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李曉光/文 李 焱/圖
3000年以前,周公遍尋華夏,在嵩山腳下停下腳步,為測日影定地中在此建土圭,這便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觀測建築。
3000年間,華夏文化在這裏肇始又傳承,儒、釋、道從這裏發祥又在這裏薈萃,文明在這裏代代相傳又時時創新,一座接著一座代表當時建造巔峰的建築在這裏錯落有致。
2010年8月1日,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作為一組東方古代建築藝術殿堂,以其古老與博大、凝練與舒展、滄桑與輝煌,向世人展示著中國古代建築的瑰麗之華和中華悠久曆史的璀璨之光。
地圖上,“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或許小到根本無須標識,可是,細細觀看這些沉寂無聲卻又赫赫有名的建築,便是一眼看盡3000年。
以古老和博大
展示建築技術與藝術之濫觴
如果說,嵩山是一部用石頭和理念寫就的天書,那麼,嵩山曆史建築群就是一曲用心靈和性情譜出的經典樂章。
這經典樂章,讓嵩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呂宏軍沉醉不已,他能精準說出每一座建築的故事和淵源,每每凝望這沉默不語的典雅建築,就像是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對話。
呂宏軍娓娓道來,“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是指集中分布在嵩山南麓,創建於曆史上某幾個重要時期又一直保留至今,具有突出的曆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與嵩山自然風光和諧共生的多組建築。
世界文化遺產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涵蓋了8處11項建築: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嶽寺塔、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單獨羅列這些建築的名字,似乎還不足以讓我們有更深的震撼,這些曆史建築聚集一起,卻凝結著太多的建築之“最”:
始建於東漢時期的少室闕、啟母闕,是中國最古老的國家級祭祀禮製建築典範;太室闕和中嶽廟,是中國古代禮製建築格局最全麵的代表 ;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嵩陽書院作為中國最早的傳播儒家理學、祭祀儒家聖賢和舉行考試的書院,是已經消失的書院文化的載體;嵩嶽寺塔、少林寺建築群和會善寺,是不同時期佛教在中國發展的紀念碑,千百年來,它們影響了廣大範圍內的宗教建築形製。
很難想象在一處地方可以集中如此多的古代建築瑰寶,而這些瑰寶又各自獨立,相互呼應。
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曆經漢、魏、唐、宋、元、明、清,構成了一部中國中原地區上下兩千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而這些建築絕不僅僅是房子,它們是中國時代跨度最長、建築種類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建築群之一,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和深刻反映。
正如呂宏軍每每提及都忍不住要感慨的那樣:“這組建築類型之多、規格之高、曆時之久、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世所罕見。它們是中國古代禮製、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築類型的傑出代表,是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的濫觴。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為已消失的傳統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見證,是一座東方古代建築藝術殿堂。”
以包容和宏大,展現曆史軌跡與滄桑巨變
億萬年來,嵩山始終充滿生機,用自己風骨峻峭的身軀見證滄海桑田的故事。
而這些散落於嵩山南麓的建築群,則以另一種包容和宏大的姿態,展示曆史的軌跡與滄桑巨變。
鄭州市文物局負責人認為,嵩山以地處京畿的優勢地理位置,以其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在嵩山主體太室山和少室山區域的40平方公裏範圍內,彙集時代跨度如此之大、種類數量如此之多、價值如此之高的古代建築,堪稱舉世罕見的獨特文化現象。
無論是春和景明還是層林盡染,登臨嵩山,在那疊嶂的層巒上、幽美的林壑間,散落著的樓、閣、宮、殿、塔、台、廊、闕,光彩照人,熠熠生輝,如繁星般炫目。
“建築是有生命的,它雖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麵蘊含著人文思想。”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如是說。
而這些散落於中嶽嵩山的點點建築,也有其生命力與延展力——
從曆史功能上說,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的建築類型主要有四類:禮製建築,包括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宗教建築,包括嵩嶽塔寺、少林寺建築群、會善寺;教育建築,即嵩陽書院;科技建築,即觀星台。
從建築材料上說,可將其分為磚石結構建築和土木結構建築。磚石結構建築以闕、坊、塔、台、橋等形式出現,土木結構建築以亭、閣、殿、樓等形式出現。
從現在的用途和功能方麵講,則可以分為兩類:作為文物點和博物館的有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嵩嶽寺、嵩陽書院和觀星台;作為傳統宗教活動場所的有少林寺建築群、中嶽廟建築群。
如此曆史悠久而又內涵豐富,如此綿延不絕而又生生不息,難怪,在2003年的金秋十月,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專家亨利先生與國家文物局專家蒞臨登封考察,被眼前的山寺廟宇所震撼,連連讚歎: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以中嶽聖山為觀景和文化依托,真實地保留了中國曆代禮製、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各種主要建築類型的最高代表作品,是這些建築類型的初創製度和形式典範,並且凝聚著東方極具深遠、廣泛影響的文明傳統的核心理念、信仰、科技和建築藝術,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以樂觀和寧遠,見證曆史指引明天
建築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曆史發展的櫥窗,直觀、無聲地訴說著不同時代的絢麗風華。
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副會長閻鐵成數十年鑽研鄭州文化,他說鄭州擁有豐富的古建築財富,“從9000年前唐戶半地穴式居所到7000年前大河村‘木骨整塑’房屋,從4300年前古城寨廊廡式宮室建築到3400年前小雙橋夯土高台宮殿,從2000年前禮製建築漢三闕到1500年前宗教建築嵩嶽寺塔,從700年前科技建築觀星台到400年前教育建築嵩陽書院,從官式建築中嶽廟到民間府邸康百萬莊園,鄭州地區曆史建築遺存跨越時代之長、種類之豐富、價值之巨大、數量之眾多,為全國少有”。
其中,嵩山曆史建築群的地位不可撼動。閻鐵成說:“嵩山曆史建築群真實完整地保留了曆史的原始風貌,保留了最原始的建造形態,保持著真實完整的曆史格局。這些曆史文物令人信服地記載了曆史建築的始建、變遷以及現存狀況,以真實、豐富的曆史信息,揭示了建築群千載傳承演變的過程、重要曆史事件的發生和重要曆史人物的活動,是曆史文化真實的讀本。”
麵對如此浩瀚而又寶貴的建築群,鄭州市及登封市多年來深挖文化內涵,立誌讓靜默的建築有曆史的回響,讓文化瑰寶在今日弘揚。
“我們要加強文物的展示,合理利用文物資源,深入挖掘嵩山文化,為傳承華夏曆史文明凝聚力量。”登封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他們將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對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利用鄭州市創建全域文物保護示範區的契機,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文物領域治理效能。
嵩山腳下,少林寺旁,幾所武校內的習武聲、誦讀聲不絕於耳。每年,數萬少年來到這裏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及少林武術;每年,數萬少年離開這裏去全球各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少林武術。
建築無聲,曆史無言,可是那些深入基因的文化力量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就在一代代少年雄姿英發的身影和燦若星辰的眼睛裏。
天地之中”的文化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