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第七節 言投意合——成就你的說客之名

鬼穀子曰:“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其中不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

鬼穀子說:“周詳保密中最重要的在於微妙而與道相追隨。讓對方開啟,是為了判斷對方的實情;讓對方閉合不言,是為了結交對方的誠意。這樣做,都是為了能使對方顯露實情,以權衡比較謀略的得失程度,聖人也是按照這樣的方法進行考慮的。如果是不合適的謀略,聖人也隻能自行考慮謀劃了。”

溝通中,言投意合,往往會成就你的說客之名。比如,《戰國策》中觸龍勸說趙太後就是很經典的故事:大臣們勸說趙太後為了國家利益把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當人質,趙太後不但不肯,還立下毒誓禁止別人再來勸說自己。觸龍卻獨辟蹊徑,見到趙太後,先從自己的腳有毛病,身體也不太好開始,說飲食、日常起居,以便拉近與趙太後的心理距離。然後,觸龍以自己的小兒子不爭氣,想在自己死之前把他安頓好為切入點,慢慢誘導趙太後意識到,把長安君送到齊國是為了趙國好,也是為了長安君好,就這樣,觸龍因言投意合,成功地說服了趙太後。

三國時期,鄧芝受命出使東吳。鄧芝到了東吳,孫權對他很懷疑,因此不肯接見。過了兩天,鄧芝給孫權寫了一封書信。孫權一看,隻見信上寫道:“臣今到此,非但為蜀,並且為吳。若大王不願見臣,臣就走了。”孫權猶豫不定,一些大臣也都想刁難一下鄧芝。後來,孫權采納了張昭“先給鄧芝個下馬威”的意見,在殿前放一個沸騰的油鼎,命武士各執兵器,站立在兩側,召鄧芝入見。

鄧芝聽孫權召見他,便從館舍出來,毫無懼色,昂首走入大殿。鄧芝進入殿內,就對孫權說:“我特為吳國利害而來,大王卻設兵置鼎,以拒一儒生,可見大王度量太小。”孫權聽後,覺得很慚愧,忙令人賜坐。鄧芝問道:“大王欲與魏和呢,還是與蜀和呢?”孫權說:“孤非不欲和蜀,但恐蜀主年幼國小,不足敵魏。”鄧芝侃侃道:“大王為當世英雄,諸葛亮亦一代豪傑。蜀有山險關隘,吳有三江,若互為唇齒,進可兼並天下,退可鼎足峙立。如大王甘心事魏,魏必然會征大王入朝,索王子做質子,一不從命,便起大兵討伐,那時蜀國再順江東下,臣恐大王兩麵受敵,江東之地不能複有了,請大王熟思!”為贏得孫權的信任,表示誠意,鄧芝又說:“若大王以為愚言是不可取的謊言,吾願立即死在大王麵前,以杜絕說客之名。”說著,鄧芝撩起衣服,就假裝向油鼎跳去。孫權忙令人將鄧芝攔住,請入後殿,以上賓之禮相待。

在整個過程中,鄧芝言語中透露出蜀國因地勢險要而有一定的“利用價值”,做到了言投意合:“諸葛亮亦一代豪傑,蜀有山險關隘,吳有三江,若互為唇齒,進可兼並天下,退可鼎足峙立。如大王甘心事魏,魏必然會征大王入朝,索王子做質子,一不從命,便起大兵討伐,那時蜀國再順江東下,臣恐大王兩麵受敵,江東之地不能複有了,請大王熟思!”最終鄧芝憑著敏捷的思維,伶俐的口齒,說服了孫權。

公元前659年夏天,晉國興兵攻伐虢國。伐虢就必須經過虞國,但是如果虞國不借道給晉國,晉國就束手無策。大臣荀息建議晉獻公把自己國家的兩件國寶——千裏馬和玉璧送給虞國國君虞公,晉獻公接受了荀息的建議,於是,晉獻公向虞國國君傳遞出這樣的信息:“隻要你借道予我,我就把兩件國寶送給你。”同時,派人把千裏馬和玉璧送給虞公,虞公不聽謀臣宮之奇的勸告,借路給晉國。晉軍經虞國到達虢國,攻占了虢國的都城,迫使虢國遷都上陽。公元前655年,晉國聚集精兵良將,再次向虞國借路攻伐已遷都上陽的虢國。雖然,宮之奇勸說虞公道:“虢虞兩國相互依存,虢國滅亡了,虞國也就日薄西山了。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說的正是虢虞兩國今天的形勢。還請大王三思而行。”可是虞公再次拒絕宮之奇的勸告,借路給了晉國。

晉獻公捭闔的“利誘”之計正好擊中了虞國國君愛財的特點,如此一來,他自然同意了晉國“借道”的請求。而且,盡管身邊大臣苦心規勸,但虞國國君還是答應對方的再次“借道”,以致最後葬送了自己的國家。

心理支招

在日常溝通中,讓對方暢所欲言是為了判斷對方的實情;讓對方沉默,是為了結交對方的誠意,言語之間使對方與自己情投意合。在言語交流過程中,我們要想對方所想,急對方所急,充分表達出自己對對方的同情和理解之情,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為接下來的溝通奠定基礎。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