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諷刺首先要做到有的放矢,簡明扼要,突出重點。這是提高諷刺口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在平時,我們與他人作簡短的交談或寒暄時,大多是比較隨便的,談不上什麼條理清晰。但真正想要語出驚人,一定要注意說話要有的放矢,這要求說話者對所說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並對整個說話過程做出周密的安排。說話不是照本宣科,難免帶有水分,有時會插一些題外話,有時會發現已講過的某個問題有點遺漏需要臨時補充,這樣就容易雜亂。作為一個高明的說話者,應時刻把主題牢記在心,不管怎樣加插,不管轉了多少個話題,都不偏離說話的中心。開場白這個環節相當關鍵,它直接影響到所講內容的展開,不能一開口就冒出一句讓人摸不著邊際的話;多層意思之間過渡要靈活自然;結尾要進行歸納,簡明扼要地突出主題,加深聽話者的印象。避免一些與主題無關的廢話,言之無物的空話,裝腔作勢的假話,這些都是聽眾極為厭煩的。
馬克·吐溫曾說過,有一次他去聽一位牧師傳教,剛開始感覺很有好感,準備捐獻身上所有的錢。等過了一個小時,他聽得不耐煩了,決定留下整錢,隻捐些零錢。等又過了半小時後,他決定分文不給。等到牧師說完了,他不僅不給,還從捐款的盤子中拿出幾元錢作為時間的補償。這是對說話冗長者的絕妙諷刺。
另外,諷刺一件事物時想要不過於露骨,可以使用一些隱蔽的技巧,比如說話時,可利用表麵上指甲,實質上暗示於乙。通過二者對比,形成眾人認同的反差,使人心領神會,從而達到幽默的效果。這就是“一語雙關”。
雙關是一種修辭方法,這種表達方式大多是利用了詞語的多義性或詞的音同意近現象,故意使某些詞語在特定的環境中臨時具有雙重意義來表達說話者的意思,而聽者可以借雙關的意義心領神會,從而起到含蓄、生動或幽默、風趣的特殊效果。
雙關在漢語中應用曆史悠久,並且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人們所熟知的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竹枝詞》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兩句就是巧妙地運用了雙關語,被廣為傳誦。有這樣一則寓言:
足球對籃球說:“老兄,我們本是同一類,為什麼你常常被人拍,而我隻能被人踢呢?這不公平。”籃球不屑一顧地回答道:“小傻瓜,這還不簡單麼!因為我比你大,你比我小唄。”
這一則寓言運用足球、籃球一個被踢、一個被拍的不同遭遇,暗示了級別不同而形成的差別,幽默而風趣,辛辣地諷刺了現實社會中出現的一種不良風氣。
當然,在社會活動中,也有需要用諷刺意味表達的時候,但諷刺不要成為挖苦。當諷刺加上幽默的色彩時,它就會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
有位老先生買了一個助聽器,於是他到處向朋友們誇耀。“這是我這輩子用錢用得最恰當的地方了!”他大著嗓門說,“耳朵裏塞上這東西以前呀,我耳背得像木樁。現在呢,如果我在樓上臥室裏,廚房裏水開了,我就能立即聽到。如果一輛汽車開上車道,我在一裏外就能聽見。不瞞各位,這是我花錢花得最合算的東西了。”
他的朋友都附和著一個勁地點頭。其中一個問:“多少錢?”
那位先生看了看表,回答道:“差一刻三點。”
再有,想要諷刺別人時一定要盡量了解別人的觀點。在許多場合,爭論的發生多半由於大家隻看重自己這方麵的理由,而對別人的看法沒有好好地去研究,去了解。如果我們能夠從對方的立腳點去看事情,嘗試著去了解對方的觀點,認識到為什麼他會這樣說、這樣想。這樣,一方麵使我們自己看事情的時候會比較全麵;另一方麵也可以看到對方的看法也有他的理由。即使你仍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也不至於完全抹殺他的理由,那麼自己的態度就可以比較客觀一點,自己的主張就可以公允一點,發生爭論的可能性就比較少了。
同時,如果你能把握住對方的觀點,並用它來說明你的意見,那麼,諷刺對方就會變得容易得多,而你對其觀點的批評也會中肯得多。而且,他一旦知道你肯細心地體會他的真意,他對你的印象就會比較好,他也會嘗試著去了解你的看法。
諷刺別人時一定不要從一開始就表達出自己不滿或者不屑一顧的情緒,這樣往往容易過早地暴露自己,而是要假裝順從或同意對方的意見,冷靜地觀察對方的言行和舉止,等對方放鬆警惕並且露出破綻之後迅速出擊一舉達成目標。另外,在運用諷刺技巧時還要注意隱蔽自己,否則就可能成為眾人打擊的目標,讓你應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