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心理暗示有時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凶殘的德軍曾經對一個俘虜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他綁起來,蒙上眼睛,告訴他要把他的血放光。然後在他的手腕處施加一點刺痛,再用水龍頭一滴一滴地放水,發出不斷的滴答的聲音。
他們也許隻是想捉弄他,但是想不到的是,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俘虜竟然真的死掉了!當然並沒有任何致命的措施施加給他,那他為什麼會死掉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心理暗示發生的作用。所謂心理暗示,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通過語言、行動、表情或某種特殊符號,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影響,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觀點、意見,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動。
在這個事例中,德軍給俘虜的暗示是:要把他的血放光。而這個俘虜相信了他們的話,就是接受了暗示,就影響了自己的身體機能,導致自己死亡。
暗示施行起來是非常簡單的。暗示者隻要給一些現成的信息,使被暗示者無批判地接受,暗示就會發生作用。
暗示不需要講道理,隻靠直接的提示。比如美國有一種戒煙電話,當一個人煙癮上來難以抑製時,就可以撥打它,然後就會聽到難聽的氣喘聲和咳嗽聲。這就是在暗示你,如果不戒煙,下場也會是這樣!這種暗示,往往比大堆的說教還要有效,也許是因為給人的感覺很直接吧。
那麼,人為什麼會接受別人的暗示呢?難道人們沒有所謂的“主見”嗎?
人格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任何人做出判斷,都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製之後而做出。這樣的決定和判斷,我們稱為“主見”。
一個“自我”比較發達、健康的人,是比較“有主見”的。但是,我們知道,人不是神,世上並沒有萬能的和完美的人,任何“自我”都不可能在所有情況下都正確。這就導致了“完全有主見”的人是不存在的。正是“自我”在客觀上的缺陷,為別人的影響和心理暗示,留出了空白,提供了機會。
當然我們對心理暗示不要一味地恐懼和排斥,因為心理暗示並不都是消極的,還有很多積極的。前麵講到的那個戒煙電話就是一個。另外,我們的古人也早已學會了這個方法。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望梅止渴”的故事,講曹操有一次率兵馬遠途跋涉,天氣炎熱,官兵們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一口水井和一條溪水。於是曹操對士兵們說:“前麵山上有一片梅林,馬上就要吃上梅子了,到時就不渴了!”
梅子是酸的,人們一提到“酸”,因為條件反射的作用,就會分泌大量唾液,這樣就可以暫時解渴。士兵們聽到曹操說有梅子,一下在嘴裏分泌了許多唾液(當然他們自己意識不到),感到不那麼渴了,也來了精神,不自覺地加快了腳步。
在這裏,曹操就巧妙地使用了心理暗示。
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利用積極心理暗示的例子。比如一名運動員的成績已經非常接近世界記錄了,這時,他的教練在旁邊輕輕暗示道:“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這一暗示,激發了他全部的潛能,使他發揮到最好,在比賽中真的得了第一。
其實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們不必一定要等待別人給予我們,我們自己就可以給予自己很多這樣的暗示。許多成功學家提到,人要有積極的心態,要善於自我激勵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你經常對自己說:“我能行,我是最好的!”就能調動起很大的能量。這就是自己暗示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