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子在《反應》篇中這樣說道:“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人家說話,是活動;自己緘默,是靜止。要根據別人的言談來聽他的辭意。假如其言辭有矛盾之處,就反複詰難,其應對之辭就要出現。
鬼穀子主張,我們在開始說話之前一定要傾聽,要根據別人的言談來聽他的辭意,假如其言辭有矛盾之處,則需要靈活應對。溝通是雙方通過語言或非語言來交流思想感情的過程,因此,在溝通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說話,也需要適當聆聽。是否能夠通過語言來影響其心理,就取決於你是否悉心聆聽。良好的聆聽會為你捕捉到許多有效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將決定你是否能夠成功地影響他人心理。說話是一個傳遞信息的過程,把話說到位,不僅關係到是否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且還在於自己的思想是否被對方所接受並產生共鳴。簡言之,我們要善於通過聆聽來洞悉對方的心理需求,再利用語言將自己的思想傳遞給對方,滿足其心理需求。
美國著名的主持人林克萊特在一期節目裏訪問了一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了想當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說:“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時,飛機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訴飛機上所有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背上降落傘,先跳下去。”
當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孩子。沒想到,很快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於是林克萊特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還要回來!”
一名合格的傾聽者需要表現出極大的耐心,因為你要把話聽完,這樣才可以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法國巴黎的一座教堂外的廣場上有兩座石雕頗為醒目:一個微傾的頭像,麵部表情平和專注,光的頭顯得耳朵特別大,一隻大手做掩耳狀,好像在傾聽巴黎的心跳。這就是傾聽,一個簡單的動作,但又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動作。
有一次,喬·吉拉德拜訪了一個有趣的客戶,一開始,客戶就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的兒子,他十分自豪地說:“我的兒子要當醫生了。”喬·吉拉德驚歎道:“是嗎?那太棒了!”客戶繼續說:“我的孩子很聰明吧,在他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就發現他相當聰明。”喬·吉拉德點點頭,回應道:“我想,他的成績非常不錯。”客戶回答說:“當然,他是他們班上最棒的。”喬·吉拉德笑了,問道:“那他高中畢業後打算幹什麼呢?”客戶回答:“他在密歇根大學學醫,這孩子,我最喜歡他了……”話匣子一打開,客戶就聊起了兒子小學、中學、大學的趣事。
第二天,當喬·吉拉德再次打電話給那位客戶時,客戶告知喬·吉拉德已經決定從他那兒買車,原因很簡單,他說:“當我提起我的兒子吉米有多驕傲的時候,你是多麼認真地聽。”
認真地傾聽,使得喬·吉拉德打動了顧客,贏得了一份訂單,如此看來,“傾聽”確實是一個討人喜歡的行為。在日常交際中,我們習慣用語言來交流思想,用心來溝通感情,但是,溝通與交流需要的僅僅是語言嗎?這是否定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忽視了耳朵的作用,也就是傾聽。傾聽是一種交流,更是一種親近的態度,隻有傾聽才能領略別樣的風景,隻有傾聽才能真正地走進對方的心裏。
布裏德奇說:“學會了如何傾聽,你甚至能從談吐笨拙的人那裏得到收益。”傾聽並不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隨聲附和,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可以從說話者那裏獲取大量的信息,贏得對方的喜歡,達到打動人心的目的。不過,傾聽也是需要技巧的,除了聽之外,還需要適時地重複對方話語中的關鍵字眼兒。當然,傾聽比說話更需要毅力和耐心,假如你隻是埋頭玩自己的手機,或者把頭轉向一邊,這樣無疑會打擊說話者的積極性。
心理支招
鬼穀子認為,在溝通過程中,我們需要積極地聆聽,讓對方盡可能地傳遞出更多有效的信息,以聽出對方的興趣點,這樣我們才有機會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兒上,從而贏得對方的信任。有時候,即使我們不認同對方的做法,也需要表示出理解“您說得很有道理,我非常理解您”“謝謝您,如果我站在您的位置,也會有與您一樣的想法”。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兒上,他會不自覺地受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