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布衣天子朱元璋布衣天子朱元璋
清風明月

第十四章 嶄露頭角

屢次騙降,欺騙元朝政府,此時的張士誠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痛哭流涕,悔恨不已,也就不再多想,準備聽天由命了。

當時脫脫率領大軍圍了高郵,對外號稱百萬,但是我相信肯定是有水分的。當年赤壁之戰,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其實也就是二十多萬,小小的高郵縣城哪裏用得了那麼多雄兵,真要打起仗來,估計也就是前麵幾萬人在攻城,後麵數十萬人在觀戰喊加油吧。

因此,脫脫分了一部分軍隊去包圍六合起義軍。六合起義軍哪裏見過這陣勢啊,當時就嚇懵了,隻得派人向附近滁州起義軍郭子興求救。

其實郭子興和六合起義軍關係不是十分融洽(郭子興到處和人相處不融洽,可能是心胸有點狹隘的緣故吧),有些個人恩怨在裏麵。郭子興得知情況後,心中不禁冷笑道:“你小子也有今天,還想讓我去救你,做夢去吧!”

朱元璋得知情況後,當眾沒說什麼。等到眾人散去後,他給郭子興講了一個故事。

說有一次,晉獻公想要攻打虢國,但是中間卻夾了一個虞國,於是,晉獻公便派人帶上珍寶無數獻給虞公,想要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

宮之奇得知後,連忙勸阻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虞國一定跟著亡國。晉國萬萬不可依賴!我們怎麼能與賊寇一起玩樂?三年前我們已經借過一次道了,已經破壞虞虢聯盟,鑄成了大錯。豈能再錯下去?俗話說嘴唇沒有了,牙齒就寒冷,說的不就是虞、虢兩國的關係嗎?”

虞公心喜財寶,卻不以為然,當場答應了晉國使者。宮之奇身為重臣,見國家將亡,自己卻無能為力,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他在臨走之前留下四句話:“虞國過不了年終大祭了,就在這一次假道之行,晉國不用再出兵了……”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之後,隨後回國,順道把虞國也滅了。

朱元璋講完這個唇亡齒寒的故事後,說道:“元帥,如今六合是我們滁州的屏障,一旦六合被元軍所占,那麼滁州肯定是元軍的下一個目標啊,唇亡齒寒,我們滁州還會安全嗎?我們不能因為往日的一些小恩怨而不顧大局,還望元帥三思啊!”

朱元璋這一番話句句說到了點子上,郭子興聞言後,沉默不言,思慮了一會,覺得朱元璋說得不無道理,於是命令朱元璋帶兵前去營救六合起義軍。

戰國時候,鄒忌總是用比喻或是講故事的方法委婉地規勸齊王,貼切自然,入情入理,總是能使齊王心悅誠服。而唐朝魏征雖然也是直言進諫的名臣,但是他的諫言方式太過直接,很難讓人接受,有幾次把唐太宗氣得揚言要殺掉他,幸好長孫皇後從旁勸誡,才得以平息。我們試想如果魏征碰到的是商紂王,估計也會像比幹一樣被挖心而死。很顯然,曆史上的朱元璋情商還是很高的,他采取的就是鄒忌這樣的諫言方式,通過講故事來說明道理,使郭子興心悅誠服,確實令人佩服,也值得我們學習!

朱元璋得令後,率領部隊解了六合之圍,又在滁州設計大敗元軍。本來高郵城是元軍的囊中之物,可人算不如天算,脫脫離朝後,遭奸臣算計,被就地解職押往吐蕃,最後竟然被賜毒酒死在半路。

有道是“樹倒猢猻散”,脫脫解職後,群龍無首,元軍不戰自敗了。就這樣,江南的一場危機終於就此躲了過去。

郭子興這個人目光短淺,看到自己在滁州勢力不錯,便開始飄飄然了。他看彭大、趙均用等人都稱過王,覺得自己現在也不比別人差,想要就地稱王。

朱元璋勸說道:“滁州這個地方,四麵皆山,雖說易守難攻,但是船隻商隊不能通行,不是可以朝夕安穩的龍興之地啊!”郭子興這才斷了稱王的念想。

雖然滁州比濠州要好,但是朱元璋並不滿足。他又看中了一個地方,就是滁州附近的和縣,於是向郭子興建議出兵。郭子興欣然同意。

朱元璋得令後,帶了手下那些猛將們,三下五除二,順利地攻占了和縣。郭子興十分高興,立即提拔朱元璋為和縣的總兵官,這一年朱元璋才28歲。

從25歲投靠郭子興開始,短短三年,朱元璋就升為了總兵官。如此一來,紅巾軍許多資格老、年紀大的將領卻成了朱元璋的手下。許多人見朱元璋毛頭小夥子一個,不肯居於朱元璋之下。當然,還有一個低調的人。他是朱元璋的同輩,年紀比朱元璋還大三歲,朱元璋加入紅巾軍的時候,他已是千戶,朱元璋當總兵官的時候,他是管軍總管,現在卻成了朱元璋手下,但他對朱元璋十分恭敬,鞍前馬後處處謹慎地聽從指揮,朱元璋為此非常高興。

明朝建國後,朱元璋大規模屠殺開國功臣,這個人卻得到了善終,他就是湯和。因為低調和謹慎,才讓湯和得到了善終。所以我覺得在猛人麵前,你隻能低調,不然很可能被“哢嚓”掉。這是後話,那麼朱元璋剛當上總兵官的時候,對於手下將領的諸多不服,他到底是如何樹立威信的呢?

當時朱元璋想到了一個辦法。有一次開會,他故意讓人將會議室中主將的座位去掉,換成了長條凳子。等到會議時間到了,他又故意遲到了幾分鐘,結果一看,發現手下將領們全來齊了,位置也坐定了,隻留末尾的一個空位(最小)。朱元璋也不說什麼,隻是靜靜地坐在了最下麵的一個位置上。朱元璋坐定後,簡單說了此次會議的主要內容,讓大家討論如何解決。

可是大家討論來討論去,非常激烈,卻討論不出個所以然,最後隻能紛紛轉頭看著朱元璋。朱元璋這才開口說話,說要如何如何,聽得手下將士紛紛點頭讚同:

公事至,諸將但坐視如木偶人,不能可否;獨上剖決如流,鹹得其宜,眾心稍屈服。(《明太祖實錄》)

當時,和縣城牆破損嚴重,朱元璋就把修複城牆的任務逐級分解,責任到每個將領。那些將領平日自由散漫慣了,修城這事哪裏放在心上。工期到了,朱元璋親自下去檢查,除了朱元璋負責的那段城牆按期完成,其他將領都沒有完成任務。朱元璋臉色一沉,說道:“這可是主帥的命令,乃是軍令,你們卻不放在心上,有違軍令,你們說怎麼辦?這次不是我總兵專權……”

眾將聞言後,見年紀輕輕的朱元璋臉色鐵青,麵露殺機,心中惶惶不安。

朱元璋接著正色道:“今天的事情我就不再追究,倘若下次誰還敢違抗軍令,定斬不饒!”眾位將領聽了後,無不鬆了一口氣。

從此以後,誰也不敢小看朱元璋,個個俯首帖耳。

前麵說過朱元璋通過“一打一拉”,收服了元朝的兩萬部隊,現在他又通過“一打一拉”樹立了權威,“一打”就是你們這些人延誤工期,違抗軍令,乃是殺頭的大罪,徹底打垮他們的內心;然後“一拉”,這次就暫時先算了,如果下次再敢違抗軍令,定斬不饒。如此一來,令手下將士無不臣服,他的領導魅力確實令人稱道。

朱元璋在和縣當總兵官的時候,還做了一件事情,轟動全城,百姓們紛紛稱頌。

有一次,朱元璋準備外出,走到軍營門口,卻看到一個小孩哭得十分傷心。朱元璋不免有些好奇,上前摸了摸孩子的臉蛋,問他為什麼哭得如此傷心。

那孩子擦了擦眼淚,說自己在等父親。

朱元璋聞言後,心中納悶不已,又問了一句,你父親到底在哪裏呢?

那孩子指了指軍營裏頭,說出了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這個孩子的父親在軍營中養馬,而他的母親也在軍營之中,兩人明明是夫妻,但是卻不敢相認,隻好以兄妹相稱。今天他十分想念自己的父親,但是不敢進軍營找他,隻好來軍營門口等父親,但是等了好久,卻始終不見父親出來,這才在門口嚎啕大哭。

朱元璋聞言後,呆立在遠處,沉默了好久。他看了看眼前這個孩子,想起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雙親,變得孤苦伶仃,心中不免十分難過。

元末以來,朝廷腐朽不堪,處處欺壓百姓,搞得各地義軍四起。但是這些義軍雖說是打著推翻元朝政府的口號,但是軍紀渙散,每次攻破城池之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跟盜賊無異。這樣長久下去,部隊必將失去民心。

當日,朱元璋召集眾將,說道:“我們都是窮苦出身,被元朝那些當官的逼得沒有活路,這才走上起義之路,但是現在我們攻占了一座城池,就擄掠婦女,弄得百姓妻離子散,試問我們跟那些元朝當官的有什麼區別?這樣的部隊怎麼能夠得到民心,怎麼能夠打勝仗呢?你們回去之後,把擄掠過來的婦女全部還給人家,若有違抗者,嚴懲不貸。”

按理說退還婦女,隻要下令將這些擄掠過來的婦女釋放了,她們自己會找到家人,一家團圓的。可是,朱元璋偏偏不這麼幹,他還特地搞了一個別開生麵的認親大會。

第二天,他發出告示,讓全城的男子在衙門外集合,將這些被擄掠的婦女全部集中在衙門裏,再讓這些婦女出去自己找丈夫。如此一來,百姓們一家團圓,當場抱頭痛哭,整個場麵可就熱鬧了。

搞這樣一場別開生麵的認親大會,朱元璋是有目的的。通過這次認親大會,他讓全城百姓知道自己的部隊是不會擄掠婦女、觸犯百姓利益的,他們跟其他起義軍有本質區別。

當然,他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此事過後,百姓無不頌揚朱元璋,紛紛稱讚他的部隊軍紀嚴明,跟其他的起義軍不同。從此以後,朱元璋的部隊從“草寇”開始慢慢轉變為有理想有紀律的反元正規軍了。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