城,蔣似乎從“金陵春夢”中醒來。然而,此時已經太晚了,蔣介石已經沒有機會再回到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