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愛一切人”的文學觀鋪墊了周大新的文學底色,此後,在他長達四十多年的寫作中,一直以文學作品呼喚愛與美的哲思。在前期的寫作中,周大新多在人性的花園中探尋人的內心世界,文學被其視為一種藥品,來診治人類和人性的問題。
在他看來,“由於人的內心世界廣闊無邊變化多端,且每時每刻都對外部世界發生著影響,所以人類一直在試圖努力弄清人的內心世界的風景。心理學家在對人的心理活動進行科學的分析,企望找出人內心世界變動的內在規律;各種宗教通過對信徒行為和懺悔內容的分析,企圖解釋人的言行與心理世界互動的奇妙因由;封建迷信者則要把人的內心世界的變動與神靈和精怪聯係起來。我們作家探索和表現人的內心世界的目的,則是為了更全麵地認識人自身,更真實地去表現人,為人自身的發展留下藝術的記錄……”周大新:《人的內心世界》,《北京文學》2005年第4期。
長篇小說《安魂》是周大新創作的轉折點,也是他融入更多生命體驗和人生苦痛的作品。他虛構了天國,傷心之境是一片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身在其中的人,需要在裏麵轉很多圈才能摸到走出來的路徑,周大新寬慰自己,慢慢摸索,也許會找到出路。“升華的愛”是最終通往天堂的請柬,人類想象的天堂可以激發人的興趣,撫慰那些在憂愁和痛苦重壓下的心靈。周大新意識到西方人對天堂的想象,東方人對西天極樂世界的想象,都在解決生死問題,以及對人的終極關懷。
此後,周大新的創作更為注重哲學層麵和人類共同命運的思考,並嘗試以文學的方式建構解決人類問題的路徑,即他呼籲的愛與美的哲學,以及為了人類日臻完美而寫作的誌業。他以歐陽萬彤來寄寓對政界人物的理想,以《天黑得很慢》來提醒老年人關注人生最後一段路途上的風景,以《洛城花落》思考青年人的婚姻問題。他對當下中國生活的文學表達是呼喚愛意。身為寫作者,他總希望我們所在的世界能變得越來越美好,越來越適宜人居住。可以說,用文學來傳遞愛和溫暖是周大新一以貫之的文學觀。他反複去書寫、挖掘人性的美好之處,試圖用創作之筆去建構愛與暖的美好世界。
因其作品對人類問題和命運的關注、思考,周大新的創作更多具有普世價值,這也使得他的作品海外翻譯一直保持熱度。迄今為止,周大新的作品被翻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阿拉伯文等十多種語言,在海外具有廣泛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電影《安魂》亦是中日共同拍攝完成的。在《天黑得很慢》的英文新書分享會上,英國出版公司及研究者認為:“這是一本深入探討與反思人生衰老真相的小說。”雖然講的是中國的故事,卻引起了全世界的共鳴。
通觀周大新的創作,可以發現他以四十多年建構的文學之塔充滿溫情和力量。筆者曾閱讀周大新的日記,深感他數十年保持的人民戰士的優良作風。他的日記很詳細,每天的日程、心路曆程都記錄在案。少年時的一次暗戀經曆曾被他寫進了《單相思》;被提拔為軍官後一次偶然的被表白讓他大吃一驚,並經過思想鬥爭堅決拒絕“腐蝕”,後來他把這種追悔的記憶寫入散文《沒有繡花的手帕》。此後,隨著周大新戀愛、結婚,他以戰鬥的姿態將全部熱情投入工作和寫作中去。通讀周大新的日記,會發現他的節奏很快,他每天都給自己布置讀書和寫作任務。每部長篇小說一完成,就迅速轉入下一部長篇的構思和寫作中,我想這也是他宣布長篇小說封筆的原因。但他並沒有停止創作,甚至還以科幻的方式繼續他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未完成的文學誌業。
總體來說,周大新的創作既和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進程息息相關,如城市化、山鄉巨變、老齡化、科幻及未來世界;亦和個人的生命和情感體驗密切相關,在每一段生命曆程中,他都以文學的方式記錄、體察、思考,以及尋求解決社會問題和精神世界的出路。同時,周大新的寫作具有普世性,印證了當代文學是全球化進程中的寫作。作家既以其對民族性的書寫建立起具有中國風格和氣派的文學,又以其對人類命運的共同關注,成為文化傳承和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這也是周大新的創作獨特魅力所在,他既有著戰士衝鋒陷陣的果敢,又有著哲理的思辨,其作品格外溫暖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