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先生和女孩C是大學同學,同窗四年他一直暗戀著對方,而C當時有男朋友。在R先生眼裏,C是一個溫柔嫻靜的女孩,說話慢條斯理,從來都不會咋咋呼呼的,給人的感覺很舒服。這樣的女孩,就是他認為可以作為一生伴侶的最佳人選。
大學畢業那年,C和男友由於工作去向的問題產生了分歧,結果分道揚鑣。R先生開始對C展開猛烈的追求,也許是真心可鑒吧,C最終答應做R先生的女朋友。兩個人的戀情在周圍的同學中傳為美談,大家都覺得,他們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按理說,R先生應該很快就會跟C結婚,可在提到這件事時,他卻表現得很猶豫。朋友問R先生:“你們感情也穩定了,結婚不好嗎?”R先生歎了口氣,滿臉無奈地說:“說實話,我想和她分開了,但不知道怎麼說……”
“分手?怎麼回事?”朋友驚訝地問。
R先生戀愛後,第一次分享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由於他的工作很忙,趕上著急的項目時,幾乎就沒有休息日,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剩下工作了。可即便如此,他還要每天擠出時間給C發消息彙報情況,有時真的是抱著手機就睡著了,又被C的電話叫醒。
朋友問:“是不是相處久了,沒有最初的新鮮感了?”R先生搖搖頭,說:“我喜歡穩定的感情,對她的愛也沒有減少,可我不太喜歡我們之間的狀態。你知道嗎?我除了工作以外,幾乎就沒有跟朋友出去吃過飯。每次我說要出去,她就會表現得很傷心,問我是不是厭倦她了,是不是不想跟她在一起了。她說一直以為自己對我來說很重要,原來都是自作多情。”
說到這裏的時候,R先生狠灌了一口酒,而後又說:“我沒有想到,大學裏那個溫柔懂事的姑娘,談起戀愛是這麼黏人。有時候,一個女人需要你,不願意讓你離開她的視線,這感覺挺好的。可後來發現,我跟她在一起總有種內疚感。她把我的生活起居安排得很好,做我喜歡吃的飯菜,家裏的電器、家具都是我最喜歡的。有一次,明明是給她買生日禮物,回來的時候卻拎著大包小包的男裝。我出差的時候,她不停地發消息給我,從早到晚,任何事情都跟我彙報,也要求我向她彙報……這份愛密不透風,讓我喘不過氣來,但要跟她提分手,我又覺得對她有愧疚。”
聽到這兒,你也許能明白R先生的痛苦。不是他厭倦對方,而是對方的愛太沉重,就像枷鎖一樣捆住了他,讓他完全喪失了自己獨立的空間。這樣的情感關係是病態的,彼此折磨,卻又難以擺脫。
這一生能得到他人的愛是幸運的,但幸運不代表幸福,因為幸福的前提是,兩個人都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成熟的愛。女孩C恰恰不懂這些,她竭盡全力地證明自己懂得愛、值得愛,結果卻逼得對方想要逃離。
心理學家認為,一段和諧的關係,必然是有付出和接受。然而,當付出和接受之間的循環被破壞,情感輸入和輸出的比例失調,關係就會朝著壞的方向發展。這種破壞往往不是因為“不願意付出和給予”,而是某一方“不願意接受”。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說過:“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對此,武誌紅老師也有同樣的看法:“隻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會覺得自己在這個關係中絕對問心無愧。這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有這種感覺的人,會覺得自己在關係中永遠正確。那麼,相應地,關係的另一方就會覺得很不舒服,會頻頻感到內疚,會經常覺得問心有愧,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為什麼那麼喜歡付出,他最終一定會產生逃離的衝動!”
人際交往或是經營感情,需要付出真誠,但不代表一分耕耘,就能有一分收獲。當一個人付出他的所有,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一段關係中時,最好提醒一下對方:每個人都應當有獨立的空間,做獨立的自己,親密有間才能長遠。如果你全盤接受了,那麼你們這段關係就已經失衡。當有一天你感覺彼此不合適,想要開始新的生活時,雖然你有結束這段關係的權利,可內心那份愧疚感會控製你,讓你難以啟齒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