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試題背後的故事
高考命題專家對甲骨文知識的考查是全麵而深入的,曆年高考對甲骨文的青睞,充分證明了甲骨文獨特而重大的文化價值。
不過,甲骨文對很多人而言,是一種難以識讀的、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其實,對甲骨文的認識和研究,已經相當成熟了。那麼,什麼是甲骨文?出土的甲骨文都銘刻了哪些豐富的內容?甲骨文為何是成熟的文字?從甲骨文到我們當今使用的漢字字形,有什麼聯係?帶著這些有趣的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究甲骨文的奇妙世界吧!
什麼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的一種成熟文字,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係統的文字。甲骨文之所以稱為甲骨文,主要是因為常見載體為龜甲和牛骨,以牛肩胛骨為最多,兼用羊、鹿、豬等動物的肩胛骨,還發現有牛肋骨、虎骨、人頭骨等。
商人記錄文字的方式已經非常成熟。“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是《尚書·多士》中記載的周公對商朝遺民說的一段話,原文是:“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冊”和“典”是用於記錄文獻資料的書籍。學者們一般認為,殷商時代比較普遍的“冊典”是竹簡,可能竹簡深埋土中3000餘年,早已化為塵泥,殷墟考古至今還未發現殷商時代的竹簡遺存。
殷商甲骨文卻幸運地保留了下來,成為中華文明一大奇跡。甲骨文的發現是近代中國史料“四大發現”之一。1899年,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首先鑒定並開始購藏甲骨。那時候還不叫甲骨文,被稱為“契文”或“書契”。直到1921年,史學家陸懋德才第一次使用“甲骨文”這一名稱。
2017年,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是真正確認了甲骨文的世界意義和國際地位,肯定了甲骨文對東亞古典文化和社會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
甲骨文豐富的內容
甲骨文極為豐富的內容,承載了我們民族最早的文字記憶。
百餘年來,通過考古發掘及其他途徑出土了超過154600塊甲骨,甲骨文記錄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科學等,包括祭祀、戰爭、狩獵、曆法、天象,以及少量與生產、生活相關的內容。
甲骨文記錄了殷商時代地理與方國的信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甲骨文中被稱為“河”,出現了600餘次,如“王其涉河”“行東至河”“貞令師般涉於河東”“王其往河”“出虹自北飲於河”,可見商王朝與“河”的關係密切。甲骨文記錄的與商王朝有交流、衝突甚至戰爭的方國有馬方、巴方、土方、羌方、周方、犬方、人方、鬼方、井方、虎方等130多個方國。這些信息為我們研究、了解早期中國曆史、地理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文字資料。
商人在甲骨卜辭中多次記錄了日食和月食。如“日月又食”“之夕月有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武丁時代有一片甲骨,明確記載了一場流星雨:“……戠於東……有戠,不吉。三日庚申夕(向)[辛酉允有]戠於東,晶(星)率西。”這段卜辭大意是:“天空產生某種異象,不吉利。果然,三天後的庚申那天夜半,時辰進入辛酉日時,東方的天空發生罕見異象,眾星皆向西方移動過去了。”“晶(星)率西”,非常形象地記錄了武丁時代的一次流星雨的盛況。
甲骨文記錄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祭祀。商代人深信鬼神,商王在處理“國之大事”或個人行止時,往往“卜以決疑”,即通過占卜來指導一切活動。祭祀方式也很多,如彡(擊鼓而祭)、翌(舞羽之祭)、祭(酒肉之祭)、沉(溺牲之祭)等。
1936年殷墟發掘的YH127甲骨窖穴,出土甲骨17096片,是一次性發掘甲骨最多的一次,為殷墟考古史上空前絕後的大發現。這些甲骨片集中於武丁時期,包含了天文、地理、軍事、農業等重要信息,堪稱武丁時期重要檔案彙編,因此YH127甲骨窖穴被學術界譽為“中國最早的圖書館”。
甲骨文記錄的內容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能讓我們重新認識我們的文明曆程。
人們通過甲骨文能夠了解殷商社會的大致狀況,甲骨文也讓人們看到中國在記載曆史和文化等方麵有了一種新的材料。
甲骨卜辭所記錄的內容,對於中國上古曆史的研究意義重大。甲骨沒有出土之前,我們隻能通過傳世文獻了解商王朝,而甲骨卜辭無可辯駁地證實了商王朝的存在。殷墟發掘出土的甲骨卜辭,將商人親手書寫、契刻的文字展現在學者麵前,使商史與傳說時代分離而進入曆史時代。1917年王國維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證明《史記·殷本紀》與《世本》所載殷王世係幾乎皆可由卜辭資料印證,是基本可靠的。
這就是甲骨文重大的、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甲骨文精妙的構字和書法
甲骨文屬於表意文字,是人類社會唯一仍在使用的古典文字係統,對於認識人類文明意義重大。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具體表現為甲骨文構字方法是係統的,有規律可循的。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提出了影響深遠的“六書”理論,認為漢字的基本類型可以分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字形構造類型。有學者研究認為,迄今已經釋讀的1500個左右的甲骨文字,基本符合“六書”。但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如陳夢家先生的《殷墟卜辭綜述》提出“三書說”,即象形、假借和形聲;裘錫圭先生的《文字學概要》提出“三書說”,即表意、形聲和假借。雖然有不同的見解,但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係統,這點毋庸置疑。
甲骨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創字時的生態環境、經濟生活和思想觀念等。下表是“農”字的演變曆程,其創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製工具從事勞作。“農”字的創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
從這個“農”字,我們會得出一個有趣的結論,這個字最初是象形,之後才有象征意義,這是漢字造字中一個重要的方法。我們知道,根據造字的一般規律,文字的最開始產生,是對事物的圖形刻畫,隨著對刻畫內容的抽象化、概括化,逐漸形成了統一的文字,並且逐步發展形成文字係統。
甲骨文“宗”字是會意字,寫作“<G:\2023年書版\行走安陽\1_宗.tif>”,“<G:\2023年書版\行走安陽\2_宗.tif>”象宮室屋宇之形,“<G:\2023年書版\行走安陽\3_宗.tif>”可能表示祖先牌位。這個字,是中國古老悠久的祭祀文化的生動寫照。
我們現代人使用的漢字,雖然與甲骨文之間隔著金文、大篆、小篆和隸書,但如果我們用心探尋,會發現漢字造字法的根本規律沒有發生變化。
正因如此,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探究甲骨文造字法,讓我們看到漢字產生的原始麵貌,認識到中華文化不衰並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莫大的奇跡的深刻原因。
甲骨文不僅有精妙的構字法,甲骨文的書法也很有特色。
甲骨文書法是一種線條的藝術,一種極為優美的、博大精深的線條。梁衡先生《線條之美》一文寫道:“線的魅力不止於具體的人或物,還常常注入主觀精神,可囊括一個時代,代表一個地域,成為一個國家或一段曆史的符號。秦篆、漢隸、魏碑、唐楷,還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這每一種字體的線條,就是貼在那個朝代門楣上的標簽。”
有不少朋友欣賞甲骨拓片,可能會認為甲骨文字體像是小孩塗鴉,其實,甲骨文字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書寫風格,有著天真拙樸之美。梁衡先生說得很精彩,每一種字體的線條,確實就是貼在那個朝代門楣上的標簽。
董作賓先生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將甲骨文分為五期,認為每一期都有自己的風格:第一期甲骨文書法雄偉,第二期謹飭,第三期頹靡,第四期勁峭,第五期嚴整。這種論斷很有見地。
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編》中對甲骨文的書法讚歎有加:“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鹹秀麗。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回環照應,井井有條……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這段文字以詩意優美的文筆,幫助我們更好地欣賞甲骨文的書法之美。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一大貢獻,曆經3000多年演化與進步。
相傳,倉頡創造了中國古代最原始的象形文字。殷商甲骨文之後,西周的鐘鼎上常會刻一些文字,稱為“鐘鼎文”,又稱“金文”。西周後期,金文逐漸發展成為“大篆”,又稱為“籀(zhòu)文”。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對先秦時期的大篆進行了簡化和規範,是為“小篆”。後來,秦人發現小篆書寫緩慢且比較煩瑣,又采用了新的書寫文體,這就是隸書的由來。“草書”創造者為東漢名將張奐之子張芝。楷書又名“真書”或“正書”,由隸書演變而來,興起於東漢末年,晚於草書,一撇一捺分明,字體整齊端正,成為我們現在書寫的正體字。而“行書”相傳為東漢桓帝、靈帝時期的書法家劉德升所創,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寫文體。以上是漢字書體演變的大致曆程。
漢字演變具有象形程度逐步減弱、字形由繁到簡的特點。小篆及之前的漢字與圖畫相關,象形性強,筆畫繁複;之後象形程度減弱,字形逐步簡化。
甲骨文具有現今文字的某些特征。從甲骨的刻符、青銅器的銘文,到筆畫詳備的楷書,綴連成一幅生動的文字史畫卷。如下圖的“執”,甲骨文是一個會意字,表現的是一個跪坐的、雙手戴著刑具的人的形象,楷書則能依稀看出這個字的本來麵目;甲骨文“王”,是一個象形字,是斧鉞的形狀,楷書字形與甲骨文字形很相似;甲骨文“臣”,原本是一個象形字,表示一隻抬頭向上看的眼睛,後來假借為臣子,楷書字形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甲骨文“劓”,是一個會意字,由“自”和“刀”組成,“自”是鼻子的形狀,加上“刀”,表示把鼻子削掉的肉刑。
<G:\2023年書版\行走安陽\2TIF\2-12.tif>
楷體漢字直接演化於隸書,飛舞飄逸的是行書、草書而非規範工整的楷書,甲骨文如今大多已可識讀,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不少甲骨文已經具有現今文字的某些特征,這是甲骨文為漢字源頭的明證。
王宇信先生《從殷墟走來,向世界走去——寫在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一文,有如下精彩的總結:“今天,走出國門的甲骨文書法和實物,不僅帶著文化自信,而且擔負著文化使者的重擔,底氣十足地向世界展示殷商文明,講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故事。”
華夏文明的播遷,“自其變者而觀之”,已經發生了滄桑巨變;“自其不變者而觀之”,保持著獨特的文明進程。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歲月流轉,字形演變,這些樸素古老的甲骨文字,其生命的靈動張力蘊藏其中,並隔著數千年的時空,依然與我們相識相知。
屯南甲骨
刻有“河”字的卜骨
甲骨窖穴
漢字字形演變表
青銅器——一個時代的見證
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提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參觀博物館成為熱門選擇。國家文物局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五一假期,全國各大博物館共接待觀眾5054萬人次。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你會發現“國之重器”——器形厚重、紋飾繁縟、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特別受大家歡迎。
我國夏商周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李濟先生說:“殷商時代實乃代表中國青銅文化鼎盛時期的一座巔峰。”那麼,哪裏出土的青銅器最能代表我國殷商時代鼎盛的青銅文化呢?答案顯而易見,當然是殷商故都——安陽殷墟遺址了。
青銅時代第一鼎
高考聚焦
[(2022年廣東卷曆史第1題)
考古材料是研究曆史的重要依據。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係正確的是[材料結論A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的青銅器商朝的統治範圍到達內蒙古地區B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C湖北大冶銅礦冶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大冶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於東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製兵器]
]
【考題解讀】青銅器綜合知識
參考答案
B
試題分析
根據材料可知,B項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係正確。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說明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B項正確。A項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係不正確,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的青銅器可能是通過貿易等其他方式傳入當地的,並不能說明當地屬於商朝的統治範圍,排除A。值得注意的是,曆代商王勵精圖治,最終建成“邦畿千裏,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強大王朝。東臨海岱、西及隴西、南跨江漢、北至燕山的廣袤地域,均被深深打上了商的烙印。璀璨的商青銅文明深刻推動、影響了四方文化的進程。同時,商王朝以兼收並蓄的胸懷,不斷吸納多姿多彩的四方文化,豐富了商文明內涵。
解鎖青銅器
——高考試題背後的故事
青銅器是殷商文化的一大亮點。參觀博物館時,經常會看到形態各異且名字晦澀的青銅器。此時,心中不免有眾多疑惑:青銅器都是由銅鑄造成的嗎?青銅器的原料又來自哪裏?青銅器的主要作用是什麼?安陽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器是什麼?……讓我們跟隨高考試題,探尋與安陽相關的殷商青銅器元素吧!
青銅器的成分
銅是人類曆史上使用的第一種金屬。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我們的祖先逐漸發現了青銅金屬的妙用,由此帶領我們步入了青銅時代。最早在原始社會後期,在黃河流域的多個遺址出土了銅容器殘片。商、周為青銅器在曆史上最為閃耀的時代。很多人在安陽參觀博物館時,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青銅器的成分都是銅嗎?
其實我們所見古代銅器少有純銅製品,基本上是銅合金,即在冶煉銅的時候加入鉛和錫。為什麼要加入鉛和錫?第一,純銅是紅銅,熔點是1084.5℃,這對於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早期人類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若加上15%的鉛,熔點會降到960℃,再加25%的錫,熔點則降為810℃。第二,純銅較為柔軟,加錫後,銅製品有較高的硬度和光亮的色澤,在硬度方麵是純銅的3倍以上。在2024年全國卷化學中提到“早在青銅器時代,人類就認識了錫”。第三,鉛不能溶解於銅,加鉛於銅,可增加銅液的流暢性和填充性,有助於紋飾細膩複雜的容器成功澆鑄。
在殷墟博物館“偉大的商文明”展廳有一個專門區域,展示了安陽劉家莊北地鉛錠窖藏坑內發掘出土的鉛錠。這一窖藏坑內發掘出鉛錠達到了293塊,重量大約有3.3噸,若按照銅鉛比例16∶1計算,則需要53噸銅與之對應。二者加錫配比後,能澆鑄超過60件司母戊鼎。
不同的青銅製品,根據現實需要,加入鉛和錫的比例會有所不同。如青銅禮器,銅和錫鉛的比例大致為80%和20%,這樣做出來的青銅器色澤橙黃似金,紋飾精美,器形厚重。再如青銅兵器,容易磨損,因此要求材料硬度高、耐磨性好並有足夠的韌性,所以錫的含量提升到20%至40%,大大增加了兵器的殺傷力。由於古代先人在銅中加入錫、鉛的數量不同,所製成的青銅器表麵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和光澤,大致有金黃色、橙黃色、淺黃色、灰白色等。我們在博物館裏看到的古代青銅器,基本上呈現出青綠色,是因為這些青銅器以出土器物為主,它們埋在地下成百上千年表麵氧化腐蝕造成的。
青銅原料的來源
可能大家很好奇,安陽殷墟出土了成千上萬的青銅器,製作這些青銅器需要的大量原料都來自安陽嗎?安陽周邊是不是有大型銅礦呢?
在自然界中天然銅的含量稀少,一般是以金屬共生礦的形式存在。銅礦石中常伴生有多種重金屬和稀有金屬,特別是硫化礦散布最廣。氧化礦一般在山體表麵最顯眼,比如孔雀石、赤銅礦、藍銅礦,它們都有亮麗鮮豔的外表,這是尋找原生銅礦床的線索,這種美麗的銅礦讓古代采礦人欲罷不能。
古文獻和青銅器銘文記述最多的銅礦產地在南方長江中下遊地區。經過考古、地質、礦山等部門工作者多年的共同努力,在長江中下遊銅礦帶內已發現湖北大冶、江西瑞昌、安徽銅陵等數百處古礦冶遺址。其中湖北大冶的銅綠山古礦場,初步估計煉渣超過40萬噸,據此推算,僅銅綠山一地古代煉製的銅就超過10萬噸。開采到的銅礦一般會就地冶煉,製作成為半成品,然後運送到北方,如殷商時期的政治中心安陽,再進行鑄造、加工。殷墟博物館便有半成品的銅餅向大家展示。從南方的銅礦開采到北方的青銅器鑄造,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南北方聯係日益密切,說明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的曆史。殷商時期的安陽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青銅器鑄造工匠,他們富有創造性,技藝精湛,把冶煉為半成品的銅餅鑄造成形製多樣的青銅器。當時青銅鑄造為官營手工業,這也保證了高科技的壟斷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殷商時期青銅核心技術為“安陽造”。
青銅器的主要用途
中原青銅器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的最典型代表,很多朋友會非常疑惑:形式多樣的青銅器究竟都有哪些作用呢?2017年江蘇曆史卷第1題就能告訴我們答案,題目提到“《國語》講‘祀,國之大節’,有學者認為,青銅器在商周時期被視為‘政治的權力’。可推斷,商周時期青銅器主要用作禮器”,從考古發掘的夏商周墓葬出土的青銅器來看,禮器確實是其最主要的用途。《左傳》有雲:“器以藏禮。”意思是用“器”作為象征手段,將禮法通過禮器貫徹於儀式中。禮器就是禮的表現載體,也就是說,禮的含義通過器物體現出來,如器皿、舟車、宮室、衣冠等。器物也是權力與身份的重要載體,器物的形製、色彩、紋飾等,都可以成為權力與社會地位的一種表征。商代把青銅器作為權力的象征,並且在重要的祭祀活動中使用。商人把對王侯權力的敬畏和對神的崇拜合二為一,融入青銅器製作中。2020年江蘇曆史卷曾考查到,即使是農具,但因其為青銅材質也基本不用於農業生產。
自青銅器發明以來,兩河流域、埃及和歐洲的人們,製造了兵器、裝飾品、生產工具等各類實用器具,而中華大地上的先民,卻走上一條不同的道路,用青銅器打造了一個秩序井然的禮樂之國。
禮樂製度最重要的目的是區分等級,商代等級分化已很明顯,為了強化這種等級秩序,商代逐漸形成以酒器觚、爵為核心的青銅禮器製度。2021年湖北曆史卷第1題便體現了這一製度,“‘爵’通常被認為是飲酒器,也是飲酒禮上尊卑關係的象征,進而被用來代表品位序列。大約從西周到春秋,‘五等爵’製漸趨成熟。這反映了等級製度的發展”。
殷墟時期青銅觚、爵配套使用,套數的多少代表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高低。商王室墓葬,可能隨葬數十套青銅觚、爵。目前所見出土青銅觚、爵組合最多的墓葬為殷墟婦好墓,出土觚53件,出土爵40件。如今這些青銅器陳列在殷墟博物館,非常震撼!
《論語·雍也》中記載:“觚不觚,觚哉!觚哉!”這是孔子感慨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爵是地位的象征,後世所說“加官晉爵”便與之相關。
到了西周時期,改變了殷商以觚、爵酒器區分等級的傳統,而是采用鼎、簋食器為核心的禮器組合。《周禮》記載,天子在祭祀、宴饗、隨葬時享用九鼎八簋,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使用三鼎兩簋。
為什麼商代是觚、爵為核心的禮器製度,而西周采用以鼎、簋為核心的禮器製度呢?
商人酗酒成風,“以酒娛神”,陷入“酒池肉林”中,嗜酒誤國,最終被周人取代,故商朝時期出現了品類繁多、琳琅滿目的青銅酒器。西周時期,周人吸取商人的曆史教訓,出現了“重食器輕酒器”的現象。
《酒誥》出自《尚書·周書》,是中國第一篇禁酒令,是周公命令康叔在衛國宣布戒酒的告誡之詞。西周時期創製出一種新型青銅器為“禁”。隻有在祭祀時才可以飲酒且不能喝醉,這種盛放酒器的案形器叫作“禁”。青銅禁與我們現在使用的茶幾特別相似。
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器
青銅鼎作為青銅重器,在中國各類青銅器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出土於洛陽偃師二裏頭遺址。鼎最初是古人用以烹煮肉食和盛貯肉食的器具,類似於我們現在使用的鍋。殷商青銅器時代,以銅鑄鼎,鼎被作為祭祀中的高貴禮器放置在宗廟之中時,就成了身份、權力的象征。《漢書·郊祀誌》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九鼎已被視為立國寶器。典故“問鼎中原”中的“問鼎”在《左傳》中有雲:春秋時楚莊王意圖謀取政權,而向周大夫王孫滿詢問周王室之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認為周王朝定鼎中原是權力天賜,鼎的大小不應詢問。後世以“問鼎”來表示奪取政權的情況。現在依然在用的成語“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同樣可以顯示“鼎”字顯赫、尊貴的地位。鼎還被當作“明尊卑,別上下”的標誌。從出土情況來看,商代中小墓一般陪葬一或二鼎,王室陵墓則多至數十鼎。在眾多青銅鼎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一說875千克)。鼎的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形製巨大,雄偉莊嚴,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蟠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鑄的蟬紋,線條清晰。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司母戊鼎是已出土的最重、最大的單體青銅器。2002年司母戊鼎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近年,不少人把司母戊鼎稱為後母戊鼎,是怎麼回事呢?2011年3月6日央視《新聞30分》節目中第一次使用“後母戊鼎”的名稱,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央視後來公開回應質疑。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出司母辛鼎,對比發現司母辛鼎的形製、紋飾和銘文的風格均和司母戊鼎一致,而曆史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專家由此斷定出土司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司母戊鼎應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母親戊而做的祭器。古時“司”“後”二字同形,由此推斷此字可能為“後”,有“偉 大”“崇高”之義。
殷墟博物館館藏為大家所熟悉的青銅鼎有司母辛鼎、亞長鼎、亞址鼎、作冊兄鼎、戍嗣子鼎等國寶重器。眾多文博愛好者前來安陽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參觀博物館的青銅器。大家可以前往殷墟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安陽博物館參觀殷墟出土的精美青銅器。無一例外的是,青銅器作為主要展品,向世人展示著燦爛輝煌的殷商文化。
<G:\2023年書版\行走安陽\3TIF\3-10 作冊兄鼎.tif>[作冊兄鼎][戍嗣子鼎][亞址鼎]<G:\2023年書版\行走安陽\3TIF\3-9 亞址鼎.tif><G:\2023年書版\行走安陽\3TIF\3-7 “戌嗣子”銅鼎.tif>
中國青銅文化源遠流長,青銅器製作工藝精湛、技術嫻熟,紋飾及銘文內容豐富,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精華。殷墟詮釋了3000年前人類文明的新高度,這裏出土了以司母戊鼎為代表的各類青銅器數以萬計,是殷商時代出土青銅器最集中、數量最大、種類最全、銘文最多的地方,這批青銅器具有重要的曆史研究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
劉家莊北地鉛錠窖藏坑
觚爵組合(前排中間兩套)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柉禁
司母戊鼎和銘文
殷商曆史文化——一個王朝的背影
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領湯的率領下,聯合周圍部族,大敗夏兵,建立了商朝。商湯任用賢才,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使經濟得到發展,商朝逐漸強盛起來。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對商王朝有著較為詳盡的記載,並且得到了考古發掘的驗證。由於戰亂、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商朝屢次遷都,後來遷徙到殷地,保持了相對穩定,所以商朝也稱為殷朝、殷商。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殷墟遺址的發掘意義重大,把中國信史向前推進了約1000年。其實,以殷墟為代表的殷商曆史文化早已走進了中小學教科書。那麼,高考題是如何考查殷商曆史文化的呢?讓我們跟隨高考試卷,一起來了解殷商曆史文化吧!
中國文字博物館
高考聚焦
(2016年全國Ⅰ卷語文論述類文本)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貴族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時寫刻的卜辭和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對中國學術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甲骨文的發現證實了商王朝的存在。曆史上,係統講述商史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但此書撰寫的時代距商代較遠;即使公認保留了較多商人語言的《尚書·盤庚》篇,其中亦多雜有西周時的詞語,顯然是被改造過的文章。因此,胡適曾主張古史作為研究對象,可“縮短二三千年,從詩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發現,將商人親手書寫、契刻的文字展現在學者麵前,使商史與傳說時代分離而進入曆史時代。特別是1917年王國維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證明《史記·殷本紀》與《世本》所載殷王世係幾乎皆可由卜辭資料印證,是基本可靠的。論文無可辯駁地證明《殷本紀》所載的商王朝是確實存在的。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後期王公貴族占卜吉凶時寫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它的發現對中國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B.在殷墟甲骨文發現之前,人們隻能從有限的文獻記載中了解到中國曆史上存在過一個商王朝,然而這些文獻卻並非成於商代。
C.由於缺少成於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從穩妥的角度出發,胡適認為古史研究大致可從西周時代開始進行。
D.1917年王國維寫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證明了《史記·殷本紀》所載內容的真實性。
【考題解讀】甲骨文發現的意義
參考答案
D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信息篩選與辨析的能力。瀏覽選項,在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然後進行比較、辨析。D項“1917年王國維寫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證明了《史記·殷本紀》所載內容的真實性”與原文中所論述內容、範圍指向不同,原文中該句隻能證明“殷王世係是基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確實存在的”這兩點,並不是選項所說的“《史記·殷本紀》所載內容”。
在曆年高考題中對殷商曆史文化的考查涉及範圍較廣泛。(1)商朝曆史。如2022年全國乙卷語文考查到武王克殷,2022年北京語文卷考查到湯武革命與殷為天子二十餘世,2019年江蘇曆史卷考查到張蔭麟《中國史綱》以商朝為出發點的考古依據,2018年全國Ⅱ卷曆史考查商湯“網開三麵”典故,2018年全國Ⅲ卷曆史考查到班固《漢書·古今人表》部分人物及相應等級中把商紂列為下下等,2016年上海曆史卷考查牧野之戰。(2)政治製度。如2019年全國I卷曆史考查商周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2011年上海曆史卷考查商代國家屬於方國聯盟的性質。(3)商業經濟發展。2024年山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曆史考查到青銅貝,2020年全國Ⅲ卷文綜曆史考查到商周貝幣,2018年全國Ⅱ卷曆史考查到甲骨文中有關於大豆的記載,2013年全國Ⅰ卷曆史考查到殷墟發現了來自南海乃至阿曼灣的海貝,2007年海南曆史卷考查到殷墟貝幣。(4)殷商文化。2014年湖北語文卷考查夏商周三代文化,2013年全國Ⅱ卷語文考查商周時期鳳鳥文化,2007年廣東曆史卷考查到殷墟戴刑具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