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裏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裏,有個乞丐到一戶人家乞討,仆人見到他,態度很不好,讓他趕緊離開。乞丐說:“我太冷了,我隻是想借用你們的火爐烤幹衣服。”仆人一想,又不用給他東西,就同意了他的請求。
乞丐把衣服烘幹後,又對廚娘說:“我能用一下您的鍋嗎?我隻想煮一點石頭湯。”廚娘皺起眉頭,說:“石頭湯?我倒想看看你怎麼做。”於是,廚娘就把鍋遞給了乞丐。
乞丐把在路上撿到的石頭洗幹淨,放在鍋裏像模像樣地煮了起來。“可是,我覺得還需要一點點鹽。”乞丐很自然地說道。廚娘答應了他的要求。緊接著,在乞丐一次次“自然”的要求下,廚娘又給他拿了豌豆、薄荷和香菜,接著還把碎肉末放到了湯裏。
最後,聰明的乞丐把石頭從鍋裏撈出來,美美地喝了一碗肉湯!
盡管這是一則虛構的寓言,可結合生活仔細想想:你是不是也有意無意地做過和廚娘一樣的事?原本隻是接受了對方的一個小請求,到最後卻做了很多超出意料的事。如果最初他跟你提這樣的要求,你未必會答應,甚至會當麵拒絕。但為什麼在接受了那個小請求之後,一切都好像由不得自己了呢?
196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裏德曼和弗雷瑟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把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這些主婦們沒有異議,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把一個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她們的庭院裏,依然有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與此同時,實驗人員又隨機訪問了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把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她們的庭院裏,結果80%的家庭主婦都不同意。
有沒有發現,這實際上也是一場心理博弈。通常,人們都不願意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畢竟它費時費力、不容易成功;但對於那些較小、較容易的要求,卻很樂於接受。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會比較容易地接受較大的要求,心理學上將其稱為“登門檻效應”。
人的每個一致行動都有其最初目標,在許多場合下,由於人的動機過於複雜,就會麵臨對各種不同目標的比較、權衡和選擇。在相同的情況下,那些簡單容易的目標比較容易被人接受。另外,人都願意把自己調整成前後一貫、首尾一致的形象,哪怕別人的要求有些過分,為了維護印象的一貫性,也會違背意願繼續下去。
F女士退休後,每天都在小區的散步。那天,有個笑容甜美的姑娘跟她搭訕,無來由地誇獎了她一番,說她皮膚保養得好,氣質也很棒,跟F女士聊了很多話題,美容、養生、教育、旅遊,等等。很快,F女士就放鬆了警惕,覺得這姑娘挺好的。
說到興頭上的時候,姑娘熱情地對F女士說:“阿姨,哪天您可以到我家去,我給您做個美容試試。或者,您也可以試試我現在用的產品……”話說到這份上,F女士也不好意思說“不買”“不用”,似乎找任何理由推辭都有些牽強。
就這樣,F女士從姑娘那裏買回了一樣東西。過了一段時間,那位姑娘又來“看望”F女士,問及她家裏是否還需要添置什麼,說自己這裏有很多廚衛用品,F女士很愉快地又訂購了幾件產品。她可能不知道,那位姑娘其實是某公司業績最好的直銷員。
列舉這些事例的目的是想提醒大家,很多時候被他人操控都是我們自己助推而成的。我們為了得到他人的好感,答應了對方的小請求,結果就難以拒絕後麵更大、更不客氣、更具實質性的要求了。到最後,你可能就是為了討好對方而犧牲自己的意願。
這裏要說的重點,不是你為對方做了什麼,而是你出於什麼樣的心態去做。是心甘情願的,還是怕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而失望?如果是後麵的心態,那你已經被他的情緒控製了。對此狀況,你也應負起一部分的責任,因為你試圖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實現自我價值。
有沒有什麼退路可走?當然有!那就是不要為了照顧他人的心情而改變自己的計劃。哪怕對方用一些話刺激你、暗示你,你也要保持自己的立場。不縱容對方,不接受小請求,才能有效阻止“得寸進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