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師長交接會上,邱行湘的一句“委員長令我來洛陽”,引得一些官兵拍起巴掌,這是有原因的。因為青年軍,原是委員長蔣介石一手培植的,長期的個人崇拜教育,使委員長樹立了絕對權威,成了官兵必恭必敬的神。官兵為表示擁護之意,一聽到與“委員長”相關的話,都要有所表示。
說起來話長。
抗日戰爭後期,蔣介石為了應付當時的局勢,提出一個口號:“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1”號召知識青年當兵從軍。主意既定,說幹就幹,隨即成立了“全國知識青年從軍指導委員會”,蔣介石指定一些黨政軍的頭麵人物何應欽、吳鐵城、白崇禧、陳果夫、陳立夫、康澤、徐思平等為常務委員。接著,在重慶隆重召開知識青年從軍會議,國民黨和三青團的要人,絕大多數參加了會議。蔣介石親自到會講話,強調青年從軍的意義與重要性,講了自己少年從軍的經過,吹噓“當兵為生平最快樂之事”。他還當場指定自己的兩個兒子蔣經國與蔣緯國,首先應征從軍。蔣介石的“帶頭作用”還真管用,有些大官當場宣布,要把在美國的兒子召回來當兵。那更激進的,雖然年過半百,一把胡子,明知自己不是當兵的料子,也毅然簽名從軍。
當時,蔣介石成立青年軍的目的,一是為了應付前線作戰急需,當時日軍已經長驅直入,攻到了貴州獨山,陪都重慶受到震動,需要組織新軍。二是為了在政治上與共產黨爭奪青年,當時許許多多有誌青年,都跑到抗日聖地延安去參加八路軍,或者到江南投奔新四軍。成立青年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全國青年拉到國民黨這邊來。三是為了把青年軍辦成一個訓練幹部的大學校,重建“黃埔精神”,創立一支忠於蔣氏的“近衛軍”,為將來大規模擴軍、反共打內戰預做準備。
蔣介石指定兩個兒子參加青年軍,表麵上是“以身作則”,實質上是讓他們去控製青年軍。特務頭子康澤,原以為蔣經國不懂軍事,蔣緯國資曆太淺,頂多當個少校營長。青年軍政治部主任這個重要職位,除了他這個既懂政治又擅長軍事且具有組織能力的人來擔當之外,別無他人了。沒想到,等到宣布時,青年軍政治部主任歸了蔣經國。康澤大失所望。專門搞情報的特務頭子,對與自己命運相關的情報,竟然大錯特錯。
為了鼓勵知識青年參加青年軍,提出了各種優待的條件,主要是:複員之後可以免考、免費升學,可以優先安排就業,大學生可以公費留學。
這些優待條件對於廣大失學失業青年來說,確實有很大的誘惑力。那年代,經濟不發達,兵荒馬亂,找個工作實在困難。對於大多數知識青年來說,畢業等於失業,十年寒窗,白費功夫。如今碰到這麼好的機會,隻需當兩年兵,就可以升學、就業、留學,對於那些走投無路的人,雖然說扛大槍太苦,也是一條出路啊!再者,還有抗日衛國精神的感召。所以,當時報名的人很多,到年底共達12萬人之多。
青年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先後成立了9個師,這些師是:二O一師、二O二師、二0三師、二O四師、二O五師、二O六師、二O七師、二O八師、二O九師。邱行湘的二O六師,就是1945年1月,招收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地的失學失業知識青年組建的。
青年軍的文化程度比較高,大多數是初中以上的水平,還有不少是高中生和大學生。
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牢牢地控製著青年軍。青年軍的師長,由蔣介石親自挑選,多半是他的親信陳誠、胡宗南推薦的。青年軍的團長,由嫡係部隊挑選少將級軍官擔任。團以下的幹部,挑選那些所謂優秀者,到青年軍的幹部訓練團受短期的訓練後,選派到各師任用。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宣講“領袖言行”,為蔣介石吹噓,灌輸絕對服從委員長的思想。
蔣經國作為青年軍的政治部主任,掌握了青年軍政工的全部人事。各師的人事調動,事先要通過蔣經國。各師的新聞處長(也稱政工處長)必須通過蔣經國,才能由國防部新聞處委派。他還直接拉攏青年軍各師長,與他們稱兄道弟。這些師長一到南京,他總要親自招待,陪遊風景名勝,共進山珍海味。青年軍各師師長,也以攀上“太子”為榮。
蔣經國控製青年軍下級官兵,也有一套辦法。他在自己領導的三青團中央幹校裏,成立“青年軍政工幹部訓練班”,自己當主任,學員都是從大專院校來從軍的大學生,畢業後擔任連級政工幹部。
蔣經國也注意在士兵中培植骨幹。從每班士兵中,選出一二名馴服聽話的,組成全團的“小組長訓練班”,經過一個月訓練,回到各連擔任學習小組長,了解其他士兵的思想情況,及時向連排幹部打“小報告”。師的政治部從每排士兵中,各選出一二名特別馴服聽話的,組成師的“康樂幹部訓練班”,經過一月訓練,回連協助連政工人員,了解全連士兵的思想動態,同時搞點文化娛樂活動。
抗日戰爭結束後,1946年6月,第一批青年軍大部分複員。其中一部分“佼佼”者,留下來編成教導團或教導營,準備擔任第二批青年軍的班長或副排長,一律以預備軍官對待。
內戰爆發後,1947年7月,蔣介石感到兵力嚴重不足,親自在廬山召開青年軍幹部會議,決定立即征集第二批知識青年。邱行湘的二O六師的3000餘新兵,就是陸陸續續從西安、鄭州、開封、許昌招來的。這時的青年軍,已經完完全全變成了蔣介石培養預備軍官的學校,打內戰的工具。
青年軍是蔣介石父子掌握的政治性很強的的軍隊,怪不得世人都戲稱它是“禦林軍”“太子軍”“近衛軍”。在這樣的軍隊裏,不親蔣是混不下去的。難怪一些官兵,一聽到邱行湘說“委員長令我來洛陽”,就使勁鼓掌。這掌聲,一半是討好邱行湘,羨慕他是蔣介石的寵將;另一半是向別人表白,瞧,我也是擁護委員長的!
邱行湘悟出了這個道理,此後在二O六師常常打出委員長的旗號,動不動就來一句:“委員長令我……”,“委員長要求我……”,“委員長要我……”。在他嘴裏,“委員長”成了口頭禪。
沒想到這個口頭禪,後來給他帶來了麻煩。
那是洛陽戰役後,邱行湘當了俘虜,在解放軍辦的學習班裏,第一次交待罪行。他一張嘴,不說三,不說四,習慣性地嘣出一句:“委員長令我……”。
“什麼?”一個青年解放軍幹部怒喝。
邱行湘沒有轉過彎來,依然一本正經地爭辯:“是委員長令我去洛陽嘛!”
這位青年解放軍幹部哪裏容得眼前的俘虜這樣連聲敬稱反動派的總頭子,一時激動,忘了優待俘虜的政策,對準邱行湘的胸脯,紮紮實實給了一拳。
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