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上麵還有三個哥哥(朱重五、朱重六、朱重七)和兩個姐姐,父親朱五四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家中沒有地,隻得常年給地主劉德做長工。一年到頭,他起早貪黑,除去交租的糧食外,全家人也隻能勉強糊口。
朱五四和他的妻子還是非常疼愛小兒子朱元璋的,拿了家中所有的積蓄(其實家中真沒有值錢的東西),送朱元璋去讀私塾。可是,家裏實在太窮了,沒讀幾天,又不得不輟學。既然沒有錢讀書,那麼就直接工作吧。小小年紀的朱元璋就這樣當上了“非法童工”,給地主劉德家放牛。
朱元璋從小十分好學,雖然讀不起私塾,但是時常把牛係在外麵吃草,自己一個人偷偷地跑到課室窗外聽課。
由於放牛的原因,朱元璋還認識了一群窮人家的放牛娃,這裏麵有徐達(後來的天下第一名將)、湯和、郭英、周德興等人。
在這群放牛的窮孩子中,朱元璋年紀不是最大的,但卻是最有主意、最有威信的“孩子王”。他們時常在一起放牛,一起玩遊戲。據說每次做遊戲的時候,都是朱元璋扮演皇帝,其他孩子們都願意俯首稱臣,聽他使喚。
有一次,朱元璋和周德興、湯和、徐達等村裏的小夥伴們一起在山上放牛,肚子餓得咕咕直叫。一個個聊到酒肉,全是一副饞涎欲滴的樣子,但是人在山上,誰也沒有辦法弄到吃的。
這時,朱元璋靈機一動,說道:“有了。”
眾人一聽,納悶不已,紛紛問道:“什麼有了?”
朱元璋笑了笑,說道:“要吃肉,還不簡單,麵前就有肉,不吃那是傻子。”
眾人聽說有肉吃,自是高興不已,可是轉念一想,這肉到底在哪裏呢?一個個疑惑地望著朱元璋。
朱元璋指了指牛圈中的一頭小牛,說道:“來,大夥一起把它斬殺了,如何?”
湯和、徐達等小夥伴們聞言後,紛紛響應,拿起柴刀把小牛宰殺了。他們堆起了柴火,烤起了牛肉,吃得是一幹二淨。
眾人吃完牛肉,打了個嗝,這才發現天色已晚,該回家了,卻不知道如何向東家劉德交代了。
朱元璋看了看大家的一臉囧樣,說道:“沒有關係,大家快把現場收拾幹淨。我有辦法。”說完,他拿起那根牛尾巴,把它用力插在了石頭縫裏,待小夥伴們把現場打掃幹淨後,急忙回去告訴東家劉德,說不好了,小牛不知怎的鑽進了石頭縫裏,怎麼拉也拉不出來。
事情的結果可想而知,劉德一不是三歲小孩,二不是傻子,怎麼可能被朱元璋忽悠?他回去後將朱元璋毒打了一頓,並將他趕了出去。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發現朱元璋小時候是個膽子大,敢講謊話、敢惹事的“孩子王”,無論在古代還是放在現代,他都絕對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也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他最後卻白手起家,平定天下,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改寫了中國曆史。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一堆孩子一起玩,那些乖巧聽話,不會闖禍的孩子往往學習成績會好一些,長大後往往能成為一個不錯的技術人員或工程師。而那些膽子大,愛惹禍的孩子王往往學習成績差點,考不上好大學,但是長大後卻有可能成為大老板或是大領導。
有時候我在想,作為家長,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一定要把孩子教導成中規中矩的乖孩子呢?
言歸正傳。
就這樣,朱元璋每天起床,開始工作(放牛),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闖闖禍,回家後接受父母的批評教育,一過就是十多年。雖然清貧,但是我想這段日子或許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了。即便日後他登基稱帝,坐擁天下,也未必會比此時單純幸福——坐擁天下,也同時擁有了天下的煩惱;當上皇帝,卻一直為治天下和繼承人擔憂。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上天似乎也想考驗一下朱元璋,不幸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發生旱災,幾個月不下雨,莊稼全死了,不久,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百姓們隻能吃草根樹皮充饑。饑荒之後,又瘟疫橫行,以致餓殍遍野:
“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饑疫。”(《明史》)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隻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兩人相依為命,那一年朱元璋才16歲。
親人去世,朱元璋來不及悲痛,他們沒有田地,也買不起棺材,如何安葬親人成了大問題。兄弟兩人思前想後,最後決定向東家劉德求救,希望他能念在主仆一場的情分上,安葬了自己的親人。可是,劉德不但不幫忙下葬,還把朱元璋兄弟臭罵了一頓,趕了出去。
在朱元璋兄弟走投無路之際,鄰居劉繼祖實在看不過眼,主動給朱元璋一塊墳地,讓他們兄弟二人趕快下葬親人。朱元璋對此感激涕零,後來當了皇帝,對此還念念不忘,說道:
“朕昔寒微,生者為衣食之苦,其死者急無陰宅之難。籲,艱哉!爾劉繼祖發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朕。朕得斯地,樂葬皇考妣於是,至今難忘。”(《高皇帝禦製文集》)
意思是說,我從前貧困寒微,整天為衣食而煩惱,親人死得緊急,為沒有墓地而煩惱感歎,唉,難啊!劉繼祖大發仁愛之心,把自己家的地分給了我一塊。我這才得以安葬父母親人,至今難忘。
朱元璋當上皇帝時,劉繼祖已死,但是他念念不忘劉繼祖當年的恩情,追封他為義惠侯,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我相信劉繼祖並非神仙,算不到朱元璋日後會當皇帝,當時他送墓地給朱家兄弟,完全出於一片善心,並非貪圖回報。但與人為善,會讓世界和自己活得溫暖一點——我們往往需要的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那些時刻總能觸動我們的靈魂,令人一生難忘。
安葬了父母親人之後,朱元璋看看哥哥嫂嫂日子也不好過,不想成為家人的累贅,於是決定去皇覺寺出家當和尚。那一年,他17歲。
關於朱元璋去皇覺寺出家當和尚,民間也流傳著一些故事,我給大家也順便講講吧。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後不久生了一場怪病,腹脹不食,晝夜啼哭不止。朱元璋家中十分貧寒,父母拿不出錢來給他醫治,便想把他送給附近的寺廟。
父母二人背著朱元璋上了寺廟,結果發現寺中空無一人,和尚們也不知所蹤。兩人無奈,隻得將朱元璋背回家中。
兩人背著朱元璋,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中時,卻發現屋簷下坐著一個老和尚。隻見那人童顏鶴發(和尚好像沒有鶴發,隻有童顏),遠遠望去,宛如一位仙人。
那位僧人對著朱元璋父親招招手,輕輕地說道:“來來來,抱過來受記吧。”
朱元璋父母二人聞言後,不敢不從,隻好將朱元璋抱了過去。
僧人抱過朱元璋,雙手撫摸著朱元璋的額頭,和顏悅色地說道:“莫哭,莫哭,一會便好。”說來奇怪,沒過多久,朱元璋便覺得好過了許多,不再啼哭。
朱元璋父母見此情景,不由得喜出望外,連忙跪倒在地,一個勁地叩頭致謝。
那僧人雙手合十,還了一禮,飄然遠去。
“敢問師父法駕何處?”朱元璋父親突然想起尚不知恩人的住處,連忙問道。
那僧人頭也不回,隻是靜靜地回道:“皇覺寺。”
第二天,朱元璋活蹦亂跳,疾病早已痊愈。他父親認為朱元璋與佛有緣,而且當時家中貧困,便把朱元璋送到了皇覺寺,出家當了和尚。
朱元璋入了皇覺寺,當了小和尚,每日要挑水打柴,打掃佛堂,起早摸黑,甚是辛苦。
有一天,他在掃天王殿時,發現那“四大天王”頂天立地站著,雙腿像根柱子,掃起地來十分不便,便一邊掃地,一邊嘟囔道:“雙腳抬起來!”
話音剛落,那“四大天王”的雕像突然動了起來,一屁股坐在地上,雙腳蹺了起來。
從那以後,這皇覺寺天王殿中的“四大金剛”不再是頂天立地的站像,而變成了坐像,後來新建了一些寺院,也紛紛效仿皇覺寺,把天王殿中四大天王神像由立像改為坐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