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多會猶豫不決,朱元璋也不例外。他雖然得到佛祖點化,但造反這件事畢竟風險太高。正在猶豫中,他收到了一封書信,因為這封書信,他下定決心走上了起義的道路,並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
這封信到底是誰寫的呢?
原來,當年一起放牛的小夥伴湯和早投奔了義軍,他托人從濠州帶信給朱元璋,信的內容大致分這三層意思:首先,感懷往日的貧苦,還念念不忘一起偷地主家小牛吃的交情。其次,自己已經帶了十來個兄弟投奔了濠州的義軍,並且屢立戰功,還當了官(千戶),現在每天和兄弟們一起大口喝酒,大塊吃肉,好不快活。接著大肆讚揚了朱元璋的才能,說他從小就是孩子王,有領導能力。最後終於說出寫這封信的目的:“你不要再躲在寺廟中當和尚了,快來參加義軍,我們一起奮鬥吧!”
朱元璋看完此信後,又喜又驚。喜的是好兄弟湯和已經參加了義軍,還當上了千戶,驚的是湯和給自己寫信,那可是私通義軍,萬一消息泄露,腦袋也就搬家了。朱元璋是個很謹慎的人,默默地看完信件,便悄悄地燒掉了。
可是,不知怎地,朱元璋收到義軍密信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了。寺廟中有個人平日裏跟他交惡,便準備暗中去官府告發朱元璋。幸好有個師兄跟他關係十分要好,暗中通知,勸他趕緊逃跑。
當時,外邊還很混亂,元朝政府軍四處抓捕和尚,燒毀寺廟,搞得人心惶惶。原來紅巾軍信奉明教,而明教又主張信奉彌勒佛,說什麼彌勒佛下凡,解救世間百姓。於是,元朝政府隻要看到寺廟中供奉著彌勒佛,就認為可能是明教的秘密活動場所,本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的原則,一律燒毀。
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朱元璋終於被逼上了“梁山”,他揣著湯和寫的第二封信,決心投軍反元。當時在皇覺寺附近濠州活躍著一支反元義軍,那個義軍的首領叫做郭子興。
這郭子興是山東曹州人。他父親本是個算命先生,周遊天下、四海為家。有一次,他父親經過定遠,碰到當地一富戶人家,當時尚有一個瞎女還沒有出嫁。他父親算了一卦,知道這女的是個旺夫命(其實不算我也知道她旺夫,畢竟家裏這麼有錢),便娶了那女的為妻,在當地安家。後來他父親又依靠女方勢力,逐漸富裕起來,還生有三子,郭子興乃是第二個兒子。郭子興剛出生時,他父親為他卜得一吉卦,十分歡喜。
郭子興長大成人之後,性格十分豪爽俠義,而且視金錢如糞土,成天揮霍家財,殺牛備酒,結交四方豪傑。他看不慣貪官汙吏們的強取豪奪,受不了地方官府的鳥氣,就加入了明教,舉起反元的大旗。
朱元璋見郭子興的義軍離自己不遠,而且小時候的夥伴湯和也在那裏,便決定投奔郭子興。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25歲的朱元璋離開了寺廟,躊躇滿誌地來到了濠州城,準備投奔郭子興。
當時濠州城被起義軍所占領,而城外駐紮了元軍,雙方雖然沒有交戰,但是對峙不下,情勢十分緊張,因此,起義軍戒備十分森嚴,對來往客商盤問得非常仔細。
朱元璋來到城門口,對著守城的士兵,雙手合十,一鞠躬,想要入城。
守軍的士兵抬頭一看,見是個身穿袈裟的和尚,身材十分魁梧,相貌十分奇特,不像是個好人,心道:“這兵荒馬亂的,你這和尚不躲在寺廟中好好吃齋念佛,卻跑到這裏,做什麼?”
“大和尚,你來此處,為何?”守城的士兵問道。
“我是來投靠城裏的義軍。”朱元璋平靜地回答道。
守城士兵聞言後,上下仔細打量著眼前的大和尚,心道:“你這呆子謊話都不會講,這節骨眼上誰還會來明投義軍,莫非你是元軍派來的奸細,想混到軍中,裏應外合,攻占我濠州城。”
守城士兵想到此處,雙手一揮,說道:“好好搜查搜查,看看是否元軍派來的奸細。”
本來朱元璋隻要拿出湯和的推薦信,守城將士自然會將他畢恭畢敬地迎進城中。可是,朱元璋興高采烈地來投起義軍,沒有想到卻被這些人當作奸細,心中自是氣憤不已,也不打算拿介紹信,便當場跟他們爭吵了起來。幾個守城的士兵也被他搞急了,一擁而上,當場拿住了朱元璋,將他當作奸細上報了郭子興那裏。
一般來說,作為義軍的首領,郭子興哪裏顧得了這些小事,通常聽完彙報,就頭也不抬地揮揮手,讓手下將這些奸細處理了便是。也是朱元璋命不該絕,這天郭子興心情不錯,生怕一不小心弄錯了,寒了來投奔的好漢們的心,目前又正是用人之際,於是決心親自去見見這個奸細。
郭子興來到城腳下,見到了朱元璋。他見朱元璋長相奇特,不由得吃了一驚,問道:“你這和尚來自何處?”
“我原本是皇覺寺中的和尚。”朱元璋見這人被人前後簇擁著,定是個義軍中重要人物,回了一句。
“哦,”郭子興點點頭,繼續說道:“你是前來投奔我的,可有什麼憑證啊?”
“我乃是起義軍中千戶湯和小時候的夥伴,他曾寫信望我來投呢。”朱元璋回道。
郭子興聞言後,揮揮手。旁邊的士兵會意後,放朱元璋近前。郭子興經一番審慎詢問核對,這才發現眼前的這個和尚哪裏是什麼奸細啊,分明就是千戶湯和小時候的玩伴,受了湯和的邀請,前來投靠。於是,郭子興趕緊命人給朱元璋鬆綁,收在軍中。就這樣,朱元璋終於投靠了郭子興的起義軍,成為了一名反元誌士。
郭子興第一次看到朱元璋時,便覺得他相貌十分奇特,而且守城士兵也因為他的相貌,將他錯當了奸細。難道朱元璋的相貌真的十分奇特?(其實就是醜陋了,隻不過他是皇帝,給他點麵子罷了)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有一日心血來潮,重金懸賞尋找民間丹青高手為自己畫像。據說前兩名畫師一律被皇帝殺了,隻有第三位畫師活了下來。到底是為什麼呢?
第一位進宮的畫師乃是個丹青高手,此人作畫十分認真。他把朱元璋畫得跟真人一模一樣,簡直就像是照片拍出來的。朱元璋看後,勃然大怒,當場下令將這畫師處死。按理說這畫師畫得好應該重獎才是,為什麼卻被斬殺?
原來曆史上真實的朱元璋乃是個麵容醜惡之人,五官失調,不成比例。當朱元璋看到自己這樣的畫像,怎麼可能不大發雷霆呢?
第二位畫師得知第一位畫師的遭遇後,戰戰兢兢不敢給皇帝畫像,可是皇命在此,又有什麼辦法呢?他琢磨了一下,心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皇帝肯定也是如此。”於是,他將朱元璋畫得風度翩翩,儼然一位潘安再世的美男子。朱元璋看到他呈上來的畫像後,勃然大怒,這畫畫得一點也不像自己,當場又下令將這個畫師斬殺。
朱元璋殺了兩名畫師後,傳令第三位畫師過來作畫。這第三位畫師得知前麵兩位畫師的遭遇後,心想:這畫得真實,要被殺頭,這畫得不真實,又要被殺頭,這可如何是好?他左右為難,不知所措,後來靈光一現,終於想到了辦法。
他不慌不忙地來到大殿上,讓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上,而他自己卻站在皇帝側前方,仔細描繪朱元璋。他不像前兩名畫師一樣從正麵著重描繪朱元璋的外貌,而是畫了朱元璋的側麵相。整幅畫看不清朱元璋的真實麵容,但是卻能體會他那種帝王氣概。總的來說,這畫像跟朱元璋本人“神似”。朱元璋看完此畫,龍顏大悅,當場重重賞賜了這位畫師,還封他為自己的禦用畫師。
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曆史記載,朱元璋確實不是貌美之人,他長得比較奇特,《明史》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朱元璋姿貌雄偉,奇骨灌頂。誌意廓然,人莫能測。”(《明史》)
這前麵八個字說他身材高大雄偉,相貌奇特,後麵八個字說他的帝王氣概,非同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