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得到天下後,有一次與群臣討論他打敗項羽,取得成功的原因。他說:“論在後方出謀劃策、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子房;鎮國安邦,治理百姓,籌辦糧餉,我不如蕭何;帶兵百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傑出的人才,我能夠用他們;而項羽有個謀士範增,卻不能用,所以我能打敗他。”
說白了,劉邦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了解人、尊重人,使下屬的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而項羽呢,盡管“力拔山兮氣蓋世”,卻唯我獨尊,不懂得承認和尊重別人,才會導致最後的失敗。
心理學認為,尊重是每一個人的心理需要,不管這個人先天條件如何,財富有多少,地位是高是低。任何人都需要來自別人的尊重。
美國心理學家的一個實驗,證明了尊重對人心理產生的影響。
為了調查研究各種工作條件對生產率的影響,在一次經典研究中,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從一個大車間中,選出六名女工作為被試者,做了一個實驗。
這些女工的工作是裝配電話中繼器。她們在一個一般的車間裏先工作兩個星期(第一時期),以提供一個正常生產率的標準。
然後,把她們從車間安排到一個特殊的測量室,這裏除了可以測量每個女工的生產情況外,其他條件都與主要裝配車間相同。她們在這裏工作的五個星期(第二個時期),工作條件沒有任何改變。
第三個時期,改變了對女工們支付工資的方法。以前,她們的薪金額決定於整個車間(一百個工人)的產量,現在隻決定於她們六個人的產量。
到了第四個時期,在時間表上安排五分鐘的工間休息——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第五個時期,工間休息的時間增加到十分鐘。
第六個時期,建立了六個五分鐘的休息時間製度。
第七個時期,公司為工人們提供—頓簡單的午餐。
在隨後的三個時期裏,每天提前半小時下班。
第十一個時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製度。最後,到第十二個實驗時期,原來的一切工作條件全都恢複起來,這時的環境條件與女工們開始工作時的環境條件完全相同了。
這樣翻來覆去地折騰,是為了什麼呢?最後得出的結果是:不管條件怎樣改變——增加或減少工間休息,延長或縮短工作日,每一個實驗時期的生產率,都比前一個時期要高。也就是說,女工們的工作越來越努力,效率越來越高。
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說某一個實驗有利於提高女工的效率,可是其他實驗並不如此啊,而且最後又退回到最初的條件。
實際上,“功夫在詩外”,這些實驗對女工的影響並不在於直接影響她們的工作效率,而是讓她們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視。受到尊重和重視,使女工煥發出更大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才提高了工作效率。
是的,每個人都需要尊重。尊重的需要是人的一種高級需要。人與人有差異,人與人在財富、地位、學識、能力、膚色、性別等許多方麵有所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維護自己的自尊是人類心中最強烈的願望,因此,滿足尊重的需要對人來說十分重要。很多時候,人們為了獲得尊重,會通過追求流行,講究時髦,用高檔商品,買名牌服裝等手段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馬斯洛說:“尊重需要的滿足,能夠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會到生活在世界上的用處和價值。”但尊重的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會使人產生自卑感、軟弱感、無能感,會使人失去生活的基本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