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周大新成為軍隊專業作家,他開始嘗試突破題材限製,創作更多的文藝作品。這一時期,陳駿濤提醒他思考“如何選擇一塊土地的問題”,鼓勵他朝著故鄉走去,在那塊古屬楚國今處豫西南的土地上反複尋找。周大新開始將寫作目光投向家鄉,成為南陽盆地的“耕夫”。他密集寫作並發表了《蝴蝶鎮紀事》《武家祠堂》《風水塔》《家族》《紫霧》等被稱為“豫西南的小盆地”的係列小說。周大新的寫作更多以審視的眼光發現商品經濟對家鄉的土地和人的影響,表現了變革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變化,以及傳統意識和現代意識碰撞中的心靈變化。
1990年,他創作了首部長篇小說《走出盆地》,是對盆地曆史的鉤沉。這部小說既突出盆地被群山籠罩的封閉性,也是作者這一時期文學思考的結晶。作品著力塑造代表盆地性格的女性形象鄒艾。她“不認命”,走出盆地又回到家鄉建設盆地,雖然經曆很多挫折,但仍秉持“韌性”和奮鬥精神。周大新寫《走出盆地》,就是強調人想掙脫外在束縛和尋找幸福的渴望。他發現,人活著的目的就是尋找幸福。人們不停地去勞動、發明、創造、反叛、打仗、遷徙,就是為了尋找幸福。小說寫南陽盆地一位農村姑娘走出盆地改變命運的故事,揭示的是中國人衝開障礙和束縛,堅忍頑強地尋找幸福生活的曆史。同年,周大新的中篇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發表在《長城》雜誌1990年第2期。小說寫出了家鄉的水塘、香油坊,以及封閉狀態下的婚姻、愛情悲劇。小說被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編輯發現,並促成謝飛改編為電影《香魂女》,電影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周大新這一時期一直默默編織他的“文化懷鄉”係列小說,先後發表了書寫南陽漢畫像石的《左朱雀右白虎》、烙畫工藝的《烙畫館》、南陽玉雕的《玉器行》、馬山鐵鍋鑄造技術的《鐵鍋》、南陽銀器文化的《銀飾》等。馮牧先生對《左朱雀右白虎》非常感興趣,專程參加研討會,並講述自己在戰爭年代曾隨部隊到南陽內鄉縣城,見過漢畫石像,印象頗深。他還鼓勵周大新要寫出傳世久遠的大作品。所謂大作品,就是要給人一種沉實雄渾的感覺,就像漢畫石像給人的那種感覺。
周大新在20世紀90年代選擇本民族文化進行思考,曆時近十年創作三卷本百萬字長篇小說《第二十幕》。小說寫了20世紀中國曆史的風雲變幻,以南陽尚吉利絲織廠五代人振興祖業為主線,寫出工商業、政界、商界、學界的百年沉浮。小說充分挖掘了南陽地域文化和曆史風情,如安留崗、臥龍崗、醫聖祠、宛南書院等。選擇絲織作為主線,既和南陽的地域文化有關,也緣於周大新要以綢緞的“韌性”呈現民族的精神內核。
周大新以民族工商業為中心想望輝煌的世紀,與南陽的地域文化特質有關。南陽自古商業發達,“商聖”範蠡就是南陽人。秦代時,南陽號稱“商冠天下,富冠海內”。漢代時,全國辟五市,洛陽為中市、臨淄為東市、南陽為南市、邯鄲為北市、成都為西市。清乾隆年間,南陽已出現洋貨,是河南省內出現洋貨最早的城市。民國元年,英國太古公司在南陽開設分公司,接著,美孚、德士古、亞細亞等外國商行在南陽都建立了銷售網。南陽的一些老字號也經營洋貨,商業繁榮興盛。
絲綢是南陽重要的物產,漢代張衡在《南都賦》中,就寫到南陽的“桑、漆、麻、苧”。古籍中記載唐宋兩代的貢品,南陽府有“絲布白菊之貢”。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言南陽絲綢“名噪京師”。清同治年間,殷泫璧當南陽知縣,進行絲織技術改革,使絲綢質量和產量均大幅度提高,產品遠銷美國、法國、俄國、日本、瑞士、波斯、土耳其等十三個國家。殷德傑:《老南陽:舊事蒼茫》,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頁。從光緒年間到民國,是南陽絲織業的興盛時期,整個南陽幾乎成為一個大絲織廠。民國三年,南陽產的雪青色撚絲緞、雪白湖縐、練白山絲繡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和美國舊金山第一屆“萬國商品賽”大會。之後,南陽絲綢行銷二十多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被稱為“霸王綢”。可以說,周大新選取絲綢作為書寫對象,也是有著嚴密的曆史文獻考證,既能體現南陽的地域文化特色,又能詮釋從小盆地看中國的寫作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