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父親的戈壁灘

有兩張照片分別攝於冬天和春天,相距不遠,1956年的冬天和1957年的春天。

冬天裏的父親穿棉襖戴棉帽,表情就是這樣的:沉靜、認真,有一點點心不在焉。好像在擔憂著什麼。當時他已經二十一歲,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退役,到烏魯木齊地方上工作。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按當時官方的說法,是“第二類預備役”。他二十歲時響應國家號召,從上海到新疆,到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服預備役前,他已經在上海的一個鋼廠工作了,業餘時間喜歡演戲和下棋。他說那時有許多上海青年是被“哄騙”著去的,可他不是。他是自願去的,因為他並不留戀上海。父親這句話我相信,我一直認為他不留戀任何一個地方,他喜歡雲遊四方。他今年七十三歲了,幾乎每個月都要出一趟遠門。

父親的祖籍是無錫,從他的爺爺輩起就生活在上海了。他沒有重新回到上海,回到他的住地——大沽路83號,而是留在了新疆。他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遺憾,在烏魯木齊建設局下的一個公司工作,每個月拿六十九元零三分,享受大學本科的工資待遇。他愛好文藝,在那裏他有一幫誌同道合的文藝青年朋友。於是我們就看見了一個在烏魯木齊郊外的戈壁灘上笑逐顏開的青年,他身上流露出來的愜意是迷人的。這時候是春天了。他腳下踩著的戈壁灘的小石頭,乍看頗像盛開的一朵朵小花。

結婚以後他就留在了蘇州,說著一口上海腔的蘇州話或者蘇州腔的上海話。五十年後,當他拿出他當年的兵役證給我看,我看到上麵有當時的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元帥的簽字,心裏無比驚奇。我從來不曾真正地了解過我父親,我經常取笑他,以踏倒父權為榮。這一刹那,我了解的不僅僅是父親的生活,仿佛感受到他們這一代人如何的顛沛流離,如何的歲月如歌。他們曾經與新中國一起經受動蕩,他們普通的外表之下其實藏有許多傳奇。

我暗自猜測,父親心裏的戈壁灘一直是他青年的模樣。父親從1957年後再沒回過新疆。他一輩子幾乎跑遍中國,但是再也沒有回過新疆。他無數次地說過想回新疆,看看留在那裏的老朋友們,但又無數次地沒有成行,也許是少小離家白頭還,近鄉情怯的緣故吧。

2011年7月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