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最早的文學啟蒙,來自母親、叔叔和說書藝人馮秀成。在夏夜,母親常會指著天上的星星,講牛郎、織女和勺子星的故事,還會講小鳥、羊等動物能說話的故事,孩子們勤勞孝順的故事。在冬夜的牛棚中,周大新會聽一位讀過《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的遠房叔叔講名著中的故事。夏夜,他經常聽當地最有名的大鼓說書藝人馮秀成說書。秀成說的鼓書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武打的,如《赤壁大戰》《楊家將》《林衝上山》等;另一類是言情的,如《西廂記》《樊梨花》《守寒窯》《鬧洞房》等。這兩類周大新都愛聽,“他所說的許多故事和人物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腦子裏”,“秀成用他那張巧嘴和那柄鼓槌,把我帶進了一個又一個神奇的故事中。我常常忘了月亮,忘了星星,忘了夜風,完全沉浸在他所渲染的砍殺搏鬥裏”周大新:《夏夜聽書》,見《長在中原十八年》,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86頁。,沉浸在他所講述的悲歡離合中。每當秀成來說書,周大新就老早占好位子。除了搬凳子,還要抱一捆葦席鋪在凳子前麵的草地上。周大新愛坐在葦席上聽書,聽累了,就把頭枕在母親的腿上或半倚在母親的身上聽。
當時,電影很難到農村放映,聽鼓書就成了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和文化啟蒙。鄉村戲曲對周大新的影響也很大,河南有豫劇、曲劇、越調三種戲。逢年過節的時候,公社會組織劇團唱戲,搭一個簡單的舞台,觀眾坐在下麵看戲。壺裏倒上油,點很粗的燈撚子,在燈下看戲,雖然模糊,但兒時的周大新還是被其中的故事感動不已。
1958年秋天,6歲的周大新進入河灣小學讀書。校名來自小學的校舍被一條名叫柳豐的彎彎小河環繞。當時瘧疾仍在鄉間肆虐,年幼的周大新經常被疾病擊倒,“打擺子”之後常常無力行走。但父母因受盡不識字之苦,總是鼓勵他堅持上學。有時是被父親背到學校,有時是讓同在一個小學讀書的遠房姑姑背著去學校。姑姑年長他七八歲,上學晚,年齡大,力氣也大,後來周大新一直記著當時把雙手環繞她脖子上,頭擱在她肩上那種搖搖晃晃的感覺。
家境的貧困使得周大新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老師會給成績好、愛思考的孩子獎勵作業本,周大新的成績一直很好,那些印有“獎品”的作業本也給了他學習的自信和勇氣。這一年國家開始“大躍進”,村裏人幹活時總插些紅旗,還經常有鑼鼓聲,也會看到有人挨家挨戶地收鐵器,說是要煉鐵。“大食堂”興起後,全村人開始在一起用很大的鍋做飯,每頓飯都在一塊吃。“這樣吃飯的好處是,我和我的那些夥伴可以邊吃飯邊在一起玩。早飯後我要背個書包,步行四華裏去河灣小學上課,中午再跑回來吃飯,午飯後再去上課,下午課上完再往回趕。一天十六華裏,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的確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每每走累時,就很羨慕天上的鳥,就在心裏想:人要能飛那該多好!”周大新:《長在中原十八年》,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
7歲時,周大新正式開始幹活。他的主要任務是照看弟弟以及割草喂養家裏偷偷養下來的一隻山羊,去田野裏撿拾玉米稈和棉花根子,去河堤上摟幹草、幹樹葉。當時,村裏的食堂已經難以為繼,吃飯要靠家裏自做,周大新還得撿拾柴火。他最盼望的是家裏能來親戚,母親就會改善夥食,或許能吃到臊子麵和蔥油餅。
周大新最早的文學閱讀是7歲的夏天,他在村裏的打麥場上撿到一張《河南日報》,可能是報紙上的照片吸引了他。閱讀的現場受到攤麥的叔叔嬸嬸的關注,在眾人的鼓勵下,周大新試著將報紙上的字讀出來。當時村裏識字的人不多,大家看到周大新“能讀報紙”,紛紛誇讚他。母親為了獎勵這次為家庭爭光的閱讀行為,煮了一個雞蛋給他吃。周大新閱讀興趣變濃,最初和鄉親的誇讚及母親獎勵的雞蛋不無關係。
1960年,饑饉襲來,村裏開始有人被餓死,周大新也餓得全身浮腫。他曾經連著十八天沒有吃過糧食,全靠母親弄些野菜、樹皮吃,還會將棉花籽的殼去掉,取仁兒吃,或者吃些榆樹皮、玉米棒子芯等。周大新記得有一天黃昏到村食堂領飯,一家人的口糧隻是一團水煮的刺蕨菜。那是一種野菜,本是起止血作用的,平時誰手受傷了,一撮上就止血了,過去根本不能吃。可當時食堂就分這點野菜。在《癸酉年自白》中,他回憶:“1960年春末餓極時,我曾去生產隊的麥地裏偷扯過沒長熟的麥穗,回來在火上一燒,搓下麥粒吃。其中一次是在一個下著雨的傍晚,身個很小的我拎個小筐驚驚慌慌地走進麥田,雨點打在麥葉上的響聲令我膽戰,我唯恐被看護麥田的生產隊幹部發現。那晚的經曆至今仍留在我的記憶裏,使得我如今隻要一在傍晚時分看見麥田就想起了那個傍晚,就聽到了那晚的風聲雨聲,就重新體驗到了那種膽戰心驚。”周大新:《癸酉年自白》,見《長在中原十八年》,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66頁。1960年的冬天,村裏的人死去了一半多,且多為壯年男子,周大新的父親也在饑荒中去世。所幸後來國家的救濟糧到了,周大新得以活了下來。後來他一直養成儲糧備饑的習慣,不管糧店多近,都要買點米麵放在家裏。
1961年,周大新結束初小課程的學習,考上了高級完小,學校在離家六裏地的構林。在一個豔陽高照的秋日上午,周大新背著花布書包和幾個雜麵饃去構林高小報到。他開始了高小讀書生活,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喊上同村的同學一起往六裏外的學校走。下午放學後,再步行回家。中午帶點幹糧和搗碎的鹹辣椒在學校吃。幹糧就是母親用最好的紅薯幹碾成麵後給烙的餅。
周大新最早讀的小說是《高玉寶》,這本自傳體小說曾讓他著迷了好長一段日子。他還讀了《一千零一夜》,書中的曲折故事同樣令他著迷。此後,他總想找書讀,對小說產生了濃厚興趣,也讀到那個時代很多的流行小說,如《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紅旗譜》等。家鄉的人對書籍有著由衷的敬意,春節時,家家都要在牆上貼一張紅紙條,上寫“敬惜字紙”。因之,周大新從小就對寫書的人很是仰慕。
從小學起,周大新對書籍就無比珍愛。雖然母親做的書包是土布,樣式也不好看,但周大新書包裏的書從來都是幹幹淨淨的,不折角不破頁。每學期發了新書,他都要找來紙包上書皮,以保護封麵不被損壞;學期終了,還會將不用的書整齊地放在家裏小桌的抽屜裏。後來因為積累的書多了,母親就專門找來盛香煙的硬紙箱子,將書放在紙箱裏。
因家附近有個黃牛繁殖場,裏麵住了一些幹部、工人,大概每個月能放一次電影。每逢放電影的日子,周大新就不吃晚飯,啃著紅薯步行五六裏地去看電影。看電影是他當時最大的精神享受,他想當兵的願望也和早年看的《南征北戰》有關。這是他記憶中最早的一部電影,當時並不知道這部影片是根據真實曆史事件創作的,看了之後,就萌生兩個願望:一是長大了要當兵,像電影中那些人一樣打仗;二是長大了要寫部電影,讓自己的電影作品去征服更多的人。
在高小的兩年時間裏,有兩位教語文的老師對周大新影響很大,一位是範榮群範榮群,出生於1938年8月,初中文化程度,中共黨員,小楊營鄉孫莊村人。1956年鄧縣三中畢業後,分別在劉集、構林、楊營鄉任教師、校長。見《鄧州名人誌》,1995年版,第656頁。,一位是鄭恒奇鄭恒奇,1937年8月生,河南鄧州人,1963年畢業於南陽師專中文係,1965年畢業於開封師院中文係(函授),1978年前,在鄧州構林、劉集從事小學、中學的語文教學工作,並先後任教導主任、校長等職。見盧繼傳主編:《中國當代科技專家大典·河南卷(下)》,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0頁。。他們會經常鼓勵周大新,說他的作文寫得好。周大新回憶:“在作文評講的時候,還常對班裏的同學念念我的作文,五一節、國慶節學校出特刊,兩位教師總把我的作文薦到特刊上發表——就是用墨筆抄在大白紙上貼到牆上。這些小小的表揚和看重,滿足了我的榮譽心,也刺激了我學習語文的興趣。”周大新:《在構林》,見《長在中原十八年》,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81頁。周大新最為輝煌的時刻,是作文被抄貼在鎮街口的牆麵上,適逢集市,觀眾很多,鄉親們都知道了這是他的作文,回去後就告訴家裏人。母親非常開心,等周大新回家後,就表揚他。這些對他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
1963年秋,周大新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鄧縣三中讀書,並擔任學習委員。當時,吃飯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學校裏雖有食堂,但每月要交四五元錢,家裏交不起這筆錢,小小年紀的他隻好自己做。由家裏送來紅薯、苞穀糝、柴火,還有一點母親擀好的雜麵條,周大新在學校附近的尹營村找個人家,在灶屋裏用幾塊磚頭支一個小鐵鍋,燒火煮紅薯稀飯和雜麵條吃。雖然飯經常做得半生不熟沒滋沒味,但每頓他都是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周六晚上回家,母親會為他擀雜麵條,加上辣椒汁,算是改善生活。伴隨著饑餓,每次上學經過鎮上一家飄著小磨香油的油坊門前,或者走到飄著油炸丸子的胡辣湯鍋前,周大新總會忍不住流口水。一個寒冷的中午,他吞下的紅薯窩窩頭又冷又硬又酸,於是狠狠心花了一角五分錢買了一碗熱騰騰的胡辣湯,吃得滿頭大汗。這碗胡辣湯的美味一直印在他的記憶中,以至多年之後,無論他走到哪裏,總是懷念家鄉的胡辣湯。後來,隨著家境的逐漸好轉,周大新才在學校吃起了食堂。在村子裏,一直堅持讓孩子上學的人家並不多,周大新家是其中之一,很多同齡人因為種種原因忽然輟學,周大新一直有讀書的願望,家裏就算再貧窮也堅持供他讀書。
在周大新求學的這段日子裏,構林實在是蕭條得可憐。兩條不長的街道呈十字形攤開,街上的店鋪十分稀少,他記得有一家百貨店、兩個土產雜品店、兩個飯館、一家照相館、一個郵電所和一個糧管所,還有一個很少開門的戲院。但就這樣一個世界也令他十分新奇,比起居住的村莊和河灣小學,這裏還是要大得多,也熱鬧得多了。
當時的學校有一個藏書兩萬餘冊的圖書館,還有一個閱覽室,這兩處地方加深了周大新對寫作和文學的興趣。他常到學校的閱覽室裏去看各種各樣的文學雜誌,最愛讀的是《奔流》雜誌。他從圖書館借來了《一千零一夜》《青春之歌》《戰火中的青春》《長城煙塵》《紅岩》《林海雪原》《敵後武工隊》《紅旗譜》等一大批小說。他回憶道:“這些小說把我領進了一個個新奇的世界。我對作家的敬佩就是從這時候生出的,‘我要能寫一本書那該多好’的企望就是在這當兒像豆芽一樣從心裏拱了出來。”周大新:《在構林》,見《長在中原十八年》,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82頁。初中,攝於構林鎮
馬學信先生擔任周大新初中三年級的班主任,兼教語文。周大新曾寫出一篇散文《學信先生》懷念恩師:“他是個愛好體育運動的人。在課餘時間,我們常見他堅持用殘臂握拍打乒乓球,他的這種勁頭鼓舞了我們,使得我們班打籃球、乒乓球的人格外多,班裏愛好運動注意鍛煉身體的風氣很盛。”對周大新來說,學信先生批改作文特別認真,每次作業本發回來後,“我都急忙去看他畫下的符號和寫下的批語,每一次我都能從那些符號和批語裏獲得一份寫好作文的自信,增加一份對寫文章的興趣”周大新:《學信先生》,見《長在中原十八年》,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16—317頁。。他總是溫文爾雅地說話、講課,遇到學生做了錯事,也隻是將其叫到一邊慢聲細語講道理。因此,同學們都願意親近他,喜歡到他的宿舍去坐坐。
當時學校抓學習抓得很緊,校園的黑板上經常出一些有難度的數學題,誰要做出了就會受到表揚,周大新常常在課餘時間琢磨做題,並因為得到老師的表揚而驕傲。為了節省學費,給家裏減輕負擔,周大新每個學期都爭取當上三好學生,這樣新學期的書本、作業本就不用繳費,由學校獎勵。
少年時的周大新對胡琴特別感興趣。大約9歲那年的一個正午,周大新聽到門外好聽的聲音,發現一個盲人靠在家門前在拉琴,母親就為老人端來一碗糊湯麵條,原來老人是靠拉琴討飯吃。周大新就一直跟著他,聽他在不同人家門口拉琴。在村邊的大樹下,老人專門為年少的他拉了一段琴,這是他第一次被音樂迷住,也是人生的第一場音樂會。
進入初中後,學校有節慶日演出文藝節目、師生同樂的傳統,老師們也鼓勵學生學樂器。周大新就選擇了二胡,並漸漸掌握了識譜、調弦,練習運弓,懂得如何在琴筒上滴鬆香,也漸漸學會了拉出還算動聽的琴聲。少年時期的他,拉二胡成為抒發心緒的方式,高興的時候,就拉出歡快的曲子,讓樂曲盡情表現心中的快樂;煩悶的時候,就拉一些憂鬱的曲子,傾吐心中的抑鬱。他也開始接觸到樂曲《良宵》,在拉琴的過程中,仿佛能看到月光、樹影、水波,能聽到蟲鳴、風聲和人的低語,能聞到花香和青草的芬芳,能覺出一個小夥和一個姑娘在眼前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