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大象是一種力量無比的動物,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那樣的龐然大物,隻用一根細細的竹竿就可以把它拴住。世界上許多的馴象人都是這麼做的。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象很小的時候,就被拴在上麵,小象雖然拚命掙紮,卻無力逃脫。最後它們隻好放棄努力,並形成了一種觀念:這竹竿是我無法掙脫的。漸漸地,象長大了,雖然它已經有很大的力量,別說是竹竿,就是一棵樹也可能連根拔起,但他自己卻不知道!它以為這根細細的竹竿仍然是他無法掙脫的,甚至連試都沒有試一次。
這就是因為它小時候形成的印象,一直保持到長大,卻沒有通過嘗試去發現已經變化了的情況。或者說,拴住大象的不是什麼竹竿,而是那種“我沒法逃脫”的想法。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心理定勢”,就是用過去形成的經驗來衡量新的事物。
其實我們不應該笑話固步自封的大象,因為在生活中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
在亞利桑那新開的一家印第安珠寶店裏,女老板為一批脫不了手的綠鬆石珠寶發愁。當時正是旅遊旺季,她的綠鬆石雖然價廉物美,卻總也賣不掉。最後,在去外地進貨的前一天晚上,她氣急敗壞地寫了—張紙條給售貨員,“此盒內物件,價錢乘以二分之一”。她打算虧本也要賣了。幾天之後,她從外地回來,發現那批珠寶果然賣光了。但令她驚訝的是,不是以一半的價錢,而是以兩倍的價錢賣掉的,因為售貨員沒有看清她寫的字,以為“二分之一”是“二”!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這也是心理定勢在起作用。許多顧客都有這樣的心理,認為價錢高的東西是好的,價錢低的東西是差的。顧客也許對這些寶石並不了解,而盲目地相信價錢高=質量高,而顧客也許正想買的就是高檔貨呢,所以寶石成功地賣了出去。
這也體現了人們的一種心理規律,就是人們在認知人或事時,總是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知識、認識來判斷,而在主觀上有一定的定型。
當然定勢思維並不總是讓人“上當”,它首先具有積極的作用,就是幫助人們按類型來記憶事物,判斷事物。頭腦裏積累一定的知識、經驗,可以使我們在認識同一類新的事物時,更加省力,更加容易,不再需要長時間的摸索。
但是客觀事物千差萬別,情況又總是在變化,“老眼光看人”,憑“想當然”,有時也會出錯,就是我們上麵說的那些情況。定勢思維還容易妨礙人們的創新。
日本的東芝電氣公司1952年前後積壓了大量的電扇賣不出去,7萬多名職工費盡心機,也想不出辦法。有一天,一個小職員向董事長石阪提出了改變電扇顏色的建議。當時,全世界的電扇都是黑色的,而這個小職員建議把黑色改為淺色。公司采納了這個建議,結果大獲成功,而且從此以後,世界上的電扇就不再是一種顏色了。
這一設想,看似簡單,其實突破定勢思維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否則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沒有想到呢?在我們如今的生活裏,也有很多定勢的思維束縛住了我們,隻是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誰能突破定勢思維,推陳出新,就更容易成為這個時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