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智慧11 無為而後才有大作為

【原文】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裏,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

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自然,不輕舉妄動,在未認清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時,暫時不輕易去做。“無為之事”指“無事”狀態,“不言之教”指“無言的教益”。

什麼是聖人?聖人就是智者,說通俗點就是聰明人。聰明人的一大特征就是有所不為,知道趨吉避凶,有的事情一定去做,有的事情一定不做,有的事情可做可不做。

對於聰明人來說,做不做某事首先是建立在對該事的認知上,看清這件事的性質,掂量值不值得做,能不能做,能做到什麼程度。

比如一塊大石頭攔在眼前,這時就不能輕易地認為這是一塊攔路石,它自有妙用:可做天然床,躺在上麵休息;可做墊腳石,站在上麵瞭望前方;又是攔路石,必須繞道而行。

由此,我們發現“石頭原理”:一塊石頭的功能是多樣的,它並不是一塊簡單的石頭。世界上沒有性能單一的事物。

所以,我們認識某事某物必須啟動以下程序:

一、了解它有多少功能,有多少狀態;

二、了解它正在使用什麼功能,處於什麼狀態。

“無為”當以“格物”(認知事物)為前提。它不著急行動,先認清眼前之物與眼前之態再說。

比如一個人走到一塊石頭麵前,如果他配合以上石頭的幾種功能展開行動,將受石頭之道的控製,這就是“有為”。如果他不動也不走近,將使石頭的各項功能都得不到發揮,這就是“無為”。

在無為狀態中,人為陰,石頭為陽,陰陽之間是中間物“空”。表麵上空氣隔開了人與石頭,實際上是思維隔開了人與石頭。我們假定石頭沒有思維,人有思維,中間物“空”也有思維,那麼造成這種無為——隔離狀態的就是有思勝無思,即:

無為勝有為:有思勝無思。

亦即:無為;有思。

這種做事的無為狀態乃是思考的結果。不妄為,不非為。

所謂無為狀態,具體而言是指:

一、遠距離隔離;

二、近距離感知;

三、零距離吞噬。

零距離吞噬,是指解決問題,如化險為夷、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粗為精……即化“有”為“無”。

就這樣,一塊石頭就被人用“無為”的手段解決了。人在此避開了石頭的所有功能,隻把它當無知無欲、無能無量的自然之物對待。

當某事在我們麵前出現,即可應用這一“無為原理”予以解決:

一、先遠距離隔離,看這是件什麼事。

二、再近距離感知,看此事怎樣上手。

三、最後零距離吞噬,通過做人來做事,修身養性,於是成功。

這就是以“無為”的方式做事的簡單原理。

比如我們要養成好的習慣,按習慣自然而然地去辦事就很容易成功。

從行為方式上分,人的行為可以分為定型性行為和非定型性行為。

習慣就是一種定型性行為,是經過反複練習而形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

從心理上來說,行為一旦變成了習慣,就會成為人的一種需要。當你再遇到這類情景的時候,不用過腦子就會這樣做。如果不這樣做,就會覺得很別扭。這說明行為已經具有了相對的穩定性,具有了自動化的作用。它不需要人們去監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誌去努力,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也就是平常說的“習慣成自然”。

有一條眾人皆知的名言:性格決定命運。

那麼,性格是什麼決定的呢?習慣!

習慣左右著人的思想和行為,決定著人的選擇和命運。專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90%的行為出自習慣支配,對生活中無以計數的問題的處理,無不打上習慣的印痕。習慣讓人行為敏捷或行動笨拙,習慣使人聰慧靈透或者呆頭呆腦。習慣是天使,也是魔鬼。好習慣可以讓人插上翅膀,飛向天堂;壞習慣可以讓人銬上鎖鏈,墜入地獄。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