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周大新調到北京,在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部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1997年,周大新跟隨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以色列,進行對外文化交流。一行四人在以色列外交部伊麗特女士的陪同下,來到佩雷斯辦公室。佩雷斯一開口就談及中國的文化傳統,以及中國的文學,表現出對中國文化濃厚的興趣和對一行人的敬意。周大新發現他的辦公室書櫃擺滿了書,也對他充滿敬意;在談論戰爭與和平時,理解了他從“武裝保衛以色列”的人轉變為“中東和平的設計師”。此行,他們還會見了以色列一位著名詩人,走進他那擺滿工藝品的寬敞客廳,眾人並沒有聊很多關於詩歌的話題,更多談到阿以和平。詩人講到自己的軍人兒子就犧牲在西奈半島作戰中,還講到曾會見巴勒斯坦作家協會主席,對方的兒子被以色列人打死了。周大新很是難過,到書房裏看到那位英俊的空軍軍官照片,才意識到戰爭的殘酷。他想起在拉賓墓前看到的情景,成群結隊的年輕人恭敬地將飽含祭奠之意的小石子擺放在拉賓墓碑上。這才意識到,在以色列隨處可見的橄欖樹林,是和平的象征物。
走進耶路撒冷老城,周大新感受更多的是威嚴,城牆上的石塊殘留著被敲打的豁口和火燒的傷痕。在西牆前,周大新見到無數的猶太教徒在祈禱,牆縫裏塞滿了寫有祈願的紙條,扶牆誦讀經文的聲音在縈繞。他也在紙條上寫下兩個祈願並將紙條塞進了西牆的牆縫。一是保佑家人平安,二是期盼戰爭從此在世界消失。
對於戰爭問題的反思也影響了周大新的文學觀。1996年年底,他來到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講課時提出,“引發感動,是軍事題材小說應該具有的一種魅力”。1999年,他寫出一篇“狂想”小說《關於戰爭消失那天慶祝儀式的設計》,體現了對戰爭的反思和對和平的呼喚。2000年,在軍隊長篇小說座談會上,他認為寫作長篇小說要診出時代的心靈病症,披露人的精神曆程和心靈秘史,在枯燥的軍營生活中發現浪漫和傳奇。此後,他還寫出散文《去看戰場》《回眸“羅馬和平”》《將帥們》,都在傳達對和平的向往和對戰爭的反思。在《將帥們》文中,他還引用了英國詩人西格弗裏德·薩鬆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首詩:
五十歲月,日換星移,
和平之光掩蓋了戰事的回憶;
滿懷素情回溯崢嶸的往事,
喜歡冒險的小夥子會陣陣歎息。
夏日清晨,隆冬寒夜,
戰火在他們心中燃起;
唱一曲戰士之歌吧,這歌聲豪放、剛強、活潑、粗野。
在那憤怒的進行曲中,
盡是無知的悔恨與不羈的狂喜;
他們會羨慕我們令人炫目的經曆,
隻緣此刻殺戮已在地球上絕跡!
他的軍事題材長篇小說《戰爭傳說》於2003年出版。小說以明代“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為背景,以戰爭的參與者、底層士兵的視角來看待戰爭,書寫戰爭對普通人生活和心理的影響和衝擊。小說由一位瓦剌女子展開,她被安排到大明內臣府中刺探情報,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爭的走向;但她也有人性美好的一麵,最初她是為了複仇,後愛上了武士,但最終失去了一切。作品以人性視角來展現時代風雲。宦官王振帶瓦剌女子來到清遠地,看看池塘和花草,並告訴她:“人呐,最初都是待在清靜處,後來就想熱鬧,一心想往熱鬧處去闖,可真在熱鬧處待長了,又隻想找個清靜的地方去。”“熱鬧之處是非多呀!”“人們總是隻看外表的榮耀,看不見人內心的苦楚。”周大新:《戰爭傳說》,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84、87頁。
《戰爭傳說》是以瓦剌人和明王朝的戰爭為背景來思考如何處理民族關係的。當時的明王朝就是想徹底把北方少數民族打服,瓦剌人也臥薪嘗膽來打明王朝,戰爭非常殘酷,雙方死了很多人。周大新就嘗試思考怎樣才能彌合今天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創作緣由更多是對戰爭曆史的反思。周大新訪問過以色列的作家,也訪問過巴勒斯坦的作家,從前文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國家中的兩位作家的兒子都在戰爭中喪生了。雖然如此,他們作品的主旨不是仇恨,而是呼喚和平。他們整天思考人類的共同命運,體悟兩個民族應該和平相處,不能再互相殺戮。周大新寫《戰爭傳說》,就是以瓦剌人和明王朝的戰爭為背景來思考怎麼處理民族關係。當今世界各地的很多局部戰爭其實都是民族問題引起的,周大新嘗試用作品來彌合這種分裂。
2009年,周大新的軍事長篇小說《預警》出版。他用近兩年的時間書寫當下的軍隊生活。小說雖然寫的是軍人被恐怖分子設計暗算的故事,但更多寫的是人的命運的不確定性,寫的是對未來不能盲目樂觀,災難其實離我們很近,近到隨時可能毀掉我們。和平時期的人們很容易忘卻戰爭的威脅,可事實上,戰爭的種子始終潛伏著,“預警”就是要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對“恐怖行徑”,周大新最不願意看到的是“總是許多無辜的平民,在淪為犧牲品”。
周大新寫《預警》,就是想提醒讀者警惕恐怖主義的興起。很多人都不會意識到,腐敗也可以滋生恐怖主義。周大新寫這部小說,是試圖進行文學啟蒙,“希望這種觀念能被更多的讀者所認識到。這些讀者可能是政治家,也可能是普通人”顧超:《文學以傳達愛來推進共識——訪作家周大新》,2016年8月1日《文藝報》。。通過閱讀這部小說,讀者會知道腐敗是非常危險的,最後會出大問題,所以啟蒙的這種想法一直在他的作品中間隱含著。好的文學作品可以傳達愛,會彌合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