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道德的自律階段是比他律階段更高級的階段

天真無邪的幼童,一看見新奇的玩具就要,想吃東西就動手去抓,他才不在乎該不該要呢。平時,你隻要留心觀察兒童作遊戲就會發現,兩三歲的孩子雖然表麵上在一起玩,但實質上卻沒有遊戲規則和合作精神,而是隨心所欲,各行其是。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齡,兒童就會變得文質彬彬,知道什麼該要什麼不該要,玩彈子,跳皮筋都有一定的“規章製度”了。

兒童從“無法無天”到“循規蹈矩”,從自我中心到有道德觀念的社會人的過程,就叫道德社會化。

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判斷和智力是並行發展的,屬於認識發展的一個階段和一個方麵。他把兒童的道德發展分成他律性道德階段和自律性道德階段。

皮亞傑為了了解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設計了一係列有關小孩的笨拙行為和偷竊事件的二難故事,要求小孩判斷故事主角的好壞程度,並說明理由。

其中有這樣兩個故事:有個叫傑思的孩子,他媽媽叫他去吃飯。他進飯廳時,不知道他媽媽在飯廳門後的椅子上放有一個盤子,所以他推門時把盤子裏的15個杯子全部打碎了。另有一個叫思瑞的孩子,當他媽媽不在時,他想吃放在碗櫃裏的果醬。由於果醬放得高,他沒有辦法拿到,他就試了很多次,在這個過程中,他把一個杯子碰落在地打碎了。

講完上述兩個故事後,他就問受測驗的小孩:上述的兩個男孩哪一個比較壞?

結果是,一般說來年齡小的孩子會認為,打碎15個杯子的男孩比較壞。這是因為他們對行為的道德判斷,隻看結果,不看動機,隻看打碎杯子的多少,而不看為什麼會打碎杯子。這說明他們的道德觀念還處在他律階段,屬於客觀取向。

而7-8歲的孩子就不一樣了。這個年齡的孩子,有的開始認為打碎一個杯子的男孩比較壞。他認識到第二個小孩雖然隻打碎了一隻杯子,但他是因偷果醬吃打破的。這就開始把行為的後果和行為動機及意圖結合起來考慮了。這說明他的道德觀念已發展到自律階段,也就是道德評價轉為主觀取向。

而對錯誤行為的處罰,孩子們是怎樣看待的呢?

處在他律性道德階段的幼童,一般會認為:一個人犯了錯誤應該給予處罰,而任何可以使他痛苦的方式都可以,比如打罵、不給玩具、取消零用錢等等;並且這些處罰方式可以和所犯錯誤的類型和程度無關。

而進入自律性道德階段的比較大點的孩子,則認為處罰方式應該結合錯誤的性質和程度,以便使受罰者能清楚地認識到他的錯誤所在。如打碎鄰居的玻璃,他應該挪用自己的零用錢去賠償,遊戲時毆打他人,就該不允許他繼續玩。

總之,無論是從道德的判斷和對處罰的看法,都證明道德的自律是比他律更高級的階段。這在成人世界裏也是如此。一個不敢去做壞事的人,和被動去做好事的人,隻能算作普通人;而一個自覺不違犯道德、主動去做好事的人,才算是一個好人。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