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試題背後的故事
商朝,讓我們感覺久遠而又神秘,相信不少人對這個古老的王朝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要揭開其麵紗來一探究竟。那麼,殷商時期的政治製度是怎樣運行的?其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如何?強大的殷商王朝又是為何滅亡的呢?
殷商時期的政治製度是如何運行的
提起我們現在的政治製度,或許你能夠列出一連串耳熟能詳的名稱,如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等。可是你知道殷商時期的主要政治製度是什麼嗎?也許可以從2011年上海曆史卷第6題來窺探一二。該題考查到,在商代,商王和許多邦國首領都稱“王”。不過,商王不僅是本國君長,他還是邦國的盟主。這就涉及殷商時期內外服以及方國聯盟的政治製度。
殷商時期國家機構已是相當完善。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商朝國家實行內外服製度,內服指的是商王直接控製的王畿地區,大體位於以今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在殷商王朝的晚期,安陽屬於王畿的中心區域。外服指商王間接控製的方國和部族,當時商朝的政治和文化影響範圍廣闊,向東到大海,向西到了隴山區域,南跨江漢流域,北至燕山附近。
方國部落一般是指夏商之際的諸侯部落與國家。在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多以“某方”的形式稱呼這些部落國家,所以稱之為“方國”。殷商時期比較知名的方國如土方、鬼方、羌方、人方、周方等。在安陽宮殿宗廟遺址南邊花園莊搶救性考古發掘了亞長墓,屬於高等級墓葬,出土大批文物。但亞長並非殷商王朝的貴族,而是被商王器重的“長”方國的部落首領。
在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下,商王難以對地方部族形成直接有效的管控。方國與商王屬於從屬或半從屬的結盟關係,毋庸置疑的是商王位於權力的最頂點,我們把這種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稱為“方國聯盟”。雖然中央權力有限,這些方國時服時叛,但以安陽地區為核心的中原作為一個政治中心已經形成了。
殷商時期的王位是如何繼承的
曆史上關於王位爭奪的故事層出不窮,屢見不鮮。近年,影視劇對這一話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很多朋友對王位繼承製度特別感興趣。
“夏傳子,家天下。”這是中國古代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中對夏朝的描述。曆史文獻記載夏朝第一個國君禹死後,禹的兒子啟憑借強大的勢力,繼承了禹的位置。從此,中國曆史開啟了王位世襲製,有了“家天下”的局麵。夏朝之後的殷商王朝,王位是如何繼承的呢?2019年全國Ⅰ卷曆史有這樣一道考題:“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什麼問題?”答案是王位繼承方式變化,即殷商時期的王位繼承有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兩種,發展到西周時期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
殷商王朝時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兩種製度的混用,造成王位繼承處於混亂狀態。因為繼位之弟往往不願意再把王位交還給兄之子,而想要傳給自己的兒子,形成了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的“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的爭奪局麵。
這一動亂曆經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亂”。九世之亂延續近百年,直到盤庚遷殷(今安陽)後才最終結束。據《竹書紀年》記載,直到商紂王亡國,整整273年商朝再未遷都。但王位繼承問題在殷商時期始終沒有真正得到解決。
商朝之後的西周王朝,吸取殷商的教訓,在王位繼承方麵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就是《春秋公羊傳》所載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製度為後世曆代王朝所沿襲。
殷商王朝是如何滅亡的
提起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暴君,你會想到哪些君王呢?恐怕不少朋友會脫口而出:“商紂王!”甚至還會說出“助紂為虐”“暴殄天物”“酒池肉林”等一係列與之相關的成語、典故。
眾所周知,殷商王朝在最後一個帝王——紂的時期走到了盡頭。那麼,周武王究竟是哪一年滅商的呢?曆來眾說紛紜。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記載:“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利簋是迄今記錄此事最早的青銅器,利簋也被稱為武王征商簋,銘文大致意思是“周武王征伐商紂王,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領了商都。在第八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師論功行賞,賜給右史利許多銅、錫等金屬,右史利用其為祖先檀公做此祭器,以紀念先祖檀公”。這一記載從時人器物角度進一步證實了牧野之戰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對商周王朝斷代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商周分界(武王伐紂)認定為公元前1046年。
為什麼實力雄厚的“大邑商”會被“小邦周”很快滅掉呢?
《周易·革卦·彖傳》中記載:“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是“革命”一詞的由來。“順乎天而應乎人”一句特別值得尋味。此時殷商王朝已是“諸侯皆叛”,三分天下周有其二,而商紂王正在征伐東夷。周武王乘虛蹈隙,率眾伐紂,雙方在牧野展開激戰,紂王臨時湊集的奴隸陣前倒戈,引導周軍進攻商都,紂王鹿台自焚而死,殷商王朝壽終正寢,就此滅亡。
是非功過留待後人書。商紂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2018年新課標Ⅲ卷曆史第42題有所涉及。這是一道開放型曆史題,考查到對商紂王的曆史評價。題目提及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應等級,如下表所示。
[上上
(聖人)上中
(仁人)上下
(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愚人)堯、舜
周文王
孔子孟子
屈原
荀子子貢
範蠡
廉頗老子
商鞅
韓非齊桓公
呂不韋
荊軻秦始皇
李斯
陳勝宋襄公夏桀商紂]
東漢班固顯然站在儒家正統思想角度審視古人,夏桀、商紂王,甚至秦始皇都成為暴政、暴君的代名詞,故評價很低。如果我們以馬克思主義史學觀評價,秦始皇對國家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塑造是有功的,甚至有人評其為“千古一帝”。商紂也應一分為二來看待,司馬遷承認其“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統治前期拓展疆域,傳播文明,也是曾有作為的帝王。但其最終在曆史上落了個身敗名裂的結局,商朝子民遠去父母之國成亡國之臣,殷商故地淪為千年廢墟,令人唏噓不已!
殷商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在古代中國,農業長期被看作立國之“本”。古代中國以先進的農業文明聞名於世,對世界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殷商時期的農耕生產是井田製,井田製是商周時期土地國有製形式,也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因為土地整治規則,有溝渠灌溉,道路疆界劃分,形狀如同“井”字而得名。2007年廣東曆史卷第1題就涉及這一內容。
殷商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物質載體當數高度發達的手工業了,以青銅鑄造業為代表的手工業專業化程度很高,玉器、骨器、陶器等手工業生產達到相當大的規模。安陽殷墟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玉器、骨器、陶器、蚌器、漆木器、紡織品、車馬器等。經過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艱苦卓絕的努力,在安陽殷墟陸續發現了多處手工業作坊遺址,其中孝民屯鑄銅遺址和北辛莊製骨遺址是兩處規模較大的手工業作坊遺址。
很多人會有疑問,商朝與商業有關嗎?答案是肯定的。據傳,商族首領王亥趕著牛車遊曆,並運載物品到各部落進行交易。後來把做買賣的人稱為“商人”,把經商這種職業稱為“商業”,賣東西的店鋪被稱為“商店”。
從商代甲骨文、青銅銘文和考古材料分析,商代的貝已具有支付功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儲藏功能,所以貝是商代的貨幣。安陽殷墟遺址出土了數量極為豐富的作為貨幣的貝。
我們細想會發現貝字旁的字一般都和錢幣財富有關,如“財”指金錢和物資,“賺”指買賣得盈利,“貪”指不擇手段地求取財物,“賞”指獎給金錢或物資……
殷商時期重視什麼文化
殷商是神權色彩非常濃厚的王朝。《禮記·表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商代王室貴族上至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無不求神問卜,以得知吉凶禍福決定行止。2023年北京曆史卷第13題考查到,中國古人通過祭祀表達對黃河的敬畏。據甲骨卜辭記載,殷人每年多次舉行黃河祭祀,以求雨、求豐年等。
近兩年,李碩的《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屢登各類圖書排行榜前列,他便是從殷墟後岡遺址的祭祀坑作為切入點的。殷商時期的祭祀活動如同占卜莊重而頻繁,人祭和人殉的習俗進入鼎盛時期。在人祭中,大多數犧牲者是由戰俘轉化而來的奴隸;而在人殉中,犧牲者通常是死者的妻妾或親近的奴仆武士。僅1976年發掘清理的191座祭祀坑就發現祭祀人牲1178人。出土司母戊鼎的M260在墓道填土內有集中在一起的22個人頭骨,墓室填土中有6個個體人骨,槨室填土內有5個個體人骨。
大大小小的祭祀坑,累累白骨,斑斑刀痕,令人唏噓!莎士比亞說:“人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可是,在這裏,將剛出生的嬰孩殘殺,裝入甕棺,為宮殿建築奠基。殷墟博物館中有10多歲少女的頭顱作為獻祭對象的描述,血腥又野蠻。不得不感慨:是製度的無奈,還是人性的扭曲?我們應該感到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文明的時代。若是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王朝,平等、自由將是多麼的奢侈!
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殷商王朝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中國由此成為當時世界上的文明大國。在商朝建立前,安陽地區已有商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諸多先商文化。商朝前期動蕩不安,頻繁遷徙,盤庚遷都安陽,穩定了商朝中央的統治,使得國家擺脫了困難的處境,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盤庚侄子武丁執政時期,唯才是舉,在傅說等人的輔佐下,對內大治,對外征戰,擴疆數千裏。最終商紂暴政亡國。安陽作為殷商後期都城,是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知所從來,方明去處。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曆史才能知道“我從哪裏來”,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堅定“我是誰”,築牢實現民族偉大複興的信念才能回答“我往哪裏去”。
洹水安陽名不虛,3000年前是帝都。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認為“就考古學而言,目前沒有哪處遺址的重要性超過殷墟”。廓清殷商曆史文化內涵,為探索中華早期文明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殷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
商都五遷
亞長墓專題展出《長從何來》
利簋和銘文
貝幣
青銅禮器
如果國寶會說話——讓文物活起來
“這件玉鳳線條流暢,風韻迷人,側身回首,轉顧生姿。它屬於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殷墟婦好墓出土多件玉龍,而玉鳳僅此一件。也許婦好是當時最著名的女人,在安陽殷墟出土的1萬餘片甲骨中,提及她的就有200多次。”
這是中央電視台《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對婦好玉鳳的介紹。這檔節目通過“微紀錄”的表達方式,一改以往將國寶束之高閣的威嚴感,讓沉靜的國寶“開口”講述文物背後的深邃曆史和精彩故事,深受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好評。
安陽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玉器、石器、骨器、牙器等文物。這些文物在高考題中頻頻出現,高考題是如何考查的呢?讓我們跟隨高考試卷一起來學習。
婦好玉鳳
高考聚焦
(2012年重慶卷曆史第12題)
右圖所示是建於河南安陽的一位中國古代婦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A.鐵器 B.玉器
C.瓷器 D.漆器
【考題解讀】婦好墓
參考答案
B
試題分析
本題屬於曆史命題範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考查曆史常識,難度不大。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一位女將軍,是商代女性傑出人物。殷墟婦好墓於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發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以“婦好玉鳳”為代表的1928件精美的隨葬品。隨葬品不僅數量巨大,種類豐富,而且造型新穎,技藝精湛。其中755件玉器,色澤晶瑩,工藝精美,反映了殷商時期高超的手工技藝。鐵器、瓷器和漆器成熟的製作技術都晚於商代。因此,本題的正確選項為B。
文物是人類觸摸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曆史故事的講述者。殷墟遺址,一個個考古故事,一件件出土文物,足以讓每個觀者沉浸在3300年前的曆史之中。
在曆年高考題中,與商代文物相關的考題有2022年全國甲卷語文語言文字運用,該題涉及在紀念殷墟婦好墓考古發掘40周年特展上利用虛擬技術帶領觀眾“回到”婦好墓的考古發掘現場;2017年北京語文卷論述了紀念殷墟婦好墓考古發掘40周年特展讓文物“活”起來;2011年上海曆史卷提到國際博物館日商代獸麵乳釘紋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