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射雕英雄傳》中一燈大師說過一則“佛祖割肉喂老鷹”的故事,或許在百姓眼中,寺廟中的和尚都是一些看破紅塵和遠離世俗名利的世外高人,他們有著菩薩的心腸,慈悲的笑容,即使對著十惡不赦的壞人也會動惻隱之心。
其實,這些也隻是電視劇中才有的場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這句話還是對的。
朱元璋在寺裏當和尚的時候,每日除了敲鐘念佛之外,還要幹一堆的雜活,擦桌掃地,砍柴挑水,洗衣做飯,時常還要被老和尚們呼來喚去,稍有不如意,便會被當場斥責。寺中的生活雖然清苦,但是朱元璋已經很滿足了,因為在這裏,至少還有口飯吃。
關於朱元璋在皇覺寺中的生活,有些史書上還記載著一些小故事,非常有趣。
朱元璋在皇覺寺中當和尚時,老和尚吩咐他每天都要打掃一遍佛堂。朱元璋沒有辦法,隻好照做。有一次,他在打掃佛堂的時候,被伽藍神像絆倒,摔了一跤。朱元璋氣憤不過,爬起身子,拿起掃把將伽藍神像打了一頓。沒過幾天,大殿上供奉佛像的蠟燭被老鼠啃斷了,寺中方丈大發脾氣,要求追責。因為大殿的打掃工作是朱元璋負責的,所以老和尚將朱元璋訓斥了一頓。
朱元璋心想:大殿中的伽藍神日夜享受著人間的供奉,你卻看護不好自己的蠟燭,還怎麼看管整座廟宇和庇護人間百姓呢?還害得我被罵!他越想越生氣,於是找來一支筆,在伽藍神像後麵寫上“發配三千裏”幾個大字。
這個小故事真假難辨,但是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確實有常人無法比擬之處。世人對神佛一向磕頭膜拜,畢恭畢敬。可是朱元璋小小年紀,還是個和尚,不僅敢打伽藍神像,而且還敢將他發配三千裏。這種過人的見識和膽略,確實令人敬佩。
先是出身貧寒,讀不起書,隻好當童工給人放牛,後來被東家劉德解雇,不久家鄉又鬧了饑荒,雙親和哥哥去世,朱元璋為了生活,被迫出家當了和尚,但是黴運還沒有結束,沒過多久,由於當地鬧饑荒,寺裏沒有香火,僧人們吃飯也是個問題。主持實在沒有辦法,隻好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其實就是討飯,美其名曰而已)。
朱元璋在皇覺寺中由於資格淺,常被寺廟中的老和尚欺負,就連這次雲遊化緣也被他們欺負了。因為大家都要出去化緣,為了避免大家聚堆,化不到緣,寺廟中管事的對每個人的化緣區域作了一定的劃分。分配給朱元璋的化緣區域是淮西和河南。其實這兩個地方當時也是重災區,遍地都是要飯的,你讓他怎麼化緣?
朱元璋雖然再一次被欺負,但是他沒有鬧脾氣,收拾好吃飯家夥,便獨自一人上了路。他一邊走一邊乞討,從濠州出發,一直向南到了合肥,然後又向西進入河南地界,到了固始、信陽等地,又往北走到了汝州、陳州等地,向東又去了鹿邑、亳州等地,終於於1348年結束了三年的雲遊化緣,重新回到了皇覺寺中。
老子有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我一直覺得這句話包含深刻的道理。老天爺這次對朱元璋也是公平的。雖然朱元璋被人欺負,去了難化到緣的重災區,但是在那裏他也收獲到了許多其他和尚收獲不到的好處。
第一,開闊眼界,積累了社會經驗。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是很有道理的。現代人往往通過旅行來開闊眼界,朱元璋沒有錢去旅遊,但是在這三年乞討生涯中,他用雙腳丈量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可以說,朱元璋通過這次乞討流浪,也同樣開闊了眼界,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對他日後的成長很有幫助。(由此可見,我們平時也應該把孩子多帶出去旅遊,讓他見識一下世麵,對今後的成長有一定的好處。)
第二,艱苦的流浪生活也慢慢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人物性格。這種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對他開天辟地、建立新王朝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當然這種性格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他登基稱帝後,為了徹底鏟除開國功臣們對朱家子孫皇位的威脅,故意製造了“明初四大案”,株連至死十多萬人。不可否認,這段流浪的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第三,開始有了信仰,內心變得強大。人若是沒有信仰,就像無頭蒼蠅,整天渾渾噩噩。朱元璋在外流浪乞討三年,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候,他不僅接觸到了“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民間說法,而且也接觸到了北方白蓮教各種宣傳活動。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總會一個人靜靜地仰望著星空,思考著人生和理想。他沒有親人,為了生活,出家當了和尚,為了生活還沿路乞討,他覺得不能再過無頭蒼蠅一樣的生活了,於是開始慢慢有了信仰,相信明王一定會出世,一定會來普度眾生。當然他更相信必須通過自己的雙手來改變這樣的局麵,我相信當時的朱元璋雖然物質方麵很貧乏,但是內心已經很充實、很強大了。
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者!
1348年,朱元璋終於結束了雲遊化緣(沿路乞討),又重新回到了皇覺寺。對他這次外出做個總結,可以借用兩句話:“生活是艱辛的,收獲是滿滿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我個人認為,如果沒有這三年的流浪乞討生活,朱元璋的革命沒有堅決性和徹底性,也就無法率領群雄,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王朝。
當然,朱元璋經過這整整三年的流浪乞討生活,深深地知道百姓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為他日後成為一位明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古以來,在我國的封建社會中,百姓才是社會最底層最基礎的一個群體。他們人數眾多,但是一個個沒錢沒勢,時常遭受官員和土豪劣紳的欺辱。政府其實是社會各階層利益衝突時的仲裁者和調節者,在古代封建社會中許多帝王,哪怕是千古明君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人,通常也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總是處處維護著這些地主階級的利益,唯獨這個平民皇帝朱元璋卻是個例外。他出身貧寒,父母早死,食不果腹,為了生活,去寺廟中當過和尚,後來饑荒,寺廟也無法度日,又隻能外出乞討。他的前半生受盡了白眼和欺淩,深深地體會到這世間底層百姓的無奈與艱辛。因此後來他推翻元朝、君臨天下之時,便堅決地站在了底層百姓這邊,處處為百姓著想,努力維護底層百姓的利益,令人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