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梅和鼎以前在潮陽做生意,後來他發了財,就娶妻納妾,買了仆人、丫鬟,置辦了田地房屋,把家安在了白雲坊。梅和鼎雖然富有,但他為人不驕不吝,性格豪放,好行施舍。外鄉人因窮困不能回故鄉的,隻要向他張口,他準會有求必應。所以朋友們都佩服他有義氣。
梅和鼎晚年時,平常日子裏沒什麼事情可做,又耐不住寂寞,就把房後的幾畝荒地開墾了,用來種花種菜。南方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栽竹子幾天就成了竹林,植樹一個月就有了蔭涼。他又在後院裏堆起了假山,挖塘養魚,遍種奇花異草。
他的鄰居中有個叫的人,是郡裏的秀才,從小沒有了父母,三十歲還沒娶妻。他的家中雖然窮困,他倒也處之泰然。梅和鼎看重他的人品,經常同他往來。可是,就算修鱗再貧窮,也從不開口向梅和鼎求借。梅和鼎偶然送給他一些東西,他也極力推辭,堅持不接受。即使硬逼他收下,他日後也會想法子還上,決不差一絲一線。梅和鼎讚歎道:“古代賢者不輕易要人家東西,也不輕易送人禮物,我在修先生身上得到了證實。”此後,更加敬佩他了。
有一年的夏天,梅和鼎正在喝茶乘涼,突然一陣暴雨來臨。雨停後,東邊出現了一道彩虹。忽然,仆人通報修先生來訪。梅和鼎喜出望外,認為高人雅士的鞋能踏踏自家院內的青草,實在是一種榮幸,便急忙拖著鞋去迎接。兩人握手言歡,閑聊家常,突然修鱗盯著假山連連口稱怪事,說:“這難道是定都山嗎?”假山東北邊十幾步開外有塊大石頭躺在那裏,修鱗測了測石頭的方向,說:“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大石國呀!”他還順著假山往南走。離假山不遠的地方有個魚池,魚池的西岸有個螞蟻窩,土堆有二三寸高。修鱗指著螞蟻窩告訴梅和鼎:“這是東海,這是蚍蜉國。”說完他又轉身蹲在池邊,撥開花草,好像在找什麼。
梅和鼎糊裏糊塗地跟著他,也不知道他要幹什麼,隻是跟在他後麵停停走走的。他正在暗笑修鱗的書呆子氣時,修鱗忽然找到一件東西,愕然地說道:“真有這個呀!”梅和鼎到跟前一看,原來是一條幹了的鮒魚,長三寸多,已經叫蟲子蛀過一半了。修鱗退了回來,拉著梅和鼎的手,回到假山下邊,圍著石頭搜尋,看到一群螞蟻銜著土出出進進地忙著築窩,不禁悵然若失,站在那裏長籲短歎,暗自垂淚。
梅和鼎不解地問他:“修先生,你為什麼會在這裏流淚呢?”
修鱗歎息著說:“最近發生的事情太奇怪了,請到室內給老先生詳細說說。”梅和鼎將信將疑地聽他說故事,等到聽完後,恍然大悟,兩人便促膝而坐,談禪論道,就像兩個出家人似的。後來,兩人一起到羅浮山去采藥,再也沒有回來。
梅和鼎的二兒子叫梅蟠根,他的繪畫老師上官周是我的朋友。他把父親及修鱗的事說給了上官周聽,上官周覺得有趣又告訴了我。我聽了這個故事以後,不由長歎了一句:“這個故事簡直就是《南柯記》的續集呀,請讓我記錄下來吧。”
修鱗以前是一個人獨居的,他每天從早到晚就是刻苦讀書,也算是一個專心致誌於功名的人。
有一天,他讀了很久的書,累了,就對著北窗睡午覺。蒙矓中,他好像看見一個穿黑衣服的人推門進來,身高一寸多,他催促修鱗快起來,說:“現在快快起來,有使臣拿著令箭到了。”修鱗覺得奇怪,正要問問到底發生了什麼,那個人已經出去了,一眨眼就不見了。
修鱗磨蹭著剛下了床,腳一沾地,他就覺得自己的身子有了變化。他驚詫極了,看見了台階下邊排滿五彩的儀仗,有許多身著古裝、拿著符節的使臣站在台階的兩排,一個使臣模樣的人對他宣道:“蚍蜉國王召修鱗進京,請馬上起程。”
修鱗拜了拜使臣,推辭道:“草野小民,地位卑賤,有什麼資格見國王,又怎麼能承受這隆重的邀請呢,這不是違反了禮儀嗎?”
使臣笑著說道:“國王因為聽說先生是賢人,本來國王準備親自拜訪,無奈國事繁忙,抽不出身來,所以派近臣元蚼恭恭敬敬準備好太平車,捧獻白玉,請先生一定親臨海國。伊尹耕於莘野、薑尚釣於渭濱的事,當然先生早就聽熟了;而巢父隱於箕山,許由用潁水洗耳的事,卻不是國王所希望的。”修鱗再三辭讓不過,最終才勉強答應了。
使者的隨從送上帽子和衣服,並且幫他穿戴好了,扶著他上了車。一行人馬熙熙攘攘,沿著台階而走。他們約莫走了數十裏地,才到達西牆下邊。修鱗心中暗想,牆西就是梅家花園了,為什麼走起來覺得這麼遠?他不由得滿腹疑團。
他們又走了很久,看見牆下有一座城樓,城牆、城門俱有。城上寫著“東關”二字,登城的便道有一百多級石磴。前麵的儀仗隊按順序進去了。有數人跑在道的左側,說:“守關的侍候進關。”車馬到了驛館,使者元蚼將修鱗請了進去。室內擺設特別豪華,山珍海味數也數不清,而左右隻有元蚼陪著。
第二天出關,守關的小吏請求護送前往,元蚼伸伸下巴頦說:“免了。”那派頭夠尊貴的,修鱗這才知道他是蚍蜉國的顯臣。
不到中午,他們一行人都到了城門附近,國王親自出城,迎出三十裏地。隻見那個國王頭戴著紫金冠,身穿著赤錦袍,披著素羅鶴氅,相貌奇偉,恭恭敬敬地站在那裏等候他。
修鱗連忙跳下了車跑上前去誠惶誠恐地對著國王叩頭,國王回禮說:“祖宗顯靈,才請得先生光臨敝國。因此,敝國全仗先生保護了。先生不遠千裏而來,肯定有什麼教導寡人的。寡人雖然不聰明,但是全國以內,都聽先生的。”
修鱗回答說:“小民學識淺薄,喜歡在山林隱居,既缺少管仲使國家富強的才能,也沒有王猛挽救時局的誌氣,不料大王如此的器重,以重於三次聘請的禮儀請小民,小民隻好濫竽充數,怎敢不盡綿薄之力以報答呢?”國王大喜,用自己的車子載著他,到祖廟去祭告祖先,又封他為上卿,軍國大事都聽他的。
修鱗平時就讀了很多有關行政管理的書,因此擅長行政管理,一旦位列高官,更是早起晚眠,鞠躬盡瘁,報答國王的知遇之恩。他常常外出巡視,足跡遍及各郡縣。察看山川形勢,親手繪製地圖。
蚍蜉國西靠連綿的大山,東臨大海、森林和湖泊,廣大無邊。四方邊境各設大鎮,均有官員駐守,官員各管六七個城,全由皇室成員充任。這個國家的百姓都勇敢有力量。他們崇尚義氣,喜歡打獵。向南八百裏有個大城邦,叫大石國,民風慓悍,好打仗。蚍蜉國百姓都懼怕大石國的人。修鱗巡視半年,一切都了然於胸。
歸京向國王彙報後,寫了一封奏章:“臣奉命巡視疆土,往返數千裏,經過四十餘城。郡縣中沒有像秦朝那樣的酷吏,邊關上都是像漢朝霍去病那樣的武將。地方三老高興地唱歌,百姓們都平安過日子,天下太平,完全是真的。但是,古代的聖君賢相安不忘危,治必防亂。強大的鄰國離得很近,經常如同老虎似的盯著我們。他們粗野成性,不亞於餓狼。敢請國王防微杜漸,移風易俗,鼓勵眾官,以求得到真理。”
這道奏章呈上之後,國王專門下詔予以表彰。
不久,大石國果然進攻他們。鎮南司空元蚼告急,國王命修鱗兼任宰相,賞他尚方寶劍,派他督率元蟬、元螱的部隊,統領西南二鎮的一萬八千名兵士去抵抗。修鱗出奇兵繞到敵後夾攻,大敗入侵之敵,俘虜、殺死敵人數千名,活捉了敵人的元帥。大石國害怕了,上書請求當蚍蜉國的屬國,並說:“修元帥真是神仙,我們再也不敢反叛了。”修鱗以利害相勸國王,讓他釋放了全部的俘虜。
當修鱗凱旋之後,國王在紫薇宮設宴犒賞軍隊,樂工們唱起采芑歌,以慰勞將士。國王非常高興,他任命修鱗為右仆射兼侍中尚書令,主持軍國大事。還將自己的女兒拖花公主嫁給了他做妻子,還賞給他本國第一好的住宅,另外還有不計其數的金玉綢緞。
從此之後,修鱗在蚍蜉國裏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大家都很尊重他。他就這樣平平安安地過了四十年。他和公主兩個人恩恩愛愛,感情很好。他們一共生了五個兒子和三個女兒。無論是他的兒子還是三個女婿,都當上了大官,他們一家勢力顯赫。
有一年,在一次潮汐之後,海裏有條大魚被衝上了岸。國王命令元蚼率領全國百姓去取這條大魚。這條魚有一百丈長,頭、尾像山一般。百姓們忙忙碌碌幹了一個月,才移動了一百裏地。修鱗上奏章請求停止運魚,說:“陛下,微臣以為,我們耗盡百姓的力量以滿足嘴巴和肚皮不是件好事,應立刻停止。”
國王叫來修鱗,當麵對他說:“先生我聽說,學問貴在變通而忌拘泥,背離人情而又不合時宜,正是王安石不能成為好宰相的原因。我國的風土人情,丞相治國數十年,難道還沒有深刻的了解嗎?我國高原貧瘠,低地潮濕,百姓不種田而要吃飯,全靠遊獵為生。大魚出水,這是天賜給的豐年。群臣都為此祝賀,唯獨丞相持有異議,難道不是人情世故還不熟悉嗎?”修鱗見國王不采納自己的意見,悶悶不樂地回家了。
一天,太史公元蠬報告山頭出現蒸汽,土地發潮,這是發大水的預兆。國王大驚,連忙召集大臣,商議遷都之事,以躲避洪水。
鎮北都護寧朔侯侍中元蟜建議道:“積石山山高路遠,可以在那裏建新都城。”國王大喜,派修鱗去察看地形。修鱗奉命到了積石山,發現這裏到處是光禿禿的,離水源太遠,認為在此建都極不合適。
於是他便寫了一封奏章,派人騎馬呈送國王。奏章上寫道:“臣奉命看地形,走遍整座山,很難找到水源。開辟這個地方,可不像古公亶父到岐山;安居這個地方,也不像盤庚到亳地。依我愚見,舊京城很堅固,靠山近海,稱雄四方,數代太平,有漁鹽之利。不如安定官民,攔水築壩,保住京城。”
國王看完了他的奏章,歎了一口氣,說:“真是書生之見!修鱗的眼光怎麼這樣不遠大呢!”於是國王立即批複道:“從送來的圖表及建議來看,知道丞相想得深遠,足可證明忠君愛國。隻是都城靠著海,水災值得憂慮,如果遷都的行動被阻止,則全國百姓都要變成魚鱉了。現在任命中書令元蚼為左丞相,盡快確定新都城址,寡人即將率後妃、臣民遷移。”修鱗收到詔書,沉默無言。
不久之後元蚼就到了,他們就一起在南山坡上築城牆、建宮殿、開市場、蓋民房,連夜興工。等到工程基本完成的時候,國王就下令把都城十多萬戶人家遷來了。
修鱗看見這樣的情景,大吃一驚,他連忙攔住國王請求道:“國王怎麼輕易地丟下國家根基呢?此時大規模動遷,就不怕敵國乘機發兵麼?”國王沒有回答,隻是安慰了他幾句而已,便繼續下令把積石山改名為定都山。過了不久國王又下了一道旨,任命修鱗為故都留守,晉爵定都公。
修鱗謝恩後,上任去了。公主和孩子並沒有隨同他赴任,而他的隨從也在半路上跑掉了一半還多。修鱗心裏很生氣。到了故都,隻見街空巷靜,滿地狼藉,他更加憤懣,不由仰天歎道:“沒想到我盡忠竭力,反落個流放的下場。國王表麵上厚待我,暗中卻在疏遠我,如此下去還有什麼意思呢?不如解甲歸田,還我本來麵目吧!名利場裏,不再是我立足的地方了。”
於是,修鱗把官印掛在城門上,單人匹馬出關去了。守關的小吏看到他問:“大人,您這是要到何處去?”
修鱗告訴了他,小吏說:“丞相忠誠倒是忠誠,可是趨吉避凶的道理卻沒理解透哇!你反對遷都,難道忍心讓幾百萬生命葬身魚腹麼?小人想,這大概並不是丞相願意看到的吧?”
修鱗說:“這些流言蜚語你怎麼能相信?”
小吏搖搖頭說:“小人請丞相稍留八天,就會看見災難了。到那時,國王的心跡可明,丞相的怨氣大概也可以稍稍平息了。”
修鱗本來就舍不得離開蚍蜉國,見小吏如此說,也想看個究竟,於是便留了下來。到了第四天,突然間就天昏地暗,大雨傾盆,下了十天也沒停止。這時,平地水深數丈,樹稍上掛滿了水草,船行在樓頂之上。那洪水咆哮而至,聲如萬馬奔騰。城牆的地基本來很高,卻也被水淹沒了兩丈四尺。修鱗這才相信遷都是對的。於是他朝西叩了兩個頭,流著眼淚說:“臣辜負了國王的一片心。縱然國王不處分臣,臣還有什麼臉見臣民們呢?”說罷,他把烏紗帽扔到地上,縱身跳進水中。
就在這時,修鱗被“撲通”的跳水聲驚醒,這時他才發現原來自己剛才竟是做了一場夢。
雨剛剛停下,水從房簷滴滴答答地往下淌。他想了想一翻身跳了起來,自言自語地說:“奇怪,奇怪!”於是他穿上鞋走出了房門,沿著台階向前走,那夢中的去路竟依稀可辨。
當他走到西牆下時,發現花磚缺處有個小洞,像銅錢那麼大,恍惚間好像又看到了東關的情形。對著小洞一看,隻見梅和鼎家的魚池、假山曆曆在目,洞口有螞蟻爬來爬去。猛然間他才省悟到,四十年的功名富貴,都是夢裏的螞蟻國變化的。
閑齋評論道:梅和鼎慷慨,修鱗耿直,都是神仙品格,所以不學仙而成了仙。世上的人撇下忠孝福田不顧,而熱衷於在名利場中追逐,稍有不如意,就妄想學仙。其實七情六欲,紛至遝來,雖然有彭鹹在一旁往前拽,從後推,恐怕走一步比退一萬步還難啊!
蘭岩評論道:四十年功名顯赫,反而成了一場夢。因為迂腐之見而去抱怨和責備,總免不掉書生之見。修生也隻有在現實麵前碰壁了,才會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