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農曆二月二十七,周大新出生在河南省南陽地區鄧縣(今鄧州市)構林鎮周莊,一個世代為農的家庭。南陽盆地扼秦嶺餘脈,守丹水碧波,居豫陝鄂交界,人傑地靈。鄧州位於豫西南,前列荊山,後峙熊耳,宛桐障其左,鄖穀拱其右,江漢之上遊,秦楚之扼塞。地理位置優越,曆史上曾做過鄧國的都城。唐宋三賢(韓愈、寇準、範仲淹)先後在鄧州生活、任職。1046年,範仲淹因施行“慶曆新政”改革失敗,被貶出京城,來鄧州任知州。他上任伊始,就四處察訪民間疾苦,了解百姓之憂。他在當地主要做了兩件事:一件是重農事,督促屬下為百姓種糧提供方便,讓人們把地種好,有糧食吃;另一件是興學育才,在城東南隅辦花洲書院,培養人才。範仲淹應好友滕子京之邀,在鄧州寫出千古名篇《嶽陽樓記》。
構林鎮位於鄧州市南部,南與湖北襄陽接壤。北宋年間,因構樹成林,稱構林。扼鄧州、襄陽古道,曆史悠久。我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仲康封其子於“鄧地”,曆經夏、商、西周,構林均屬鄧國。春秋戰國時期,“鄧地”歸於楚。沿稱至東漢。三國時期,屬魏域。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始稱“穰地”。秦朝置“穰縣”。隋文帝開皇三年(583)置“穰地”為鄧州。隋煬帝大業二年(606)改鄧州為南陽郡。619年,改南陽郡為鄧州。742年,又稱南陽郡。宋乾德年間(963—968)恢複鄧州。南宋時期,因此地構樹成林,林中有一狹隘小道,地勢險要,抗金英雄嶽飛北征,與金交戰,在此獲勝,遂曰“幸運構林關”。“構林關”由此而得名。元時構林屬襄陽府,1355年(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始,至明、清、民國,構林鎮均為鄧州市轄地。構林關清代設驛,民國初為構林裏,1936年為鄧縣三區。1947年,鄧南縣民主政府首建於構林,在豫鄂交界從事革命活動。桐柏軍區司令部曾設於本鎮李營村,豫鄂幹部學校設於構林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設區、公社、鄉,1985年11月改為構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