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緒曾
20世紀以來,通訊係統日趨完善,一個國家,一個政權,及其所掌握的武裝部隊,在通訊係統上,采用密電碼已經是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手段。蔣介石非常重視密電碼工作,凡是重要機密的密碼電報,他親自批交有線電台拍發,深恐無線電台譯發電報有泄密的危險。但是由於種種特殊情況,又不得不使用無線電台來傳遞電報。因此國內國際間通過截獲敵對方麵無線電台的通訊,從密碼電報的破譯來取得對方的情報,已是公開的秘密。
早在20年代後期,蔣介石就從密碼電報偵研方麵取得過重要的情報。他1930年對閻、馮戰爭,1933年對福建人民政府事件,以及在曆次內戰排除異己的鬥爭中,所以能擊敗馮玉祥、閻錫山、李濟深、陳銘樞、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等重要對手,因素之一,那就是蔣介石依仗截獲和破譯政敵的密電碼,及時掌握了敵情,采取了克敵的措施。例如1933年11月,剛成立的福建人民政府,被蔣迅速瓦解,原因之一,是因為十九路軍參謀處長範漢傑把密電碼送到蔣介石手裏,使蔣通過破譯電報,事先對福建人民政府的戰略部署和作戰方案一清二楚。如此,李濟深、陳銘樞焉得不敗?密電檢譯所顧問霍實曾對陳銘樞說:“你們的福建人民政府為什麼那樣快就遭到失敗?就是因為你們那時使用的密電碼,早為蔣介石手下的電務人員所掌握,你們的一舉一動,早已為蔣覺察,所以被各個擊破。”陳銘樞聽後恍然大悟。
從20年代末期到1940年間,蔣介石親自掌握了一個“電務股”,專門從事中文密碼電報的偵研工作,並能經常性地從密碼電報中獲取重要的情報,這對於維護他的統治地位曾起過一定的作用。當年電務股的主要負責人有溫毓慶、黃季弼、聶文遜等人。
1933年和1935年,日本侵略者步步進逼,在華北先後逼簽《塘沽協定》、《何梅協定》的同時,又不斷挑起新的事件,直接威脅蔣介石的統治中心——滬寧地區。對日寇采取不抵抗政策的蔣介石,為了維護他的政權,急於了解日本對華的侵略意圖,打算設立研譯機構,從日本方麵的密碼電報中,取得日本方麵的第一手情報。因此他在1935年把溫毓慶找到南京,親自命令溫負責執行此項秘密任務。
溫毓慶,廣東人,北京清華大學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博士,曾在清華大學任教,後曆任海關稅務學校校長、上海國際電台台長、交通部購料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人事背景靠山是宋子文,屬孔、宋派係。
溫毓慶娶施惠珍為妻。施惠珍是老外交家施肇基的侄孫女,與宋美齡是相好的同學。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結婚時,施是四個女賓相之一。溫娶施為妻後,又有了蔣夫人宋美齡為靠山。記得1940年初春,溫親筆擬了一份英文信稿,要我用英文打字機謄正下來,那封信的內容是要求宋美齡接見,說有問題要向她請示。
溫毓慶是蔣介石集團內部公認的搞密電碼的創始人之一,在密碼的研究方麵有一套。20年代末,他在上海交通部的國際電台工作,從李濟深的密碼電報中取得了重要情報。當年李濟深在南京擔任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反對蔣介石的獨裁政治,與各方麵有反蔣活動的人聯係。溫靈機一動,偽稱自己有“某密”的急電一時翻不出來,利用廣東人同鄉的關係,找到李濟深駐滬人員,商借“某密”密本一用,不料譯出的電報內容,是李濟深反蔣的具體活動。溫譯出電報後,當晚乘火車到南京,通過宋子文將該項重要情報轉給蔣介石,蔣遂加強對李濟深的監視,不久將李軟禁於南京湯山。
蔣介石嘗到甜頭後,即決定由溫籌建偵譯密電碼的常設機構。最早的機構是研究中文密碼電報的“電務股”。溫主持時間不長,被蔣介石的機要秘書毛慶祥策動電務股的主要成員黃季弼、聶文遜等人控告而離開。電務股改由毛控製掌握。
1935年,蔣介石為了要取得日本方麵的可靠情報,又想起要擅長密電碼工作的溫毓慶出來主持日本密電碼的研究工作。最初溫感到無把握,答應試辦六個月,待有進展再成立正式機構。不料研究很快出了成果,遂於1936年3月1日在南京成立“密電檢譯所”。成立之初,溫任所長,另有少數幾個研究員和懂日文的譯研員。當時為了掩護和便於工作,蔣介石還發表溫出任交通部電政司司長,使他利用這個公開的職務,命令全國各大城市電報局將日本駐華使節、總領事、領事館的電碼電報抄錄一份送往南京電政司備查,從而秘密地轉交密電檢譯所破譯,以取得重要情報。
到1939年末搞日本情報的工作單位,不隻密電檢譯所一家,還有軍政部交通司研究組、軍統局密電組等幾處。蔣介石為了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突破日本的重要密電碼,特別是軍用密電碼,在1940年4月,將所有從事密電碼偵譯的情報機構合並起來,成立軍事委員會技術研究室,曆時六年半,至1946年9月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