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斯文一脈斯文一脈
編輯委員會

生生不息的仰韶之光

秦 華/文 李 焱/圖

它誕生於中華文明前夜,為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史奏響優美的序曲,照亮了華夏文明前進的道路,推動著早期文明的形成和發展。

它打破了“上下五千年”的慣性認知,把我們的目光再往前推進了2000年,呈現一幅生態和諧、欣欣向榮的遠古畫卷,烙下了民族的原始印記。

它用熊熊烈火賦予泥土五彩霞衣,捏出色彩斑斕的彩陶,在曆史的長河中搖曳生姿……

綿延數千年而不絕,代代相傳而不衰。這束仰韶的文明之光,從遠古一路閃爍到現在。

而黃河之濱、嵩山腳下的古城,作為仰韶文化中晚期代表性地域的鄭州,更是寫就了仰韶文化中最絢爛的篇章……

文明先聲 源遠流長

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的種子如雨後春筍迅速破土,茁壯成長,仰韶文化便誕生於這一時期。作為仰韶文化中晚期代表性地域的鄭州,在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階段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黃河流域為主體的考古學文化,因其首先發現於澠池仰韶村而得名。河南區域內的仰韶文化遺存非常豐富,仰韶村遺址、廟底溝遺址及鄭州大河村遺址、鞏義雙槐樹遺址等,都是其典型代表。

據鄭州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顧萬發介紹,仰韶文化分為早期、中期、晚期,而中、晚期主要的代表性地域就在鄭州,鄭州先民在這個階段做出了不同凡響的開創性貢獻。

“此時正處於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階段,鄭州地區的仰韶文化是當時具有先進性、代表性、引領性甚至是核心性的文化,已呈現出一個社會的發展處於文明前夜的壯麗景觀。”顧萬發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時鄭州地區的仰韶文化代表了黃河文化和中華文明。之後,鄭州的這種文明模式逐漸輻射全國,成長為中華文明的主基因、主脈並延續至今。

在兩千年的漫漫時光中,先民在黃河之畔、嵩山腳下進行農業生產和采集、漁獵活動,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仰韶文化遺存。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副會長、曆史文化學者閻鐵成對此如數家珍: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版築古城鄭州西山古城、中國最早天象記錄的鄭州大河村天文繪圖、中國最早絲織品實物的鄭州青台絲織品遺存等,都是帶有鄭州地區典型特點的仰韶文化遺存。

“大河村遺址、鄭州西山遺址、後莊王遺址、滎陽青台遺址、鞏義雙槐樹遺址等,它們同根同源,相鄰而居,彙聚到一起,猶如文明的星火,在史前時期的中原大地上燃起了文明的火種,照亮了華夏文明前進的足跡,推動著早期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閻鐵成認為,仰韶時期是中國文明前夜非常重要的奠基時期,這個時期人們發明了城池、絲綢、青銅冶煉等,仰韶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家畜漁獵發展,為以城為國的邦國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袁廣闊表示,仰韶文化時期,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兼容並蓄、多元文化互動交融的特征極其突出。鄭州—洛陽一帶的大河村文化以雙槐樹、大河村、西山、汪溝、青台等遺址為代表,呈現出四方通衢、文化彙聚的特征,這種文化的多樣性不僅限於同期不同文化類型的彙聚與交互,也表現為不同時期多元文化的沉澱與融合,尤其是大河村文化蓄勢中原,吸收並融合周邊先進文化因素,走出了一條重民生、務實際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邁入中原地區最早的古國門檻,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的延續與發展。

從早期裴李崗的文明萌芽,到仰韶時期的突飛猛進,再到夏商周的文明成熟,中土、中原、中州、中國,就這樣拉開了曆史的帷幕。

文化火種 代代相傳

源遠流長,仰韶之花盛放千年;一脈相承,文化火種代代相傳。

上個周末,市民劉先生慕名來到大河村遺址博物館訪古尋勝,看著這一件件曆經歲月的古老文物,聽著講解員娓娓道來那遙遠而又親切的故事,他想象著當年大河村民生產生活的場景,也感慨著仰韶文化的千年不滅、生生不息。

“這一件件絢麗多姿、工藝先進的彩陶,一棟棟奠定中國北方地區傳統民居建築基本形製的木骨整塑陶房……這些默默無語的遺跡、遺物,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史前文明高度發達的曆史場景,先民們的智慧令人驚歎。”劉先生發現,我們現在用的許多東西,都能在這些文物中找到影子,比如,烙餅用的鏊、蒸食物用的箅子等,外形、功能都與先民們用的陶鏊、陶箅極為相似,這使他深深折服於仰韶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遺存,這土與火碰撞出的火花曆經7000年而不熄,我們今天的服裝、裝飾、設計、園林、家具、舞美、民俗製品……林林總總、方方麵麵的審美,大部分都能從彩陶中找到原始審美印記。”鄭州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劉濤表示,曆經7000年曆史長河的淘洗,仰韶文化不僅得到流傳,還在不斷發揚光大。

若說起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典型樣本,非大河村遺址莫屬。這座中華文明起源和黃河文化的重要標誌性遺址,坐落在鄭州市中州大道與連霍高速交叉口東南,距黃河8公裏處。

據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胡繼忠介紹,從1964年發現至今,大河村遺址已進行了30次考古發掘,發掘麵積1萬餘平方米,發現各類房基60餘座、窖穴500餘座、墓葬400餘座、壕溝5條,出土各類文物及標本2萬餘件。其中,包括我國同時期保存最為完好的仰韶文化房基遺址,仰韶文化著名的代表性文物——彩陶雙連壺、白衣彩陶盆、白衣彩陶缽等。

“大河村遺址是一處完整記錄中原仰韶文化發展演變全過程,見證黃河中下遊史前生態景觀及人地關係,具有較高文化技術成就的區域性中心聚落遺址。文化層堆積之厚、文化內涵之豐富、延續時間之長,是黃河流域數千處古遺址中的佼佼者。”胡繼忠說,遺址規模龐大、發展序列完整,幾乎包含了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所有地方類型,遺址中各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層依次相疊,最厚處達12.5米,這層層疊起的文化層,完整記錄了中原仰韶文化的產生、發展、繁榮,向中原龍山文化演進的全過程,厚厚的地層交相疊壓,宛如一部厚厚的早期文明無字史書,為我們記錄著華夏民族遙遠而又清晰的發展軌跡。

大河村層疊的曆史綿延3000餘年而不絕,從仰韶時期到龍山時期,再到夏商時代,伴隨著華夏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大河村是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的縮影,見證著早期中原文化發展的連續性和融合性。

迎風揚花 續寫輝煌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文化是這個城市的根與魂,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更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

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鄭州擁有眾多豐富珍貴的文化遺址。當前,鄭州正聚焦“天地之中 黃帝故裏 功夫鄭州”定位,緊緊圍繞建設成為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充分展示華夏文明、黃河文化主地標城市特征,努力打造“中華兒女的尋根之地、中華文明的朝聖之地、中華文化的體驗之地、國學教育的實踐之地”,積極構建“博物館群+大遺址公園”全景式中華文明集中展示體係。

乘著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東風,以自然資源為骨、黃河文化為魂,黃河流域的顆顆珍珠正在穿珠成鏈,從“單打獨鬥”向“美美與共”轉變。作為黃河文化之鏈中的一顆明珠,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進入園區,隻見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工人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內外裝修。園區內,水係蜿蜒,新綠初綻,一派怡人風光。

“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鄭州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打造黃河曆史文化主地標城市的重要舉措,建成後將集中展示具有7000年曆史的仰韶文化。”胡繼忠介紹說,根據規劃,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占地麵積約2400畝,將以博物館陳列、遺址本體保護和考古發掘現場展示、生態濕地景觀、原始農作物種植等為載體,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著力講好黃河故事之鄭州仰韶篇,打造集遺址保護、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生態修複、觀光旅遊等於一體,國內一流、在世界有影響力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目前公園建設工作進展順利。

曾經,大河村先民通過勤勞、智慧的雙手,在衣、食、住以及農業、手工業等方麵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僅創建了自己的五彩家園,也給後世留下一段燦爛的文明史。

而今,受黃河文化、仰韶文化滋養的鄭州人,受先民激勵鼓舞、奮勇爭先的鄭州人,必將接過這文明的火種,續寫新的輝煌篇章,將仰韶之光播灑到更遠的地方、更遠的未來……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