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邱行湘一心想治理好前師長肖勁留下的爛攤子,讓二0六師的麵貌煥然一新,今後不再老吃敗仗,特別是為了固守洛陽,他大大地燒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調整人事,安插親信。
“一朝天子一朝臣”。邱行湘調整內部人事的原則,是把“既親蔣又能打仗”的人,自己信得過的人,安排作指揮骨幹。那些自己看不上眼的,那些前師長的紅人,一律調走。
這個用人原則在有些人身上露出了矛盾。他們不是“兩全齊美”,雖然親蔣,卻並不見得特別能打仗。二O六師的三朝元老趙雲飛,就是這種人,他雖然出身東北軍,但沒有正二八經上戰場打過幾仗,作戰經驗少。不知什麼原因,蔣介石卻對他熟悉,頗得信任。為此,邱行湘還是把他從第一旅旅長調升副師長。當時新的第一旅旅長未到職,仍由趙雲飛兼任。
盛鐘嶽也是這麼個人,他與蔣介石父子有直接聯係。比起趙雲飛,更無作戰經驗。邱行湘讓他任第二旅旅長。
邱行湘也有他的難處,對於趙雲飛和盛鐘嶽不這麼安排,怎麼向蔣介石交待?又怎麼表現出自己對蔣介石的忠誠?所以,邱行湘那條“既親蔣又能打仗”的標準,實際上“親蔣”是主要的,“能打仗”是次要的。
蔣經國給邱行湘派來了一個新聞處長,掌管二O六師的政工大權,此人叫賴鐘聲,不可不提。
賴鐘聲是山東煙台人,長得高大俊秀。1942年的大學畢業生,學的是土木工程。1945年響應蔣介石的號召,以工程師的身份參加青年軍。參軍之後,被選送蔣介石當校長、蔣經國當教育長的國民黨中央幹部學校培訓,成績優異,表現突出,受到賞識。他與同學王升、李煥一起,成為蔣經國的得意門生。1946年,他被委任為國防部預備幹部局萬縣青年職業訓練班的代主任。1947年底,調任二0六師的少將新聞處長。賴鐘聲隻有短短兩年多軍齡,隻因投靠了太子,就一步登天升了少將,叫他好不得意!
邱行湘與賴鐘聲都是蔣氏父子的愛將,都心甘情願為蔣介石死守洛陽,都有建功升官的強烈欲望。因此,兩人一見如故,配合默契。一個在“武”上使勁,一個在“文”上努力,軍事政治,雙管齊下,把個二0六師折騰了個夠。
第二把火,是修築防禦工事,搶糧藏糧。
說起來,蔣介石對洛陽的地形也有些研究。1932年1月28日,日本軍隊進攻上海,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而蔣介石與國民黨政府則倉皇遷都洛陽,在洛陽住過一段時間。淞滬抗戰終因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及對日妥協的政策所斷送,5月5日上海停戰協定簽字後,國民黨政府遷回南京,而把洛陽作為“行都”。蔣介石既然把洛陽作為“陪都”和“行都”,自然要考慮洛陽的防禦問題。他住在洛陽的那些日子裏,免不了要走走看看,熟悉地形,研究布陣之法。
蔣介石曾指示邱行湘,洛陽的邙山、龍門、西宮(也稱西工)、飛機場,都非常重要,要重點守備。 ’
邱行湘花了幾天時間,帶著隨從人員和旅團主要指揮官,實地察看洛陽四周地形,又經過反複的思考和研究,最後還是沒有按照蔣介石的意見製定防禦作戰方案。
為什麼?
第一條,兵力不夠。
邱行湘剛接手的時候,二O六師隻有3個團的兵力,後來陸續招了3000新兵,才擴充為6個團。第五團還有官無兵,是個空架子。要防守偌大的洛陽城,這點兵力是緊巴巴的。邙山是城北的高地,有險可守,占據此山,可控製半個城池。龍門位於城南13公裏,扼守伊河兩岸,是解放軍進攻洛陽必經之路。占據龍門,可屏障南部城池。可是,若把相當兵力放在邙山、龍門,守城的兵力就不夠。所以,為了不分散兵力,邱行湘決心不守龍門、邙山,隻在龍門擺了少量地方保安部隊。
第二條,兵員素質差。
青年軍都是學生兵,吃不得苦,受不得累。以“禦林軍”自居,將悍兵驕,紀律鬆弛,訓練差,軍事素質低下。這個二O六師,去年5月被解放軍殲滅2個營,9月又被殲1個團,被殲的營、團剛剛補齊,新兵多。用這樣的兵去固守龍門、邙山,打野外陣地戰,肯定靠不住。青年軍的優勢是政治性強,比較頑固,不易繳槍。邱行湘明白,這般素質的兵,隻適於集中一起,依靠堅固工事作戰。
邱行湘別出心裁,決定建立一個全城堡壘化、火力覆蓋全城的“小而堅”的防禦體係!
他要建立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城市外圍的據點,以城東的九龍台、潞澤會館,城南的大王廟,城西的發電廠、周公廟,城北的車站為支撐,修築一串串的既能獨立作戰又能互相支援的堡壘群,及壕溝、鐵絲網等副防禦設施。這道防線的主要作用是護衛城牆,防止解放軍突破城門。第二道防線是守備城垣,在城牆腳下,甕城裏外,城門上下,修築無數明碉暗堡,阻止解放軍破門而入,保護核心陣地,同時支援城外據點的防禦。第三道防線是核心陣地,建在城西北角的洛陽中學。在那裏建立更密集更堅固的堡壘群,地下挖一個槍炮打不進的大掩蔽部作指揮所,以便萬一城破,最後固守。總之一句話,就是到處修堡壘、挖地道,實現洛陽堡壘化。
至於火力,邱行湘也想得很美妙,讓三道防線的火力互相支援,織成一張龐大的火網,把洛陽城嚴嚴實實包裹起來,讓飛鳥也難以飛過!
邱行湘的這套規模龐大的防禦體係,確實算得上是—種時新東西!國民黨軍隊很少搞過大的防禦工程,共產黨的軍隊也從來沒有碰到過。隻有邱行湘才想得出來,他在東北四平街修過堡壘,他在天津設計過防禦體係,他研究過山西運城國民黨軍隊的守城經驗,他把這些經驗結合起來,用在洛陽。邱行湘細心察看過洛陽的土質,堅而有韌勁,最適合挖壕溝、修堡壘。
邱行湘記得,30年代中期,國民黨軍隊“圍剿”中央蘇區的紅軍,連打四次大敗仗。後來,陳誠的參謀長柳善,提出“堡壘政策”,步步為營,為蔣介石采納,才在第五次“圍剿”中擊敗紅軍,逼得紅軍進行萬裏長征。13年後的今天,邱行湘想要依靠洛陽的無數堡壘,堅守十天半月,配合來援的外圍兵團,聚殲進攻的解放軍,創造新的奇跡!如果成功,推廣於東北、西北、華北、中原各個戰場,國民黨軍隊依靠這個新戰法,從此扭轉頹勢,轉敗為勝,那就是邱某人對國民黨的蓋世功勞了!
建立“小而堅”的防禦體係,關鍵是構築工事。在此之前,前師長肖勁請美國顧問團作指導,在洛陽修了不少工事。邱行湘在原有工事的基礎上,根據洛陽城內外各處的不同地形地貌,設計了不同的工事構造圖紙。他的新聞處長賴鐘聲也出了不少力,賴鐘聲原是名牌大學土木工程係的高材生,設計繪圖,原是他的拿手戲。
關鍵的關鍵,是築地堡、挖壕溝、挖地道。那護城壕,要加深加寬,深要5公尺,寬要5公尺,繞城一周,得挖出多少土呀!那核心陣地,也要挖一道又深又寬的外壕,繞洛陽中學一周,得挖出多少土呀!城外的各個獨立據點,也要挖外壕。那些密密麻麻的“梅花堡”“三角堡”“伏地堡”,都深入地下,都要挖洞。此外,還要挖無數條交通壕、地道,縱橫交錯,把四麵八方的據點、地堡連接起來。全部加起來,多大的工程量呀!
邱行湘像催命鬼一樣,逼著士兵挖工事。起早貪黑,加班加點,星期天不休息,過年不放假。他每天帶領參謀衛士,到施工現場巡視,看見偷懶怠工的,輕則斥訓,重則打罵。當然,打人是用不著師長親自動手的,隻要他看著不順,使個眼色,手下人自然有人上去打耳光、踢屁股。青年軍的士兵,原本都是學生,很少搞體力勞動,個個細皮嫩肉,有些人還年紀很小,一副娃娃像。他們哪裏受過這種累?一天到晚挖土不止,沒幾天手上就起了血泡,長了硬繭,個個叫苦不迭,罵爹罵娘。有些受不了開小差的,抓回來就打個半死。滿懷怨恨的士兵們,給邱行湘起了個外號——邱老虎。
有一次,邱行湘親耳聽到背後有人叫他“邱老虎”,他並不生氣。心想,慈不掌兵,你別怪我心硬,要想守住洛陽,我不能不鐵石心腸!
修工事僅靠士兵是遠遠不夠的。邱行湘又發出命令,抓了數千個鄉下農民,用槍逼著他們挖土打洞,苦幹了三四個月。那些農民既不得工錢,又要自帶口糧,還要挨打受罵,苦不堪言。又饑又累又病,死了不少。
守城不能無糧。邱行湘派出部隊,實行武裝下鄉征糧。當時物價飛漲,國民黨政府的法幣,嚴重貶值,幾乎是廢紙。說是征購,實際上是搶糧,士兵端著槍,走到哪搶到哪,把洛陽附近各縣,搶得十室九空。總共搶了百萬多斤粗細糧食,把城裏的大小倉庫,裝得滿滿的。那些征糧的士兵,趁機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群眾怨聲載道。1948年2月過春節的時候,黑石關一帶的農民,連紅薯都沒得吃,隻能咽草根樹皮。
提起洛陽的“邱老虎”,群眾都恨得牙齒格格響,盼望解放軍早日來打虎!
邱行湘從早到晚不是督促修工事、布置搶糧;就是視察陣地。豪華的公館不住,晚上睡在辦公室,以便隨時處理情況。賴鐘聲為了表示以師長為榜樣,也在辦公室放張床,跟邱行湘睡一個屋。這麼朝夕相處,兩人交情日深。
邱行湘不貪杯,不賭博,不戀女色,在國軍黨的將領中,倒也難得。他有一個雅興,愛好書法。那一日視察龍門陣地時,特意買了本《龍門二十品》,供自己欣賞和臨摹。這《龍門二十品》乃是著名的碑帖、書法藝術的珍品。它是把著名的書法家寫在龍門石窟上的題記、碑刻,拓印下來,集成字帖。邱行湘在飯後茶餘,照著字帖練字,一字不漏,一筆不苟,練了兩個多月,果然長足進步,練就了一手好魏碑體字!真有點鬼聰明!
邱行湘指揮修了三個多月的工事,把個洛陽挖得到處是大洞小洞,橫溝豎溝,幹瘡萬孔,滿身窟窿,這才算基本修成。邱行湘修好工事後,對守城就有了一點把握。為了提高全師官兵的守城信心,鼓舞士氣,也為了給他自己壯膽,他心血來潮,潑墨揮毫,寫了“固若金湯”四個大字,令人掛在東門城牆的正中央。進城出城的人,抬頭便見,甚是顯眼,引起轟動。
邱行湘給曆史古城又添一“景”!
他練的書法,派上了用場!
說起來,是曆史的巧合,十年後,他的書法,再一次派上了用場,而且是更大的用場!
那是邱行湘當了八年俘虜後的1956年,關在北京功德林監獄中的國民黨的戰犯們,為了感謝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不殺之恩,感謝對他們思想上的教育,生活上的關心,組織他們到全國各地參觀,他們一致同意,向毛主席寫一封感謝信。草稿擬就了,誰來書寫呢?當然應該由書法最好的人來抄寫。邱行湘的字比誰都寫得好,當年掛在洛陽城門上的“固若金湯”四個字,受到過書法行家的讚揚。於是,大家就公推邱行湘來書寫“感恩信”。
1957年和1959年,戰犯們又給毛澤東主席寫了第二封和第三封“感恩信”。理所當然,還是由邱行湘工工整整書寫。
從寫“固若金湯”到寫“感恩信”,是多大的變化啊!
回過頭來,再說邱行湘的第三把火。
第三把火,是強化訓練,嚴厲管製。
邱行湘是黃埔五期的學生,研習過孫吳兵法,自然懂得“用兵之法,教戒為先”的道理。他記得一本兵書上講過,軍隊不經過反複訓練,百不當一;反複訓練後再使用,一可當百。
邱行湘在大修工事的同時,分出一些時間,加緊訓練士兵。不外乎練射擊、練刺殺、練戰術、練夜戰。不管天寒地凍,強令摸爬滾打。士兵稍有違抗,軍官便拳腳相加。被打得屁滾尿流的,天天可見。
邱氏練兵之法,有特別之處。
他讓各個連隊展開練兵比賽,三天兩頭搞評比,練得不好的連隊,去練得好的連隊參觀學習;練得好的連隊,向練得不好的連隊介紹經驗。這一招是向解放軍學的。
他親臨練兵場示範表演。別看他個頭小,可是渾身有勁,臂力過人。槍法準,尤善刺殺。他為了推動官兵操練的情緒,心血來潮時,就找幾個人高馬大的士兵跟自己練對刺,幾個回合,總能擊敗對手。這一招是向蔣經國學的。蔣經國辦三青團中央幹校時,往往在寒冷的早晨,光著膀子帶著青年們跑步,頗得部下好感。
他看到士兵缺乏作戰經驗,就在全師抽調200個士兵成立軍士隊,當作基層幹部訓練,訓完後回各單位充當骨幹。這些士兵看到了提升幹部的希望,自然會更加賣命。這一招是邱行湘的獨創。
思想教育全靠賴鐘聲了。前麵說過,這位新聞處長是蔣經國太子的得意門生。他有專門的電碼密本,有專門的電台,可與蔣經國直接聯係。
賴鐘聲有幹宣傳工作的特殊天分和才能,他擅長演講,口似懸河,言詞誇張,煽動性強。
看他如何誇張吧!
蔣經國有一次對賴鐘聲說,國共勢不兩立,我們要戰鬥到底,就是到喜瑪拉雅山打遊擊,也決不投降。賴鐘聲把蔣經國的話當作聖旨,到處宣傳,並加以發揮。蔣經國隻說到喜瑪拉雅山打遊擊,他還要加點兒碼,激昂地說,就是到喜瑪拉雅山的最高峰打遊擊,也決不投降。他也不想想,世界上有幾個人能爬上喜瑪拉雅山的最高峰?
有一次賴鐘聲問邱行湘,守洛陽,到底能守幾日?邱行湘本想說,十天半月吧,又怕他喪失守城信心,就故意往多裏說,告訴他可以守一個月。一轉身,賴鐘聲又加了碼,在他辦的周刊《革命青年》上,親自寫出鼓吹文章,聲言堅守洛陽三個月不在話下。這個《革命青年》,大肆鼓吹“一個黨、一個政府、一個領袖”,向官兵灌輸擁蔣反共的思想。
二O六師建立較晚,大部分第一批應征的士兵尚未複員,這時,一部分“老兵”鬧複員,引起很多人思想波動。賴鐘聲立即密令各連成立“防奸小組”,明查暗訪,分化瓦解,抓了幾個帶頭鬧複員的,嚴厲懲罰,就沒人敢吱聲了。
邱行湘與賴鐘聲的軍事、政治訓練,特務控製,在短時間內,確實使二O六師的戰鬥能力有了較大的起色。他們盼望時間再充裕一點,工事再修堅固一點,軍事技術再熟練一點。
可是,他們來不及了,留給他們的時間已不多了。
因為,毛澤東的眼光,已瞄準了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