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布衣天子朱元璋布衣天子朱元璋
清風明月

第四章 最後一根稻草

至正四年對於朱元璋來說,是終生難忘的一年。那一年,在不到半月的時間裏,朱元璋死了父母和大哥,無依無靠。那一年,對於元朝政府來說,也是非常頭痛的一年。五月,連下大雨二十多天,黃河暴溢,河南、山東一帶沿河州縣全部遭了水患,幾十萬百姓淪為難民。元朝政府卻束手無策,以致水勢不斷擴大,向北侵襲。

到了至正八年正月,黃河再次發威,淹沒了沿河州縣,情勢更為危急:

“既而河水北侵安山,淪入運河,延袤濟南、河間,將隳兩漕司鹽場,實妨國計。”(《元史·賈魯傳》)

意思是說,黃河泛濫向北侵襲了安山,洪水灌入整條運河,綿延到了濟南、河間一帶,將毀壞這兩地漕司所屬鹽場,非常妨礙國計民生。

按照史書上的記載,這次黃河水患導致運河中斷,那麼大都的糧食和生活必需品無法供應;水侵河間、山東兩地的鹽場,勢必減少元朝政府的國家財政收入。

有道是“經濟決定一切”,元朝政府國庫早已空虛。而且自從河患發生以來,災區百姓流離失所,餓殍滿地。百姓們走路無路,隻能紛紛起來反抗,有的搶劫商旅,有的攻擊官府,各地開始暴動不斷,起兵反元。

兩次黃河水患時,元朝政府討論過如何處理此事,但是朝廷中權貴們的意見也不盡相同,分裂成了兩派:一派是以脫脫為主的主修派,還有一派是脫脫的死對頭別兒怯不花。

脫脫叫做“脫脫帖木兒”,蒙古族蔑兒乞人,是元末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主編了《遼史》《宋史》《金史》,史書上對他的評價非常高,說他是“賢相”,可見他的能力絕非尋常。

元至正四年那次黃河泛濫時,脫脫剛剛辭去相位沒有幾天,當時朝中以右丞相別兒怯不花為首。他雖然對災民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卻沒有治理黃河。至正八年正月,黃河再次暴溢,而且更加凶猛。不僅使沿岸百姓流離失所,而且還影響了元朝政府的經濟命脈,可把元順帝給嚇壞了。他這時才想起了脫脫,於是在至正九年(1349年)閏七月,重新啟用脫脫為中書右丞相,讓他主持工作。

可以說,當時脫脫接手的完全是個爛攤子,官貪吏汙、紀綱廢弛、賦役不均,種種問題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了。脫脫知道這些問題一時之間也解決不了,當務之急是要治理好黃河。不然的話,隔幾年就黃河泛濫,沿岸全是難民,這些難民走投無路之下,就會攻擊政府,危害社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繁榮與穩定。

脫脫下決心治理黃河,可是他不懂水利,於是選拔了一個叫賈魯的人,任命他為行都水監使,專門治理河患。

賈魯這人,從小就十分聰明好學,還胸懷大誌,長大後更是謀略過人,而且他特別喜歡天文地理,是當時水利方麵的首席專家,後人對他評價十分高。曾經有過這樣的論斷,說“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漢之賈讓,元之賈魯”。

賈魯是個很務實的科學家,至元四年,第一次黃河泛濫的時候,他就親自去了災區現場,實地考察、測量地形、繪製地圖,經過一番調查研究之後,他提出了兩個治理黃河水患的方案:

第一,他建議修築北堤,用來製衡黃河泛濫。這種方案用的時間較短,耗費人力和財力也較少,但是治標不治本。

第二,他建議疏塞並舉,疏通黃河向東流,想辦法恢複古道。這樣治理的效果會更佳,當然耗費的人力和財力也更多。

可惜當初脫脫不在朝中,他的奏章一遞上去就石沉大海,估計被元朝政府扔到哪個垃圾桶裏了。

後來,脫脫複出,特地召開會議,邀請他一起商量如何治理黃河水患的問題。賈魯在會議上再次提出自己的治河主張:

“必疏南河,塞北河,修複故道。役不大興,害不能已。”(《元史·成遵傳》)

其實這就是他的第二個方案,采取疏塞並舉的措施。脫脫當場拍板讚同。當時開會的還有一個工部尚書叫做成遵(相當於現在的水利部部長)有些不高興,當場與頂頭上司脫脫爭辯起來。脫脫側目看了看他,完全不理會,堅定地說:

“事有難為,猶疾有難治,自古河患即難治之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元史·脫脫傳》)

意思是說,有些事情很難做,就像是難治的疾病,自古以來,黃河水患就是那難治的疾病,現在我想要把這病徹底治好!可見,脫脫當時的決心有多大。

在脫脫的大力支持下,從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開始,元順帝正式批準治河,並任命賈魯為工部尚書,總管治理黃河的一切事務。賈魯也不辱使命,按照疏塞並舉、先疏後塞的工作方案,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成功完成了治理黃河的巨大工程。

脫脫治理黃河的功勞確實利在千秋,但也非盡善盡美,同樣留下一些弊政。

當時賑災物品要發到災區百姓手中,畢竟要經過層層行政單位。地方長官們暗自留了一點,然後發到州上;州上官員見了,也要留一點,再給縣裏;縣裏官員見了,也偷偷留下一點,再轉給鄉裏;鄉裏官員也不客氣,留下一點,再發到村裏;村裏的士紳也要暗中留一點,再發給百姓。如此一來,經過層層盤剝,發到災區百姓手中的糧食還能有多少呢?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基礎,當量變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引起質變。當時的元朝政府腐朽不堪,百姓怨聲載道,就差最後“一根稻草”,引發質變,壓死這頭駱駝(元朝政府)。沒過多久,這根稻草便來了。

至正十一年,脫脫為了徹底治理黃河,開辟南北水路,強征15萬民工和廬州戍軍2萬人挑河築堤,搞得民怨沸騰。這些民工當中,其實很多是信奉明教的信徒。他們暗中宣傳明王已經出世,說什麼天下就要大亂,隻有明王才能拯救大家。剛開始,許多人將信將疑,但是這種言論一傳十,十傳百,沒有幾天,傳遍了整個民工營,漸漸地,許多人也就相信了。

又過了幾天,民工營中又傳出一個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沒有幾天,15萬民工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當時民工們自然知道“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意思,但是誰也不知道前半句“石人一隻眼”到底是什麼含義。

直到有一天,民工們正在埋頭苦幹,突然,有一個人大叫起來,像是挖到了什麼不尋常之物。眾人聽到叫聲後,好奇地圍了過來,七手八腳地將這東西挖上來一看,原來是個石頭人。

眾人紛紛上前,把石頭人擦拭幹淨,不由得吃了一驚。原來這個石頭人臉上隻有一個眼睛!接下來的情景相信大家在電視劇中時常看到:

正當大家議論紛紛,不知道怎麼回事的時候,一般來說,這時會有一個見多識廣的長者站出來。他會仔細看看石頭人,然後說道:“這歌謠中石人一隻眼不就說的是這個嗎?”

眾人聞言後,紛紛點頭附和。

這位長者再登高振臂一呼,“兄弟們,元朝政府逼迫我們強修黃河,害得我們家破人亡,這日子沒法過了。今日天意如此,我們不如就反了吧?”

“對,我們反了吧。”

“對。”

“既然天意如此,反了。”

……

底下眾人紛紛響應,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起義馬上就要爆發了。

當然這不可能是什麼天意,完全是套路啊,曆史上不知道玩了多少回。這個歌謠肯定是明教首領韓山童和劉福通事先編製好,讓信徒們暗中傳播開來,至於這個石頭人,肯定是他們事先派親信埋好,再等民工第二天親自挖出,讓他們相信這是天意,要讓這些民工跟隨明教起義。

這個把戲雖然沒有什麼新意,但是在封建社會還是屢試不爽的。畢竟當時百姓還未開化,總是被統治階層所謂的“天意”糊弄著,皇帝說自己是“天子”,聖旨第一句就是“奉天承運……”因此,韓山童與劉福通決定也以“天意”來號召百姓,幫助自己起義。

按照史書上的記載,韓山童與劉福通等人在潁州(現今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聚集了3000人馬,殺黑牛白馬,誓告天地,正式宣布起義。他們打出的口號是: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輟耕錄》)

韓山童還自稱為宋徽宗第八代世孫,(大宋皇帝不是姓趙嗎?為了權力竟然連祖宗也不要了,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麼自圓其說的?)劉福通也成了宋朝大將劉光世的後代。於是,眾人一起推舉韓山童為明朝的明王,暗中聯絡各方教眾,以頭裹紅巾為號,約定時間起兵造反。可惜,不小心走漏了風聲,導致元朝突然派兵前來鎮壓,韓山童不幸被捕犧牲,他的兒子韓林兒乘亂逃了出去。

劉福通帶領眾人衝出重圍,整頓隊伍,占領潁州城,民工大起義就這樣正式爆發。

雖然韓山童犧牲了,但是他在曆史上的地位卻是不可磨滅的。他是第一個舉起了反元旗幟的人,帶領著窮苦百姓紛紛起身抗元,中國大地上燃起了熊熊烈火。

當時元朝統治中國,將百姓分為四等。蒙古人自然貴為第一等,而南宋境下的百姓就是第四等。在他們眼中南人為賤民,當時有很多不平等:

蒙古人不需要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隻需罰交一頭毛驢價格相等的燒埋銀即可;漢人不能有名字,隻能以出生日期為名;蒙古人害怕漢人起來反抗,畢竟漢人人數遠超他們許多,因此禁止漢人擁有鐵器,連一把菜刀也必須幾家合用;等等。

當時元朝的賦役很重,前麵我們說過朱元璋的家鄉災荒不斷,僅僅半個月,他的父母和大哥就餓死了,漢族百姓完全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對元朝統治的仇恨像是幹透了的柴火,就等韓山童和劉福通這把大火了。

韓山童、劉福通起義的消息傳開後,黃河沿岸的民工們紛紛響應,當即殺了監工,頭裹紅巾,紛紛投奔劉福通。沒過幾天,義軍發展到數十萬,遍布大江南北。

這時候,經過三年乞討的朱元璋回到寺廟中吃齋念佛,時常聽到周邊百姓和兒時的小夥伴們,今天誰誰誰又參加義軍,反抗暴元去了,明日又聽說誰誰誰參加義軍,反抗暴元去了。你說朱元璋要是一點也不心動,那肯定是假的。

有個類似的插曲:記得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深圳改革開放後,開始蓬勃發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年輕男女南下打工。我出生在浙江東部的一個農村,當時村裏很多十八九歲的女孩子懷揣著夢想,早早地休學,南下深圳服裝廠打工去了。許多留下來繼續上學的人,都是在家長的強壓下才完成學業。

言歸正傳,在周邊百姓的影響下,朱元璋開始有些蠢蠢欲動了,可是怎麼也下不了決心,畢竟造反這條路有所不同,是個高風險的職業(當然也是回報最高的),而且還不能回頭。一旦選了這條路,要麼封侯拜相、列土封疆;要麼殺身成仁、永垂不朽。你看《水滸》中的那些好漢,哪個願意從一開始就落草為寇、落下一世罵名呢,還不是走投無路了,才被逼上了梁山嗎?

夜晚,朱元璋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怎麼也睡不著覺,於是披衣起身,望著窗外深邃的夜空,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理想。自己到底該一輩子在這寺廟中吃齋念佛,直到老死,還是應該出去闖蕩一番,幹些轟轟烈烈的大事,等到自己年老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自己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呢?

左思右想之後,朱元璋還是拿不定主意,於是決定征求一下寺廟中佛祖的意見。

他緩緩地來到神像麵前,就地跪倒,雙手合十,虔誠地向佛祖求卜,想知道自己究竟該何去何從。他先在佛祖麵前誠信禱告了一番,許下“離開寺廟”的心願,然後慢慢晃動竹筒,直到有一支竹簽緩緩地跳了出來。朱元璋拿起竹簽一看,竟然是“不吉”。

既然佛祖點化自己不要離開寺廟,那麼朱元璋又拿起竹筒,許下“留在寺廟”的心願,再次慢慢搖動竹筒,直到有竹簽掉出為止。朱元璋拿起竹簽一看,發現還是“不吉”。

“去留皆不吉”,這樣的占卜結果讓朱元璋不知所措了。朱元璋心想:去也不是,留也不是,難道你是要讓我造反嗎?於是,朱元璋第三次拿起竹筒,緩緩地搖動竹筒。過了一會,一支竹簽跳了出來,朱元璋撿起來一看,上麵寫著一個“吉”字。

上麵所講朱元璋占卜的事情記載在《禦製皇陵碑》中:

“卜逃卜守則不吉,將就凶而不妨。”(《禦製皇陵碑》)

意思是說,選擇離開、選擇留守寺廟都不吉利,選擇造反反而沒啥問題。

這個故事是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親口說的,跟他出生時各種傳說故事的性質和目的一樣,他把自己的造反說成受了佛祖點化,更能使大眾認可他的統治合理性。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