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人的需求得到滿足後,又會產生新的需求

《後漢書·岑彭傳》中記載:東漢初年有兩個地方勢力首領,名叫隗囂和公孫述,分別割據隴(今甘肅東部地區)和蜀(今四川中西部地區)兩地。東漢光武帝派大將軍岑彭等率軍隊去攻打隗囂占據的西城、上邽兩城。當時光武帝給岑彭寫了一封信,說如果攻占了隴地兩城,便可率軍去攻打蜀地的公孫述,並發感歎說:人所苦惱的就是不知足,既已平定隴地,又盼望得到蜀地了!

“得隴望蜀"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裏得來的,後來常用來形容人的貪欲沒有止境。

人們常說:“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春秋時荀子也說過:“貴為天子,欲不可盡。”意思是,像天子那樣的地位,什麼享受不到呢,即使那樣,仍然還有無窮的欲望要滿足。

這些話和成語“得隴望蜀”一樣,在使用時常常帶有貶意。

但是如果從心理學上來看,這是人的一種客觀的屬性。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需要不可能是靜止的、不變的,總是原有的需要滿足了,又產生新的需要。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人的感覺器官同外界接觸,隨著接觸多而頻繁,觸覺會隨之衰減。衰減率與滿足程度成正比,滿足度越高,衰減率越高。就像俗話說的:“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

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言人馬斯洛有一個重要學說叫“需要的層梯”論。他認為人的需要有五種: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從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雖然人類的所有需要都已本能化了,但各種需要強度是不同的。這些強度不同的本能化需要,馬斯洛假設它們以層梯形式分布,位於層梯底部的需要比上麵的需要更為強烈,與動物所擁有的需要更相類似;位於層梯上部的需要卻是為人類所特有的。

馬斯洛對低級需要和多級需要之間的差異作了概括,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雖然高級需要與生存沒有直接關係,但它們的滿足是更值得追求的,因為滿足這類需要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體驗,達到精神安寧和內在生活的充實。

每個人都沿著需要層梯向上攀登,在滿足了某個層次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需要後,他就應當向下一個更高的需要層次遞進。而能否引起需要,又取決於兩個條件:一個是個體感到缺乏些什麼,有不足之感;另一個是個體期望得到什麼,有求足之感。所以,需要實際上就是在這兩種狀態下所形成的一種心理現象。

一般說來,當人們產生了某種欲求或需要時,心理上就會產生不安與緊張的情緒,成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隨後就發生選擇或尋找目標的心理趨向,當目標找到後,就開始滿足需要的活動,當行為告成,需要就在不斷滿足過程中削弱。行為結束,人的心理緊張消除,然後又有新的需要發生,再引起第二個行為。這樣的周而複始,不斷遞進。

人們得隴望蜀,永不知足的特點,正是這種心理規律的必然反映。

得隴望蜀,有時會成為我們提升自己、追求進步的動力;而對一些單單崇尚物質的人來說,卻可能成為走上犯罪道路、走上邪惡道路的動力。比如許多貪官貪心不足蛇吞象,大肆利用職權貪汙,成為國家的蠹蟲。而像比爾·蓋茨之類有比較高精神追求的人,卻已經把金錢隻“看成一個數字”,積極從事慈善事業不說,還把遺產捐給社會,因為他追求的已經超越了物質的低級層麵,而追求比較高的“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