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試題背後的故事
安陽殷墟在中國考古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高考試題對殷墟也多有關注和考查。如何全麵了解殷墟的重要地位?殷墟為何被列為世界遺產?為什麼說中國的考古學從殷墟開始?殷墟考古有哪些重要的事件?殷墟有哪些重要的遺址?殷墟考古發掘出的大邑商有哪些精彩的發現?接著,我們就以高考試題為引導,一起開啟殷墟大邑商的考古之旅吧!
世界遺產殷墟
世界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世界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世界遺產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蘊含著各種形式的人類價值理念和創造力。
中國目前有59處世界遺產。北京時間2006年7月13日,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批準將“殷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安陽殷墟申遺成功,意義重大。中國國家文物局前副局長童明康說,殷墟申報世界遺產成功對中國來說很不平凡。殷墟申遺成功說明,殷墟在文物保護和展示方麵的努力不僅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同時也為中國類似文物的展示和保護樹立了典範。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殷墟“具有突出的普遍的價值”,並對殷墟作出了高度評價:“這裏出土的15萬片甲骨上,發現了目前中國文字體係最早的證據,至今仍為世界上1/4的人口使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代表對殷墟的最終評語寫道:“(殷墟)以其甲骨文、青銅文化、玉器、天文曆法、喪葬製度及相關理念習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築等乃至中國考古學搖籃聞名於世,文化影響廣播而久遠,真實性、完整性強,具有全球突出價值,有良好的管理與展示。”
這個最終評語,對殷墟的總結實在是精確、全麵、完美!
殷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
考古學大家郭沫若先生曾言:“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
1928年始,殷墟宮殿遺址、王陵遺址、甲骨文、青銅器,從沉睡的黃土層中再次醒來。殷墟被確認為商王盤庚遷殷後的都城,商代曆史由此成為信史。
“沒有殷墟,就沒有中國考古學。”殷墟可謂中國考古人才的培養基地,被譽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殷墟之所以在中國現代考古學上意義重大,原因有三:一、殷墟是中國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的試驗田;二、殷墟是中國早期考古學人才培養的基地;三、殷墟考古是世界考古的重要組成部分。
1928年,首開殷墟發掘之功的甲骨學家、古史學家董作賓,主持第一次殷墟發掘,董作賓被稱為殷墟發掘第一人。1929年3月,李濟主持殷墟的第二次發掘。此後至1937年,李濟成為安陽殷墟曆次考古發掘的主要負責人。李濟使發掘工作走上科學軌道。1931年,梁思永主持殷墟後岡遺址發掘時,發現中國考古學史上著名的“後岡三疊層”,奠定了考古地層學的基礎。
殷墟考古史上群星璀璨,人才輩出,有董作賓、李濟、梁思永、郭寶鈞、石璋如、劉燿(尹達)、胡厚宣等考古學家。殷墟不僅成就了他們個人的不朽功業,也成就了中國考古學,中國考古學人才梯隊與隊伍逐漸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在鄭振香、楊錫璋、劉一曼、唐際根、何毓靈等考古人的澆灌與培育下,殷墟考古與中國考古一樣,已長成參天大樹。
殷墟考古大事記
自1928年至今,殷墟科學發掘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碩果累累。為了方便了解,我們可以把殷墟發掘分為三個階段。
1.殷墟發掘第一階段
從1928年起至1937年止。10年時間共進行了15次發掘,在殷墟範圍內發掘了小屯宮殿區、侯家莊西北岡王陵區等遺址。殷墟王陵遺址位於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以北的武官村北地,與小屯村隔河相望,建有M260大墓揭示展示和保護房工程,12座王陵大墓的植被標示以及480餘座祭祀坑、獸祭坑展示工程等。殷墟王陵遺址是一座集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宣傳教育和旅遊休閑為一體的大型遺址公園。
1936年第十三次發掘中在小屯村北發現YH127甲骨窖穴,出土甲骨17096片,為殷墟發掘以來最重大的發現。
2.殷墟發掘第二階段
1950年至1979年,這一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前殷墟考古發掘的一個重要時期。
1958年春至1961年冬,初步摸清了殷墟的範圍和布局,根據明確的地層證據,首次提出殷墟遺存的分期問題。
1973年3月至12月,在小屯村南地進行了兩次發掘,出土甲骨5000餘片。
1975年冬至1976年冬,發現婦好墓。婦好墓南北長5.6米,東西寬4米,深7.5米。隨葬器極為豐富,出土了各種不同質料的隨葬品1928件,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發達的手工業製造水平。考古學者認定墓主人婦好為商王武丁的配偶。這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互相印證並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員墓葬。
3.殷墟發掘第三階段
從1980年夏安陽工作隊對洹北三家莊殷代早期遺址發掘開始直到現在,其間在殷墟共進行了100多次考古發掘。
1986年至1987年間,在花園莊村內西南角發現了14條車轍。
1991年秋,在花園莊東地甲骨坑H3坑內出土甲骨1583片,對非王卜辭及商代家族形態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1999年年底,經勘探發現了洹北商城。
2001年年初,發現繼婦好墓之後又一座高等級貴族墓——亞長墓。
2017年以來,安陽工作隊在大司空村東北地發現商代數條道路。
認識殷墟離不開考古,認識中華文明起源離不開考古。殷墟考古的累累碩果,為科學闡釋中華文明起源等關鍵問題提供了珍貴實物證據。
殷墟九個遺址區
殷墟是殷商文化的重要發現地。從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發掘,至今已經曆90多個春秋,是中國考古發掘時間最長、次數最多、麵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
商代有近600年的曆史,自盤庚遷殷至帝辛覆之,共經八代十二王,曆時273年(據《竹書紀年》),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曆史遺跡。
殷墟範圍極大,國務院於1961年公布殷墟保護範圍約24平方公裏。此後,殷墟範圍不斷擴大,最新認定殷墟總麵積在40平方公裏左右。1928年至今,發掘麵積仍不到總麵積的5%。
依據殷墟範圍內重要遺跡分布狀況,將其分為九個遺址區,分別是小屯、王陵、後岡、大司空、孝民屯、梅園莊、劉家莊、邵家棚、洹北商城。
小屯遺址區是殷王室宮殿宗廟所在區域。小屯村北發現YH127甲骨窖穴,最後統計,發現刻辭甲骨17096片,絕大多數是卜甲,卜骨隻有8片。特別重要的是大片的卜甲居多,完整的卜甲有300多片。YH127坑出土的甲骨內容特別豐富,對甲骨學本身的研究和商代史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王陵遺址區是殷商晚期帝王陵寢所在區域。殷墟王陵區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開中國帝王陵寢製度的先河,被世界遺產專家譽為“第二個古埃及”,堪與金字塔相媲美。
其他遺址區還有後岡遺址區、大司空遺址區、孝民屯遺址區、梅園莊遺址區、劉家莊遺址區、邵家棚遺址區、洹北商城遺址區等。其中洹北商城是20世紀末在殷墟發現的一處商代城址。經考證,這裏就是商代中期都城。這一發現,填補了商代考古學框架的缺環,也填補了商代中期都城史的空白。
多姿多彩“大邑商”
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甲骨文裏稱其為“大邑商”或“天邑商”。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位於殷都區西北郊小屯村,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和首批全國旅遊景區全國青年文明號。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已發掘50餘座宮殿、宗廟遺址,在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的甲骨、青銅器等殷商晚期文物。著名的婦好墓是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也是殷墟科學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殷墟考古發現了“大邑商”極其豐富的晚商文化遺存,其中大型宮殿建築遺址、商王陵、甲骨刻辭、青銅器和玉器等冠絕當時,見證了青銅時代鼎盛時期的輝煌文化、國家形態以及手工業技術水平。
通過考古還原,我們可以想象,以小屯村為核心的30平方公裏範圍是當年商都所在,這是3000多年前人口相對集中的城市,有著大小有別的聚落分布,也就是所謂的“族邑”,他們“聚族而居,聚族而葬”,以家族為核心分布在洹河兩岸。這些“族邑”留下了形式與功能多樣繁雜的房址、水井、水渠、窖穴、作坊等遺址,大到王族的宮殿宗廟,小到普通族邑的居所,其中還能發現四合院這種最典型的建築類型。墓葬、陪葬坑和祭祀坑反映著“族邑”的規模與等級。“大邑商”的手工業門類多,生產作坊廣布於大邑商中,有鑄銅、玉石器加工、製骨和製陶作坊等,鑄銅、製玉技術高超。
《竹書紀年》記載說,盤庚遷殷之後,商王朝“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詩經·商頌·殷武》形容當時殷都的宏偉氣派:“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整飭大氣的殷商王都,是四方的表率,是天下的中心。以大邑商為中心,我們可以了解當時“中國”的範圍。大邑商與周邊方國,甚至更遠地區都有較為頻繁的交通往來。從殷商出土文物來看,新疆的和田玉、遼寧的岫岩玉及中國東部和南部沿海的海貝、海龜和鯨魚骨都輸入到了大邑商,西方的馬車技術也在晚商引進中原,大邑商的銅器流通到廣西,牙璋流通到福建、廣東、香港甚至越南紅河地區。
殷墟考古發掘充分證明不同地域文明之間的資源流動和交往交流,殷墟文明不斷向外擴散與傳播、向內吸收與融合,中華文明因此得以生生不息。
“大邑商”地域之廣,生產力水平之強,文明、自信程度之高,確實令人驚歎。百姓生活之安定、物品流通之豐富、文化交融之密切也讓人歎為觀止。
從殷墟考古讀懂中國
殷墟是中華文明探源的起點與基石。
如果把中華文明比作根深葉茂的大樹,那麼在中華文明探源進程中,殷墟就是主幹,由此延伸、擴展、追溯,逐步梳理出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素,提供梳理文明進程的中國方案。中華文明探源離不開殷墟,能夠還原更加全麵、真實、鮮活的商代文明,對中國早期文明的梳理意義重大。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構成要素,很多西方學者把文字作為判定文明的重要指標,殷墟甲骨文也因此成為中華文明的鐵證。甲骨文既是早期成熟漢字體係的代表,也是殷墟作為商代都城的實證。更為重要的是,與其他文明的文字不同,以甲骨文為基礎的漢字至今仍為14億中華兒女使用,是活的文字,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傳承至今的載體,是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基因與紐帶。
袁行霈在《中華文明史》中總結道:“20世紀初,甲骨文的破譯和近代考古學的引進為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開辟了新的途徑……自從王國維最先揭破這一道理之後,不少人相信‘地下之材料’與‘紙上之材料’的結合將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商史的突破性進展如此,夏史也有這種可能。”
目前,殷墟考古發掘活動仍在繼續,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中。那些埋藏在曆史深處的中華文明源頭密碼,尚待一一破譯。中國考古人仍在篳路藍縷,孜孜探索。
認識殷墟,了解殷墟,熱愛殷墟,我們會得出一個明確的認識:殷墟,就是“何以中國”最精彩的答案。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證書
YH127甲骨窖穴出土情況
婦好墓墓底
殷墟王陵區全景
殷墟博物館大門上的“天邑商”
大邑商鳥瞰
車馬坑
殷墟博物館
甲骨文——一個民族的記憶
習近平總書記在殷墟考察時指出,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
甲骨文是古都安陽最亮麗的一張文化名片,也是中國麵向世界的一張閃耀奪目的文化名片。甲骨文已經成為彰顯中華文明“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和形式,認識和了解甲骨文,對於我們每一位中國人而言,都是極為必要的。
高考聚焦
(2018年北京卷文科綜合第12題)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頭的形象,象征軍事首領的征伐權力,戰國時期,孟子認為,“以力假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觀點()。
A.與甲骨文“王”字的本義一致
B. 是“無為而治”的理論依據
C.體現出儒家強調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製度的思想基礎
【考題解讀】甲骨文字的曆史文化含義
參考答案
C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孟子的仁義觀而非征伐,其中涉及甲骨文中“王”字含義。中國人很早就對“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認識,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現“王”字。如上圖,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上麵不加一橫,董作賓稱之為“不戴帽子的王”(圖1—圖3),見於武丁卜辭和武乙、文丁卜辭;另一種上麵有一橫,為“戴帽子的王”(圖4—圖6),行用於其他各時期。1936年,吳其昌根據青銅器豐王斧的銘文和器形,並列舉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寫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義,斧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說文解字》也用此說,這顯然是後人的臆測。
在曆年高考題中對甲骨文及相關內容的考查是比較多的,主要涉及以下方麵:(1)甲骨文字形含義及演變過程。如2023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曆史卷考查甲骨文“農”字的演變及含義,2015年北京政治卷考查“眾”的字形含義,2014年四川語文卷、2013年江蘇曆史卷考查漢字演變,2014年廣東曆史卷對“宗”字的分析。(2)甲骨文書寫材質。如2022年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化學卷考查到漢字載體含甲骨文材料,2016年上海曆史卷考查“殷人典冊”記錄在何處,2012年福建曆史卷考查記錄信息的材料。(3)甲骨文發現的意義及甲骨卜辭記錄的內容。如2023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北京卷曆史考查甲骨卜辭記載殷人黃河祭祀以求雨的情況,2020年全國Ⅱ卷語文語言文字運用考查甲骨文的發現,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級考試曆史卷考查甲骨文是重要的史料依據,2016年全國Ⅰ卷語文卷論述文考查甲骨文發現的意義,2012年海南曆史卷考查甲骨學內涵等。(4)甲骨文書法。如2020年天津卷語文考查現代文閱讀《線條之美》涉及商代的甲骨線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