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國民黨高級將領傳奇國民黨高級將領傳奇
《縱橫》編委會

密電檢譯所

是蔣介石親自控製和掌握的單位,是專門從事日本密碼研究的情報機構。1936年3月1日正式成立於南京,辦公室設在莫幹路三號。該所經費由蔣介石親批在他的特別支出費項目下開支(抗戰前蔣介石每年有20萬元的特別支出費,列入國家年度總預算十幾億的法幣之中。憑蔣介石親自批準,即由財政部支付,不注明用途,也無須辦理正常的財會報銷手續)。在1939年度該所每月領取經費約4萬元,除去近百名職工的薪餉、房租、水電、辦公等費用開支外,每月約可節餘1萬元,因係“包幹製”,全部節餘經費均入溫毓慶私囊。因為這個肥缺,惹起了各派係的眼紅、垂涎,從而互相矛盾乃至明爭暗鬥。

該所在1936年成立初期,除溫毓慶擔任主要研究員之外,人員不多,僅有秘書王維鈞和霍實、王良誠、葉鍾驊等人幫助摸索研究。材料來源於交通部電政司抄錄送來的均屬日本外務省係統的密碼電報。電文質量好,差錯少,且又是日本方麵的重要情報。內容不僅限於外交事宜,還涉及到日本侵華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方針政策,這些都是蔣介石急於要獲得的重要情報。

日本外務省最常用的幾種密碼本,碼本範圍都很小,一般隻有1000多個電碼。在30年代中期常用的幾種,都是一次作業的,這就是指用密電碼一次直譯的方法,仍保留著文字狀態,雖然在破譯上難度不是很大,但要搞清楚,也頗費腦筋。在一無經驗,二無資料可借鑒的情況下,破譯者每天隻好在苦思之中摸索。

研究的進展,首先是看出電文呈現文字狀態,從而看出它是兩個英文字母,也就是子母音各一相配組成一個電碼的。溫毓慶對子母音組成的每個電碼進行了統計和探索,從有些電碼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有些電碼出現的頻率特別低,發現頻率非常高的電碼是日文中常用的假名;又從電文的特殊現象中發現了句號、逗號、括號和十個阿拉伯數目字等一係列符號,還發現有的電碼不能單獨存在,它是四個英文字母組成的雙碼,從而確定了密碼本整個編組的性質和電碼的總數,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

第二步是解決破譯的問題。對日本外務省密電碼的破譯,是從一份長的電報中突破的。破譯者將電報中的HA HA兩個連續碼,假定是“××軍軍長”的“軍”的電碼,再參照國民黨軍隊的番號和部隊長的姓名冊加以研究,從而得到證實,發現電報中開列了如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第三十二軍軍長商震,第五十一軍軍長於學忠等一係列的番號、部隊長姓名和駐地的內容。由此一步步假定,一步步證實,從單個電碼到連串電碼,逐步擴大,找到並確定了幾十個電碼,初步看出電報全文的內容。

這裏不再去詳述破譯密碼本的過程,因為這是技術方麵的問題,非本文需要介紹的範圍,隻是提一下最初破譯的簡況。密電檢譯所並未經過六個月的試驗,隻用了三四個月就破譯了日本外務省的密電碼,並能解譯日本密電碼,從中取得重要的情報。溫毓慶喜出望外,正式簽呈蔣介石批準,成立常設機構,擴充編製和人員。

溫為了能保證取得正常和可靠的研究資料,還申報自行架設電台,由密電檢譯所直接偷聽日本的秘密電台通訊,取得日本的密碼電報。

日本帝國主義者是無視中國的主權和國際公法的。它在我國各地的使、領館內,擅自私設電台,秘密通報。當時交通部電政司司長兼密電破譯所長的溫毓慶,處於明抗議,暗偷偵的狀況之中。為了維護中國的權益,他要求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議,不準日本駐華使、領館違反國際公法私設電台,影響中國電報局的收益。可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利用外交特權,一麵矢口否認有私設電台,一麵仍然繼續使用秘密電台發報。由於密電檢譯所已經掌握了日本東京和駐華使、領館互相之間秘密電台的聯絡網和通訊時間,能及時偵獲全部來往電報,又希望日本繼續使用私設電台收發電報。

密電檢譯所為了擴大材料的來源,又設立了另一組電台(備有12台自動快報機),專門擔任偵收日本外務省與駐他國使節之間的來往電報。這些來往電訊都得通過駐在國電台與日本東京的國際電台互相通報,因此偵收任務很重。國際間電台是24小時不停地發報,其中摻雜著大量的私人電報和商業電報,擁有12架電台,不能全部偵收,隻能擇要偵截其中的JG電,即日本外交使節的密碼電報。

密電檢譯所成立於1936年,1937年初冬撤離南京,先去長沙,後遷武漢,1938年秋又從武漢遷桂林,1939年1月,再由桂林遷往昆明,最後於1939年秋遷到重慶,曆時四年零一個月,於1940年4月1日全所人員並入軍事委員會技術研究室。該所的編製和人員,是逐步擴大充實的,雖然搬遷頻繁,但人事組織較穩定,很少變動。

工作人員的來源有以下幾種:

1.上級指派或推薦。顧問霍實由蔣介石親自委派;會計部主任譚廷輝和研譯部主任孟廣治由孔祥熙推薦。

2.從電政司、電報局借用。

3.委托康澤的中央軍校特訓班交通隊代為培訓統計人員。還委托嶺南大學趙教授在嶺南大學介紹十名大學畢業生,經過短期日語培訓,安排充當研譯人員。

4.所內職員及其親友、同學介紹的人員。如電台四五十名報務員,大多數由顧問魏大銘介紹推薦。

5.安插親信。如總務部主任施家幹是溫毓慶妻子施惠珍的親弟弟。

參加密電檢譯所的手續:

凡到密電檢譯所工作的人,隻需溫毓慶找去談話,經溫同意錄用後,指定到某部門報到,即可參加工作,不填表不宣誓,也不辦理人保、店保等手續。不像一般軍事機關那樣,須參加國民黨或某種組織。該所的組織紀律非常鬆弛,也可能因為是抗日工作,四年多未發生重大泄密事件。各部的辦公室不是集中在一處,而是各個分散的。門口既不掛機關木牌,也不設立門崗警衛。但各部之間除少數有關人員有必要的公務聯係外,不得互相串聯、走動。凡是參加密電檢譯所工作以後,原則上不得離職,但也有個別工作人員因特殊情況,堅決要求離職他去的。該所薪津待遇略高於一般的國民黨軍政機關,特別是研究、研譯人員,還供給夥食,因之要求離職者,隻是個別現象。

該所工作人員不發符號或工作證件,不穿製服或軍服。1937年後,為了便於對外聯係,用“中央軍校特訓班交通隊”名義發公函,並發給每個工作人員一枚“交通隊”圓形白底藍字的徽章。1940年春,所長溫毓慶呈報蔣介石批準,曾給全所工作人員發過一張油印的證件,內容大意是:密電檢譯所人員,在抗日期間作出貢獻,由於工作關係,不便辦理正式銓敘任職手續,現已報請委員長批準,在抗戰勝利後從優銓敘等語。

密電檢譯所的任務是偵研日本方麵的密碼電報。該所自設電台,每天可偵截二三百份,最多時每天可達三四百份(自電台建立後,即停止從交通部各地電報局索取材料)。可譯程度占偵獲電報總數的60%~80%。日本外務省每相隔3~6個月變換一種新的密電碼本。由於編碼原理有它的規律可循,通常情況用一周到十天的研究時間,即可破譯。密電檢譯所對每份可譯的密碼電報有專人負責審閱,擇其有情報價值的每天約譯出三四十份,約1萬字左右。繕正校對後,加蓋鋼印,用大牛皮紙信封加上火漆密封。每日上午派專人送往軍事委員會辦公廳機要室,由機要秘書毛慶祥轉送蔣介石。抗戰開始後,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長,該所經費是由孔兼財政部長撥付的,為此另行加抄一份送孔祥熙。1939年,宋子文任外交部長,溫毓慶又加抄一份送宋子文,可見溫毓慶與孔、宋關係之密切。

軍政部長何應欽曾要求溫毓慶將有價值的情報加抄一份送給他參閱,溫向蔣介石請示後,未得同意,為此何應欽對溫不滿。1939年春,何應欽命令軍政部交通司王景祿司長著手搞日本外務省密電碼偵研工作,由留日回國的池步洲負責主持,沒多久也能譯出情報。當時密電檢譯所的電台和研究、研譯部門都設在昆明,每天譯出情報後,再經過電台譯轉重慶黃桷埡該所駐渝辦公處,在時間上比軍政部交通司偵譯送蔣介石的情報要遲一兩天,造成密電檢譯所的被動地位。

1938年開始,毛慶祥奉蔣介石之命,在軍事委員會辦公廳機要室內設立一個研究組,著手研究日本軍方的密碼電報。毛慶祥聘請溫毓慶、徐恩曾、鄭介民三人為顧問,還從密電檢譯所、軍統、中統抽調技術人員組成機要室研究組。密電檢譯所的研譯人員,被抽調的有霍實、張漢炎、招有泉等人,這對該所是一個威脅。為此,溫毓慶要求從毛慶祥的機要室研究組索取日本軍方密碼電報,每天在二三百份左右,並在所內另設整理部,研究日本的軍用密碼電報。1940年春,他還用收買手段從機要室研究組偷得日軍軍用密電碼表本兩冊和13份密電底稿(這兩冊日軍軍用密電碼表本和13份密電底稿是八路軍在山西省前線從戰敗日軍那裏繳獲的。那時正值國共合作時期,八路軍將此項戰利品送到重慶十八集團軍駐渝辦事處,經機要室派李直峰向辦事處交涉,由中共駐渝代表曾希聖麵交李直峰帶回機要室供研究之用。這兩冊紅封麵的密電碼表本的封麵,都加蓋有第十八集團軍辦事處的官章)。密電檢譯所雖從1939年開始從事日本軍方密電碼的研究工作,但由於人力所限,加上日本軍用密電碼與日本外務省的密電碼之間的編碼方法完全不同,前者的研譯難度較大。因此該所隻處於整理材料和理論探索的階段,始終未能突破和取得日本軍方的情報。

1938年間,軍統局從美國請來了一位密碼專家,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美國國務院黑室(BLACK CHAMBER)的負責人,名叫奧斯本·約德萊。他到重慶後,在軍統局密電組充任顧問,也從事日本軍方密電碼的研究工作。溫毓慶為了能在這方麵插一手,要求合作,派了楊肆、陳振泰、王良誠、葉鍾驊四名研究、研譯人員,參加美國顧問約德萊主持研究的日本軍方密電碼工作。合作期定為三個月,其目的:一是企圖從美國顧問那裏學到技術;二是在約德萊指導下搞些具體的研究項目——日本海軍船舶密碼。三個月合作期滿,初步解決了日本海軍船舶密碼的密鑰(當時稱為五十指密),溫決定將四名研究、研譯人員撤回,並將全部研究資料用飛機帶回昆明繼續研譯,由於人力所限,後來也未能譯出情報。

密電檢譯所是蔣介石直接掌握的對日情報機構。由於它能及時地譯出日本方麵的第一手重要情報,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作用,極為國民黨各派係所重視。還由於經費不辦理正式報銷手續,所長每月有節餘費上萬元,可飽私囊,致使各派人物都垂涎這個肥缺。1939年末,蔣介石見搞日本情報工作的單位,不僅有密電檢譯所,軍政部交通司研究組,還有毛慶祥主持的機要室研究組和戴笠軍統局的密電組,各自為政,人力物力分散,乃命令合並集中,成立新的機構——軍事委員會技術研究室,委派溫毓慶為中將主任,毛慶祥(蔣的親信)和魏大銘(軍統)兩人為少將副主任,還指定毛慶祥兼主任秘書,主管人事和經理事宜。溫自知被架空了,於是采取拉一打一和“夫人路線”的手腕來奪取大權。

溫毓慶為了不被毛、戴兩大政敵所排擠,決定拉攏軍統戴笠,去壓製毛慶祥。在技術研究室成立前夕,溫和戴笠來往很密。1940年春,戴笠也經常到溫的寓所,商談對付毛慶祥的策略。同時,溫要他妻子施惠珍從香港趕回重慶活動。通過多次謁見蔣夫人宋美齡,經常與孔二小姐在一起玩耍,以及向孔祥熙、宋子文、何應欽等實力派人物求助,使蔣介石改變原來決定,免去毛慶祥的兼職,給予溫毓慶處理技術研究室一切事宜的權力。1940年4月1日,軍事委員會技術研究室在重慶成立。密電檢譯所人員(不足100人)及電台、設備全部歸並到技術研究室後,原檢譯所即行撤銷。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