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有一年,楚國的楚莊王親自率領軍隊討伐鄭國,包圍了鄭國的國都。楚軍一直包圍了三個月,鄭國被逼得走投無路,隻好投降。鄭伯脫去衣服,手裏牽著羊走出城去,迎接楚王,乞求說:
“我不能稟承天意事奉君王,如果您因為發怒前來問罪,我罪有應得,願意聽您發落,隻是求您千萬不要滅掉鄭國!”
楚國的大夫們說:“不能答應他,我們已經取得勝利了,豈能赦免他?”
楚莊王卻說:“鄭伯能自下於人,看來是能夠讓人信任的,還是答應他們媾和吧!”
於是楚莊王下令楚軍撤退三十裏,與鄭國結了盟。鄭國把子良送到楚國做人質。
這時候晉國的軍隊趕來援救鄭國,荀林父作為中軍統帥,先穀作為輔佐。士會、卻克、欒書、韓厥等將領也分別率領上軍、下軍,奔到黃河邊上。荀林父聽說鄭國已經與楚國講和,便對將領們說:
“我們晚來了一步,人家已經媾和了,等楚軍退走以後我們再去打鄭國的主意吧!”
先穀反對荀林父說:“這可不行!我們晉國就是因為軍隊作戰英勇,才能稱霸諸侯。如今碰上敵人不打就撤回,這是怯懦的表現。你們願意逃跑可以,但我堅決不願意,那樣做不如死去!”說完,先穀就率領一部分軍隊渡過黃河,攻打楚軍去了。
荀林父猶豫不決,進退兩難。韓厥勸他說:“你是最高統帥,軍隊不聽從命令是你的過錯呀!加上又丟失了鄭國,這罪過太大了,我看不如幹脆進軍,即使不能取勝,失敗了我們大家可以分擔責任,總比你一個人遭受處罰強些吧!”
“也隻好這樣了!”荀林父下了命令:“全軍渡過黃河,征伐楚軍!”
楚莊王這時正在黃河邊上休整,準備回國。聽說晉軍已渡黃河,他更想盡快離開,避免同晉國交戰。但是他的寵臣伍參堅決不同意,他想與晉軍大戰一場。他說:
“我了解晉軍的情況,他們的將領都是新換的,不能行使命令。尤其荀林父那位副手,他叫先穀,非常固執、任性,自以為是,不聽指揮,所以晉軍有令不能行,一定會失敗的。而且您是楚國的國君,哪有一見敵人就倉皇逃跑的呢!楚國是不能忍受這個恥辱的!”
楚莊王采納了伍參的意見,下令軍隊向北前進,迎戰晉軍。
晉軍過了黃河,駐紮在敖山與繆山之間。鄭國暗地裏派人對先穀說:“我們鄭國對晉國是忠心的,暫時屈從於楚國,與他們簽訂盟約是迫不得已,隻是想保存國家。現在楚軍疲累,正是攻打他們的好時機,我們鄭國軍隊願做你們的後援!”
先穀信以為真,果斷地說:“好!打敗楚國、降服鄭國,就在此一舉!”
楚軍和晉軍開始交戰,因為楚軍早有準備,所以很快就把晉軍打得一敗塗地,晉軍傷亡嚴重,大敗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