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過長江作戰
1949年1月6日,蔡窪村,華野指揮部。
粟裕一手叉腰,一手捏著支紅藍鉛筆。他已經請示中央,今天就可以對杜聿明集團發動總攻。
粟裕拿起電話,要通了第10縱隊司令員宋時輪:“喂,老宋,你們準備得怎麼樣了?”
“司令員,沒問題,一切都準備好了。”宋時輪在電話裏回答。
“讓你來指揮3、4、10縱和渤海縱隊,你感到有困難嗎?這次你們東集團主要作戰對象是李彌的十三兵團,李彌這個人老奸巨滑,要防著他一點。上次他在援救黃伯韜兵團時,曾用一個師向我軍占領的麻穀子連續衝擊了三天,每次衝擊前,他都要用飛機和大炮、戰車對村子進行火力射擊,使村子成了一片火海,防守部隊的傷亡很大。”
宋時輪回答:“請司令員放心,這回李彌可不行了,我們把他抓過來見你。”
華野分別從三個方向攻擊杜聿明集團,北集團的幾個縱隊由山東兵團司令譚震林指揮,南集團幾個縱隊由蘇北兵團司令韋國清指揮,對這兩個集團粟裕比較放心。而對東集團,他覺得由縱隊司令員宋時輪來臨時指揮另外幾個縱隊,擔子是重了點。
後來的情況發展雖然比較順利,東集團的任務完成得很出色,但是卻讓狡猾的十三兵團司令李彌化裝成傷員,趁混亂之際逃脫了。
6日下午4時30分,總攻發起了。我軍的炮火猛烈地射向敵人,當夜就殲敵萬餘人,攻克村落據點13處。
敵人在雪花飛舞、寒風凜冽之中被圍困了20天,已經陷入增援無望、彈盡糧絕的境地,戰鬥力急劇下降。不過在陳官莊內,杜聿明仍然希望這次能夠逃脫。他對參謀長說:“參謀長,明天你飛到南京,向老頭子彙報我部的突圍計劃。”
前次在遼沈戰役中,杜聿明最後帶著葫蘆島的3個軍撤了出來,所以這次他仍想好戲重演。然而,現在與以前不同了,眼下是四麵被圍,沒有能自由出逃的海路。連乘飛機逃跑也困難,陳官莊周圍杜聿明僅占有方圓不到50平方公裏。
7日,李彌害怕被殲,向邱清泉防區靠攏。宋時輪乘機指揮第3、第4和第10縱隊進攻,占領了李彌的兵團司令部駐地龍集,李彌兵團大部被殲,但卻找不到李彌本人的下落。
8日,蔡窪村華野指揮部內,副參謀長張震對粟裕說: “司令員,敵人已被割裂,防禦體係被打破了,向西逃竄的敵人也被渤海縱隊攔住。形勢發展對我相當有利。”
粟裕立即命令:“告訴各縱隊,讓他們猛打猛插,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同時要告訴他們,防止敵人再一次突圍。”
9日,蔣介石派來幾十架飛機,它們又是投彈,又是放毒。杜聿明率部在其掩護下開始突圍。敵人此時軍心已散,混亂不堪,像這樣一支連防禦能力都已喪失的軍隊,可想而知是根本無法突出重圍的。
10日10時,敵人被全殲,杜聿明被生俘,走在長長的俘虜隊伍之列。他的得力於將邱清泉,這時已躺在死屍之中。
粟裕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曆時兩個多月的淮海戰役終於勝利結束了。
下一步幹什麼呢?粟裕盤腿坐在地圖前,他的眼光落到了長江之上。
“要進行渡江作戰了。”粟裕心想。去年底,劉、陳兩位老總去西柏坡前,總前委5個人第一次聚到一起,粟裕見到了井岡山分手後,17年沒見麵的劉伯承。在那次總前委會議上,他們研究的已經不是淮海戰役的問題,而是何時進行渡江。
粟裕想:“主席對渡江作戰非常重視,等兩位老總回來後,一定要開始進行渡江的準備。”想到渡江,粟裕的思緒不禁回到了將近一年之前。
那是1948年三四月間,粟裕在接到中央電令他親率3個縱隊渡江南進後,一直在思考渡江作戰問題。他認為:“從全局來看,為了改變中原戰局,進而協同全國其他戰場徹底打敗蔣介石,中原和華東解放軍勢必還要同國民黨進行幾次大的較量,打幾個大殲滅戰,盡可能多地把敵人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從當時的情況看,要打大殲滅戰,三個縱隊渡江南進是做不到的。”
當時,粟裕認為渡江有許多不利因素。“三個縱隊,加上地方幹部,約近10萬人,渡江後要在敵占區轉戰數省,行程幾千甚至上萬裏,敵人必然會利用其大後方的各種有利條件,對解放軍實施圍追堵截。而解放軍則遠離其大後方根據地,在無後方依托的條件下連續作戰,兵員補充、糧彈和其它物資供應,傷病員的安置和治療,都將遇到很大困難。渡江後,將不得不在沿途湘西(或鄂南)、湘南、湘贛邊、贛南和贛東北等地區,依次留下一些部隊,建立小的遊擊區,以收容傷病員和處理多餘的武器。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將無力攻取大城市,即使出現有利戰機和可能打勝的仗,有時也不敢下決心打。”
對這種情況,粟裕有著親身體驗。早在1934年,紅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當時粟裕任參謀長。抗日先遣隊一路轉戰閩浙贛,行程2500多公裏。由於長途跋涉,一路上要同敵人的圍追堵截作鬥爭,戰鬥十分頻繁,加以兵員補充、物資供應,尤其是傷病員的安置和治療非常困難,部隊到達皖南時,已減員1/20。
粟裕把他的想法電告了中央,中央和毛澤東對粟裕的建議很重視,立即來電要陳毅與粟裕兩人前去阜平縣城南莊商量渡江之事。當時,粟裕很緊張,他不知道自己的這一“大膽”舉動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在城南莊,毛澤東對他說:“粟裕,你‘集中兩個野戰軍在中原黃淮地區打殲滅戰’的想法很好;再具體說說。”
粟裕向毛澤東彙報了他幾個月來反複考慮的各種情況,他說,在中原地區,可以大量殲敵,誘使敵人同解放軍進行決戰,這樣就可能消滅敵人的主力,為爾後的南下作戰創造條件。
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和任弼時等人,聽了粟裕的報告後,當即進行了研究,最後同意了粟裕的方案。
會議臨近結束時,毛澤東對粟裕說:“陳毅同誌不回華野了,今後華野就由你來搞。”
粟裕一聽此話,感到非常突然;連忙再三請求:“主席,華野沒有陳老總不行,我們一直在他的領導下工作,您還是讓陳老總回華野吧!”
毛澤東說:“中央已經決定了,陳毅同誌和鄧子恢同誌到中原軍區、中原局工作。”
“陳老總,您還是回華野吧。”粟裕望著陳毅說,他希望能得到陳毅的支持。
陳毅說:“我把一切交給黨了,黨叫幹啥就幹啥。”
最後,粟裕一再請求:“主席,陳老總人走可以,但要保留他在華野的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
毛澤東沉思一會兒說:“那好吧,陳毅同誌仍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但是那邊工作也很需要他,現在必須馬上去。陳毅走後,你就任華野的代司令員代政委。”
自此後;粟裕指揮著華野取得了豫東戰役、濟南戰役等一係列重大勝利。在中野密切的配合下,把國民黨的一百多萬主力部隊消滅在長江以北地區。
想到此,粟裕如釋重負。現在的情況已經完全扭轉過來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勝利隻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渡江作戰不會遇到太大的困難。
粟裕覺得應該好好研究一下地圖,準備渡江作戰的方案。他在心裏說:“劉、陳兩位老總一回來,渡江作戰就要拉開序幕了。”
在此之前,粟裕已經三過長江,兩次由南向北,一次由北向南。向北,是處於劣勢,為了保存實力,尋求發展;向南,則處於主動,實現發展。
粟裕的第一次渡江是在1940年6月,那時,粟裕與陳毅一起在蘇南率領新四軍正同日寇浴血奮戰;國民黨又一次掀起了反共高潮,他們想把江南新四軍趕過長江,趕到敵後,好借助日本人的勢力,消滅皖南、蘇南的新四軍。
毛澤東看穿了蔣介石這條“借刀殺人”之計,決定將計就計,要求江南新四軍各部隊迅速深入敵後;與人民群眾相結合,一邊抗日,一邊不斷發展壯大力量。
當時,新四軍在江南分為兩支:一支由葉挺、項英的新四軍軍部率領,另一支由陳毅、粟裕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率領。
1940年3月,顧祝同奉蔣介石之命,調集5個師、1個旅,連同地方保安部隊約18個團的兵力,切斷了兩支部隊的聯係,造成圍殲皖南、威逼蘇南之勢,蔣介石對顧祝同說:“葉、項在皖南,如甕中之鱉,手到擒來;陳、粟在蘇南,如海濱之魚,稍縱即逝。
但是,項英卻沒有認識到此種局麵的危險,他不執行中央軍委“皖南軍部應速移蘇南為宜”的指示。在此種情況下,陳、粟眼見皖南、蘇南部隊無法集中,而江北的部隊由於力量單薄,發展又不順利,所以他們於6月15日急電中央:決心將蘇南的部隊移往蘇北。
中央同意了陳、粟的意見。
陳、粟率江南指揮部和2個團的兵力立即向江邊北移,沒想到顧祝同、冷欣卻不顧抗日之大業,向新四軍發起了突然襲擊。好在陳、粟早有防備,率部奮起還擊,殲滅了蔣軍2個團,越過了公路、運河、鐵路、長江等四道日寇封鎖線,於7月8日渡過長江,同新四軍挺進縱隊和蘇皖支隊會合。
留在皖南的新四軍,最後沒有擺脫蔣軍的攻擊,在皖南山區全軍覆沒。項英犧牲,葉挺被俘,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粟裕的第二次渡江是在1944年12月底。當時,日寇麵臨盟軍的強大反攻,準備放棄太平洋島嶼,與英美決戰於大陸,在中國進行長期戰爭。中共中央根據形勢,估計對日戰爭可能延長,所以令粟裕首先率3個團渡江南進,繼而由譚震林、葉飛再率第二、第三批主力南下,對今後的發展作長期的打算。
日寇對長江雖然沒有組織防禦,但封鎖卻很嚴。艦艇在江中晝夜巡弋,沿江據點林立,警戒嚴密。粟裕率領主力部隊、地方幹部及機關人員近萬人,要保證在同一時間內,使這麼多人一舉偷渡成功,難度很大。如果失誤,不僅會造成很大的損失,而且也會暴露戰略意圖,後果嚴重。
粟裕考慮再三,隻得將人馬分成東西兩路,自己親率西路冒雪前進。
12月26日,連下幾天的大雪仍然沒有停,‘天寒地凍。部隊在氣候惡劣的條件下繼續向江邊挺進,終於在傍晚趕到了江邊,在離江不遠處的小村宿營。粟裕將偷渡地點選在龍潭北的一山個小碼頭。龍潭位於南京與鎮江之間,鐵路與江岸平行,鐵路上林立著日軍的據點,鐵路與江岸之間地帶很狹窄,地形不利。但是,正因為在意想不到的地點,加上氣候條件不利,所以日軍根本沒有想到,新四軍會從他們的眼皮底下通過。
12月27日晚,粟裕率幾千人乘小木船渡江,但是由於人多船少,來不及運送第二梯隊,天就亮了。好在新四軍穩住了十幾名廠警之類的地方武裝, 日軍沒有發覺,28日晚,後續1個營仍然利用這個渡口安然偷渡成功。
粟裕的第三次渡江是1945年9月,距上次南渡約10個月。
9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朱德總司令命令八路軍、新四軍接受防區內的日偽軍投降。但是蔣介石卻不準八路軍和新四軍受降,形勢逼人,必須爭取先機。
根據形勢的發展,中央於9月19日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指示粟裕率蘇浙軍區的部隊有計劃地渡江北撤。
這一次渡江非常順利。因為日軍已經投降,不敢阻攔;而國民黨軍隊正忙於接管京滬杭各大城市,難於抽出兵力,所以粟裕率6.5萬多人安然返回江北。
此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蔣介石不斷加強對蘇北、山東的進攻,迫使粟裕領兵逐漸後撤,一直退到了黃河以北。
但是,粟裕以空間換取了主動,取得了蘇中七戰七捷、魯南大捷、豫東大捷、攻克濟南等一係列戰役的大勝。這樣,粟裕領兵又打回蘇北,一場淮海決戰,終於將蔣介石在江北的主力殲滅光,他將再次渡江作戰。
第四次渡江作戰更困難了,粟裕麵對的長江不僅僅是敵人的封鎖,而且具有縱深的防線。偷渡不行了,隻能強攻,與敵人展開決戰。這次南下渡江作戰,將是他最後一次渡江作戰了,因為這一戰之後,蔣介石、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就會迅速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